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来自于网络,但部分内容我结合永平法硕网站历年咨询的经历,加了一点补充与修改。
对于有志于知识产权法理论或实务的法硕,补充几句,也是我读完此文后的一点感悟:
1、老话题:IP法学科,与理工科背景并无直接或必然联系,相对而言,专利法若要精通,有技术背景会更适合一些。但也要注意,一个人不可能了解所有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不同领域的专利法务,亦有差异。
尽管没有直接必然联系,但很多理工科法硕想从事知产法实务,部分院校也限定报考知产法方向要有理工科背景或理工科优先(尤其是专利法方向),所以,我也写过一篇专文《我写给理工科背景法硕考生的一封信》: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7417993300057。
2、细分化:知识产权研究,细分化越来越明显,除了传统的版权、专利和商标法之外,交叉学科越来越普遍和细分化,比如网络版权、国际专利、欧美版权、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民间文学知产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等。
华为与美国的那场战争,更让我们看到了通信领域专利技术的复杂与专业!
3、知产研究三大新趋势:与新技术结合(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与比较法学结合(比如欧美知产法研究、国际IP保护等)、与经济分析相结合(法律经济学在知产领域的运用,知识产权对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战略作用在增强,华为更是典型的例子)。
4、通过此文,可以比较精准地寻找和了解基础理论(比如郑成思老师的相关著作)和具体IP知产研究方向(比如网络版权就看王迁大神)的老中青学术大咖,以及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
通过此文,你们也会逐渐明白,我平常为什么要求知识产权法务爱好者,特别要学好外语、学好计算机技能,甚至学一些经济学知识或具备“法商思维”了。
2020年3月李志勇学长于北京
>>>>>>>>>>>>>>>>>>>>
来源 | 智合LawSchool
知识产权制度依赖与传统民事关系不同的技术经济背景,故近世中国有立法质量颇高的《大清著作权律》(20世纪初,清政府预备立宪,并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引进资产阶级的法律体系与原则,制订了一系列的专门法律,《大清著作权律》便是其中之一,于宣统二年即1910年颁布,标志着中国著作权制度的正式建立和实施)等文本,而少见彪炳史册的知识产权学者或著作。数知产人物,自改革开放左右始,已属合理。
然虽此区区三十余年,知识产权研究在中国已平地而起,蔚为大观。前贤筚路蓝缕,后辈砥砺以行,至少在国内法学界,已占据较重的分量。其间涌现出的数位研究者,已殊为夺目,足堪品评。
一、昔人已去
在新中国知识产权学术史上,有两位已经去世的先生是不能忘记的,一位是生前担任社科院研究员的郑成思先生,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郭寿康先生。
郑成思教授
说起新中国知识产权研究,被称为“中国知识产权第一人”的郑成思先生当为首先绕不过去的人物。先生逝世十年有余(2006年9月10日去世),从知产学人对先生至今的真忱怀念,已足见先生良品高学。
郑成思先生所著《版权法》,至今仍有蓬勃的学术生命力,这在新陈代谢旺盛的知识产权学界是十分罕见的。目下中国民法典制定如火如荼,知产学人也试图参与其中,只是最终可得寄望者,恐怕区区总则中一象征条款而已。但世纪之交的民法起草过程中,郑成思先生是深度参与其中的,此一影响,今日知识产权学者也无出其右。
他把国际上最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首次引入中国(翻译《有关国家商标法概要》)。
他是中国第一位法学领域的留学生(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法律系学习,1981年)。
他的第一部专著(《工业产权国际公约概论》,1984年),就“填补了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研究领域的空白”。
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知识产权专著( 《知识产权的若干问题》,1984年),成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奠基之作。
其专著《版权公约、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是国内第一部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中知识产权问题的著作(1992年)。
...........
