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作为贾府第一CEO,曾经空降著名烂摊子宁国府,管理了一个月。
※※※
接到任务后,凤姐第一件事就是先思考改造烂摊子的思路。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这里一定要说一下,曹公这一笔写得真是精致,连王熙凤的日常行为方式都一并带到了。她接下任务以后就地在宁国府找了个安静地方开始独自细想。也能看出管理这么大一座豪门府邸真是最为劳心劳力之事。饶是王熙凤如此精明,也要花许多心思。)
把她思虑的事项一条条拎出来看:
1,人员繁杂,遗失东西,怎么办——因人废物
2,分工不明,推诿拖延,怎么办——因人废事
3,支出过度,滥支冒领,怎么办——因人废财
4,任无大小,苦乐不均,怎么办——因人废人(平级)
5,或不服管,或不上进,怎么办——因人废人(上下)
这五个问题,相信有管理经验的人一眼便能看出,是抓到了问题之关键。
可以说,绝大部分人群的管理问题,大致脱不出这五个。包括XXX和XXXX。
脂砚斋便在此感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
戚序本更道:【五件事若能如法整理得当,岂独家庭,国家天下治之不难。】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又云:「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道德经》也云过:「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一些道理,自是能够以小见大的。
※※※
这五个问题,看起来涉及人、物、事、财好几层面,但归根结底,还在于人。
人,才是执行中最关键的一环。
而废物→废事→废财→废平级→废上下,这也是一种层层递进。
最高级别就是因人废人。
那么,空降的凤姐是如何解决的呢?
※※※
总领:一视同仁,清白处治
一:明确分工,互不干涉
二:犯错必究,杀鸡儆猴
三:无论贵贱,一视同仁
四:事无巨细,尽在掌握
五:呕心沥血,以身作则
※※※
总领:立规矩——一视同仁,清白处治
凤姐空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宁国府众人召集来开了一个训诫大会。
【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这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
她这段话,第一句摆明了,我不是什么好人,不要对我期待值太高,为自己后面行事留出充分余地。
随后,随口夸了一句原来的CEO,马上表示自己要「又破又立」(可千万别看错一个字)。
——破除原来的规矩,立起我自己的规矩来。
而她的规矩是什么呢?
就是「一视同仁,清白处治」八个字。
不管你是皇亲国戚关系户,还是贩夫走卒老百姓,在我这里一律一视同仁。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
执行上,王熙凤同样以五条策略来应对。
这一段的原文是一块豆腐干,就是一大段一大块,但我觉得非常精彩,还是放上来,大家愿意看的可以细看看,不愿意看可以跳过。
原文【说着,(凤姐)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一时看完了,便又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来客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人描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人描赔。这八个人单管监收祭礼。这八个人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描赔。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了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素日跟我的,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还是卯正二刻过来。说不得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事完,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
这一段如同行云流水(我也不知道用这个词夸过凤姐多少回了,下次争取换个词),珠玉纷呈,须臾不乱,好看之至。
※※※
一:明确分工,互不干涉
「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句话出现了好几次。
这就是第一点:
首先,确定每个人各自的分工,按不同事项分配,事项与事项之间完全区隔开,互相不干涉。如此方能明确各自权责。
管来客倒茶就单单只倒茶,管亲戚茶饭就只管茶饭,管灵前上香等事就只管上香,管祭礼就只管祭礼……这就是在划清分工界限,避免分工混乱。
「如今都有了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同样如是。
分工不明确的后果,一是有人大权独揽,而有人消极怠工。
为什么呢?因为肥缺自然有人抢着去做,抢了一个不够还抢两个,也不管自己能力够不够,统统揽上身;而脏活累活就挑挑拣拣,各种推脱——没好处的事谁愿意干?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一面有人肥得流油但难堪大任,一面有人兢兢业业还朝不保夕。
分工不明确还会导致第二个问题:一旦出事,互相甩锅,推诿责任。
职权有交叉,一旦出问题,当然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人性如此。
无法追责就无法惩戒,要避免人的劣根性就只能从根源上杜绝,不给他们能互相甩锅的机会。
※※※
二:犯错必究,杀鸡儆猴
「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人描赔」这句话也出现了好几次。
细节一点的还有「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描赔」。
以及:「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
这都是在犯错后如何处理的范畴内。
一是器物丢失损坏问题,二是人员懈怠问题。
犯错很正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从管理上,一定要避免出现漏洞,以免给人可乘之机,或将物品拿去偷了卖了截留了,或者乱支乱领乱分配。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管理人员自身必须眼明心亮、明察秋毫,做到对执行人员的有力监管。
其次,就是做到出错必罚,有错必纠,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
后面果然就有人犯错了,而且还不是一般人。因为连着第三点,放下面一起说。
※※※
三:无论贵贱,一视同仁
犯错的人是谁呢?
