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近乎正常》中文版2018年场刊,制作人杨嘉敏寄语:
《近乎正常》2018年剧照
《近乎正常》这部剧在公司内部几乎每年都会被拿出来讨论一遍,到底要不要做。要做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一部好剧,有直指人心的故事和极为好听的音乐。不做的理由也很充分,没有任何知名度,甚至很难定义它的受众,毕竟谁会在意一个中年女人的悲惨生活呢?
《近乎正常》2018年剧照
然而近一两年,把这部剧搬上舞台的冲动似乎越来越强烈。
一方面,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与误解共存;另一方面,随着年龄渐长,自己和身边的人也逐渐进入到结婚生子的阶段,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婚姻,原生家庭,为人父母这些词汇的意义。我逐渐意识到,也许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理想化的环境中成长或生活,我们甚至不知道理想的成长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如果创伤只有孰轻孰重,而无法完全避免,那这部剧就有了它不可取代的普世价值。
《近乎正常》2018年剧照
我们的文化似乎并不鼓励展示创伤,甚至不鼓励情绪表达。现代社会的社交法则让我们远离真实感受。然而创伤本身无处不在,那些因创伤而起的强烈情感,比如悲伤、羞愧、愤怒、耻辱……如果选择视而不见,它往往会以另一种形式作用于受害者本身,并成为新创伤的温床,涉及其家庭或周围的人。
坦白讲,我并不期待这部作品能马上治愈谁,但无论是隔岸观火还是感同身受,我想至少你找到了一个地方,可以安全地表达痛苦。正视过去,也许就是痊愈的开端。就像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写的,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一切都会过去的。在所谓的“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
在这个意义下,《近乎正常》中文版似乎生逢其时。毕竟,谁不是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整旗鼓呢?
《近乎正常》2018年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