先生生前著作中提到,其《版权法》屡被盗版而自己未尝提起一诉,盖虑当时之势,以知识之传播为第一要义。先生于2006年早逝(那一天,还恰好是“教师节”,享年62岁),实为中国知识产权学界的一大损失。
先生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吴汉东教授,合称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的“南吴北郑”。
对郑成思在知识产权界所作的贡献:
吴汉东这样评价:“郑成思是早期知识产权文化的启蒙者、宣传者和开拓者,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杰出推动者。”
刘春田评价:“郑成思较早地介绍了外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国知识产权的系统性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郭寿康教授
郭寿康先生年长于郑先生,但人如其名,先生且寿且康,以耄耋之龄活跃于知识产权学界,德高望重。郭寿康先生生前曾有感叹,大意是自己的学术研究服从国家需要,以至辗转于较多领域而未能专精。然放诸国际知识产权学界,郭先生恐怕至今是中国学人中最为国际同行所知者。先生先后毕业于建国前后的北京大学,后游学欧美诸国,凭借对多门外语的精通与出色的学术能力,为知识产权法学的西学东渐与初步的对外交流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先生生前曾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与邻接权教席,领衔翻译了《版权法与因特网》等大部头的外国知识产权学术作品,所指导研究生也多以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为突出特点。其译介之严谨,治学之勤慎,为晚学树立了高尚的榜样。
二、奥学宿儒
中国知识产权学界,有三个较为公认的老牌研究重心,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三家研究机构目前的负责人分别为吴汉东教授、刘春田教授、李明德研究员。
此外,广义的知识产权研究往往将竞争法纳入视域,而若论中国竞争法研究的领军人物,王晓晔教授可谓当仁不让(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学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 1993年德国汉堡大学法学博士,湖南大学特聘教授、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吴汉东教授
前述三家研究机构的另外两家都坐落京师,拥地利之便。而地处武汉的中南之所以能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成为知识产权学界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吴汉东教授功不可没(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南的“南湖论坛”亦为中国知识产权学界的品牌活动。
吴汉东教授此前曾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等职,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外,每年仍有多篇规整的独作问世,其治学之勤勉可见一斑。
吴汉东教授还于2009、2011年两次入选英国《知识产权管理》(MIP)杂志评选出的年度“全球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50人”名单。
吴汉东教授的博士论文《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曾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此一殊荣亦为知产学界所仅见。
其对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知识产权战略等基础、宏观问题有持之以恒的研究。2001年,中国加入WTO。吴汉东教授教授审时度势地指出,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实施市场竞争的战略重点和对外贸易的战略举措,是当时最早提出“知识产权战略”观念的学者之一。
刘春田教授
刘春田教授现任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主要创建人。
刘春田教授的知识产权研究,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征,虽著文不甚丰厚,但所论往往一针见血,极富创见,发人深省。与其研究旨趣相关,中国人民大学的知识产权研究强调历史与理论,注重基础。近年来,刘春田教授积极引领中外知识产权学术交流,为中外知识产权理论和实务界高水平和广泛的对话搭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平台。
2013年,被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评为全球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50人之一。
2018年9月12日,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在华盛顿举行年度知识产权杰出成就奖颁奖典礼,刘春田获得知识产权教育杰出成就奖(Award for Excellency in Education)-这是自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专家。
李明德研究员
李明德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李明德教授本、硕、博均毕业于北京大学,亦曾于美、欧、日等国从事学术研究。特别地,李明德教授的每一段游学经历,似乎都直接促成了对相关地区知识产权研究的专著之形成,是为已经二版的独著《美国知识产权法》,以及领衔著就的《欧盟知识产权法》。在笔者的阅读范围内,此二者为国内学者系统研究欧美知识产权制度所仅见者,对于体系化地介绍美国和欧盟的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基础性价值。