【(凤姐)入抱厦内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来的早,只有今日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
这天点名,应送亲客的一个人迟到了,凤姐问原因,那人当场道歉。
然而,「饶过这次」这句话之后,凤姐就没了下文。
她让这位有些体面的上等仆人干站在那儿,自己滴溜溜处理了一连串事情,往来的人穿梭不绝,这人颜面尽失。
之后,凤姐仿佛才想起他来似的。
【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有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大板!”一面又掷下宁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了,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儿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不怕打的只管误!”】
首先,不管是谁出错,不分贵贱,都必须处置。
其次,处置的办法是:先把这人拎出来,让往来办事的人都看看这个犯错的典型,随后,当众训斥了一顿,打了二十大板。
这是典型的杀鸡儆猴。
而且处理的还是鸡群里的小头目。
所以这次处理之后,众人皆被她的威严震慑,不敢再出错。
【彼时荣国、宁国两处执事领牌交牌的人来往不绝,那抱愧被打之人含羞去了,这才知道凤姐的利害。众人不敢偷安,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守,不在话下。】
事实上,不单单只是针对一般下人或者高级一些的下人,连对管家,王熙凤也已经把丑话说在前,丝毫不留情面。
回顾:「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
下人出问题,管家来升家的也有责任。
这条惩罚链条首尾衔接,条条呼应,从下人,到有点体面的下人,到管家,均一视同仁,一言既出,决不食言,绝不纵容。
※※※
规矩立了,却不遵守,岂不形同虚设?权威何在?
犯错而不究,只会越加纵容,致肆无忌惮,错上更错;
而处罚时避重就轻,或偏袒某一方、选择性处罚,甚至颠倒是非黑白,文过饰非,就更让自己丧失信任。
※※※
四:事无巨细,尽在掌握
在其位者,必谋其职。
从前文提及,就能看出,王熙凤既然要当这个管家,要管理丧葬事宜,就必须掌握办大型白事的一切细则。她也确实十分胜任:从人员调度安排,到日常所需物品,到具体事件事项,到钱物预算支出……等等等,在她脑中,事无大小,尽在掌握中,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尤其是支出这一块,非常重要。她听人来要东西,都亲自跟账目上核对清楚,再当场发放。既准确,又快捷。
【凤姐且不发放这人,庚辰本 侧批 的是凤姐作派。 却先问:“王兴媳妇作什么?”王兴媳妇巴不得先问他完了事,连忙进来说:“领牌取线,打车轿网络。”说着,将个帖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道:“大轿两顶,小轿四顶,车四辆,共用大小络子若干根,用珠儿线若干斤。”凤姐听了,数目相合,便命彩明登记,取荣府对牌掷下。王兴家的去了。】
她最厉害的,不止是【明】,还有【精】。
有人支领东西,一旦出错,她能够立刻察觉、驳回。
【凤姐方欲说话时,只见荣府四个执事人进来,都是要支取东西领牌来的。凤姐命彩明要了帖儿念过,听了共四件,凤姐因指两件说道:“这两件开销错了,再算清了来取。”说着掷下帖子来。那二人扫兴而去。】
她的巨细无遗,明察秋毫,对执行人员是巨大的震慑力。
一位负责统筹的领导,如果对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项都不了解,便是最大的失职。
试想想,如果有人从中弄虚作假,只能领两件的领了四件,或者应该公平分配的偏偏都给了自己人,出了这么大的错漏她还全然无知,长此以往,贾家收支该当何如?
再试想想,如果问她:「府里有多少下人?」「总共需那几笔支出?」「大约有多少事项?」
她回答:「我不知道啊」「不清楚啊」「都是有专人管的不归我管」
若她如此昏聩无能,还会有人服她?她还能当这个家?整个贾府怕是都撑不过三回。
※※※
五:呕心沥血,以身作则
「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
卯正二刻是早上6点半,她这时候就已经到了宁国府;戌初是晚上7-8点,她才离开。
王熙凤每天起码12小时工作时间,每天主要工作就是处理几十件大大小小的事情。
而到了晚上离开之前,她还要「亲到各处查一遍」,事必躬亲。
这种工作强度,当真是夙兴夜寐,朝乾夕惕。
纵观全书,王熙凤离岗次次都是因为病倒,绝无可能出现大观园失火自己跑出去度假这种事情。
而且,这段话里还有另外一个重点。
她设置了一个定时定点、指示明确的沟通途径,避免造成混乱。
她每天的工作安排,众人回事给她的时间点,她都规定好了,以免因人多事杂、反馈途径不明,出现上令下达或上报反馈时的错漏。
所以,如果王熙凤活在现代,诸如突然之间发朋友圈让抢东西这种奇葩思路,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
王熙凤既能统观大局,制定战略目标,
又能于细微处着眼,有明确的战术策略。
她恩威并施,一视同仁;
又杀伐决断,执行力强。
她善于解决事情,
也善于人心较量。
她有能力,能胜任岗位,
也有意愿,愿意为贾家付出。
她心里装着上千人,百件事,尽在掌握,一丝不乱。
看她收拾宁国府这个烂摊子,当真是清晰、流畅、痛快,看得十分惬意。
曹公说得好,这便是: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非常时期,一位王熙凤,便堪当大任。
※※※
最后说一句,这段情节中,王熙凤的表现堪称完美。但全书中的她,并非完人。
她如此能干,终究还是因贪婪和短视,造就了她的悲剧,甚至影响到了贾家。
当然贾家也是自食恶果,因为整个贾家没有人能监管王熙凤、能制得住她。
这也算是互为因果了吧。
当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