90后设计师在上海方舱当护工,他说,我是报恩来的

发布时间 :2022-05-05


“儿子,今天工作还顺利吗?”

“妈,一切都好,很开心,我们的心愿达成了。”

这个对话,来自于武汉的90后青年付俊和他母亲的一通电话。

3年前,付俊的母亲感染了新冠,住在武汉火神山方舱。那段时间,在舱内治疗并照顾母亲的都是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其中就有上海医疗队的身影。

这次上海疫情爆发后,母子俩每天都揪心地关注最新情况。4月初,付俊做了一个决定:“妈妈,我要去上海。”母亲看了他半天,只说了一句:“应该的,注意安全。”

付俊说,他知道经历过武汉疫情的母亲,内心对自己此行充满担忧。但他更清楚,母子俩的想法是一致的——彼时,全国人民对武汉伸出援手。如今,上海有难,我们要去报恩。

图说:付俊和一同前来的两位武汉同乡聂众鑫、马晨曦。 本文均为静安区供图

为了随时出发来上海,付俊在武汉每天都做一次核酸检测。终于,4月24日一早7时,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拿着最新出炉的检测报告、拖着母亲塞满防护用品的行李,付俊和两位老乡一起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征程。

疫情期间,武汉直达上海的高铁暂停了。付俊三人就先坐火车去了杭州。在杭州等了3个半小时,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等下了火车,最终到静安区的方舱医院,已接近晚上7时。“常规来说,武汉到上海的高铁,基本4个小时可以到达。这次路上时间差不多要12个小时,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终于到上海了!”

在武汉,付俊是公司设计部的一名员工。但在上海方舱,由于看护人员紧缺,他角色转换成了一名舱内护工。“3年前,我就在武汉方舱内做过志愿者。我有经验,我可以!”信心满满的付俊成为舱内400多位患者的护理员,更承担了舱内36位特殊患者,如高龄老人、年幼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护理工作。

“今天感觉怎么样?”“早饭吃过吗,胃口可还行?”每天早上8时,穿好防护服的付俊进入方舱,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自己负责的每一位患者跟前,了解身体情况、听取生活需求,随后协调并解决问题。

有需要服药的,及时把药品分发到患者手中;有防护物资快用完的,赶紧为其补充;有身体感觉不适的,拿出对讲机和医护人员沟通;对用餐有特殊需求的,用笔记下后与后勤组对接;还有看到情绪明显焦虑不安的,上前负责开导陪聊,也是付俊的职责所在。这些看似琐碎、却关乎患者身体和生活质量的细枝末节,付俊每一个都全力去做、尽力满足。

照看400多位患者的工作量非常大,但却只是“基本工作”。那些特殊患者的护理,是付俊工作的重中之重。付俊告诉记者,普通患者和特殊患者的照护工作都是穿插着进行的。“在巡查所有患者的时候,我会在这些特殊患者的床边多待一会,看下有没有需要护理的事情。当我不在这片区域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区域安保的对讲机来呼唤我。我就会第一时间跑过去,优先解决他们的需求。”

特殊患者中,有一位年过九旬高龄老人,也是舱内年纪最大的患者。每天一早,付俊都会和老人儿子一起,先将行动不便的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中午和晚上的饭点,会赶过来给老人喂饭。每日还会定时数次,拿着便携式马桶协助老人上厕所,并将马桶冲洗干净后放回原处。

“我自己也年纪大了,正犯愁在这里如何照顾老母亲,没想到小付来了。”这些天,看着比自己孙子大不了几岁的付俊为老母亲忙前忙后,不怕脏不怕累,老人儿子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感谢。

除了高龄老人之外,慢性病、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年幼的孩子,也都是付俊关注的对象。舱内有一位近期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老伯,付俊时常叮嘱他,遇到起身、下床、上厕所这种需要用力的事情,务必要呼喊自己过来扶一把,不要逞强。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人,他会将无糖餐单独发给他们,并时刻检查下发物资中有无含糖食品,担心他们误食。看到年幼的孩子,他更会省下自己的酸奶和小蛋糕,留着给他们解解馋,补充营养。

每天从早8时到晚8时工作结束,付俊须把400多位患者情况至少巡查一遍,并将特殊患者的照护工作做到位。用付俊自己的话来说,“这12个小时,就是‘到处跑’的状态,只要一停,活儿就来不及干完了。”

每天最放松的时候,就是和母亲打一通电话,或者和一同前来的两位武汉同乡聂众鑫、马晨曦比一比,谁下班后脱下来的衣服拧出的汗水多。

“我这两位老乡,都是退伍老兵,有一位还是预备党员。用他们的话,我来,是报恩,他们来,除了报恩,还是一份应尽的责任。”

不过,付俊也“不甘示弱”地向记者表示:“我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正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通讯员 彭旭卉 记者 潘高峰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