从其作品来看,李明德教授的研究范围亦横跨诸多领域,旨趣广泛。
王晓晔教授
王晓晔教授此前亦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任湖南大学教授。
王晓晔教授博士毕业于德国汉堡大学,对欧盟法、德国法有精到研究,对我国竞争法尤其是反垄断法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不仅如此,王晓晔教授在国际竞争法学界也有相当声誉,担任多家外文期刊评委,亦曾被国外网站评为相关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女教授之一。
王晓晔教授的反垄断法著作,为国内相关研究必读之作。知识产权研究群体中多见优秀的女性工作者,王晓晔教授则为其中前辈翘楚。
知识产权的大咖们
三、才俊青年
如果说前述学者是中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的开创者,目下处于学术创作最佳期间的中青年一代,则是中国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的中坚。中青年一代总体上在研究视野、方法上趋于精细和专业,不同研究者的偏好亦甚为明显,这里仅举数例。
知产大神-王迁(网络著作权)
王迁教授任教于华东政法大学,久为华政同学奉为“迁神”。不论从个人研究,常规教学(“霍英东全国青年优秀教师一等奖”),抑或研究生指导来看,此番盛誉皆实至名归。
就研究领域而言,王迁教授偏重版权法,且以网络版权法为最精。就研究方法而言,王迁教授对比较法尤其是美国法研究和案例分析殊为熟稔,且十分重视解释论方法。
数年以来,王迁教授一致保持着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其所著《知识产权法教程》为本科学基本教科书,非常受欢迎(第8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崔国斌教授(专利法、美国法,案例研究与经济分析)
清华大学的崔国斌教授大概是中青年学者中研究领域最为全面者。与其理工科本科教育背景(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化学))和耶鲁求学经历相应,还做过2年专职律师,崔国斌教授精通专利法和美国法,其所撰大部头的《著作权法》与《专利法》,已近乎本学科圣经式作品。在研究方法上,崔国斌教授除重视案例研究外,带有鲜明的经济分析特征。
此外,崔国斌教授的作品中不乏反映其对基础理论进行体系化思考之作,可谓研究广度与深度齐头并进。
李琛(刘春田的高足)
李琛教授是刘春田教授的得意弟子,其亦最大程度继承了其师注重思辨的研究风格。李琛教授的作品,语辞优美,篇幅精悍,逻辑谨严,充满哲学意味与批判色彩,这在以移植和借鉴为主要特征的知识产权研究中如惊鸿一瞥,令人过目难忘。
李琛教授的研究领域亦集中于理论性最强的著作权法,长于从哲学、历史和法理、民法领域汲取思想,其对知识产权体系化等基础理论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熊琦教授,80后翘楚
熊琦教授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学科带头人),为学界少见的“80后”博士生导师。
熊琦教授最引人注目者,大概首先是其高数量和高引用率的作品。熊琦教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十分明显。就研究领域而言,其偏重著作权法,特别是集中于著作权集体管理、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等问题,关注产业实践。
就研究方法而言,其不遗余力地倡导和使用经济分析方法,比如其学术论文《著作权的法经济分析范式》《著作权法中投资者视为作者的制度安排》、 《著作权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互联网产业驱动下的著作权规则变革》。
熊琦教授的学术作品中,少见反复征引,多数直接引用外文一手文献,故其所论尽管指向热点但所言却常常新鲜。其专注特定问题而渐臻宽广的研究进路,值得学习。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胜旧人
四、来者可期
如上盘点,实为茶余随想,断无论资排辈之意。尤其是中青年学者一代,尚处于学术生长期,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尚有广阔的圆熟空间。
前述诸位之外,如张平教授的实证研究,彭学龙教授的商标法研究,李雨锋教授的历史研究,万勇教授的国际法研究,金海军教授的译著译介等等,均令人刮目相看。
学界之外,面向实务与前沿的实践领域,亦不乏令人尊敬的专家型法官、律师和其他工作者,如尹新天先生对中国专利法的解释就十分精到。
随着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高度专业化以及知识产权法院的建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知识产权法官们将更多地撰写出高水平的判决。
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制,在建设初期主要是移植的产物。知识产权法本身也是国际协调甚为明显的法律部门,同时又不像传统国际法那样适用于特定领域,而与公众一般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诸种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一领域呈现立场驳杂、方法多元、问题繁细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一领域有前辈而无权威。这为平等对话、各抒己见,以及不同研究兴趣、研究方法提供了宽容的平台。中国知识产权学术的未来,值得期待。
— END —
郑成思老先生的《版权法》(全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