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话语即权力,却忘了权力即话语。
置身于这样一个世界里,任何人无法逃避这样的生活,每个人为了能有一丝丝话语权,每天在不断的说,只不过是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做出的解释,都是俗人,至今历练不够,逃不掉这样的世俗。
生活的不易,让人们惯用诉苦的形式表达出来,诉苦实际上是我们的本能,人类是群居动物,是以一种社会的形式生存,大到国家,小到身边家人朋友,我们总会习惯于分享一些自己的事情,但是不要责怪任何倾听者,你自己的故事,再大的委屈都是自己的,没有任何人应该去听懂,也没有任何人有义务一定要去理解,与其不断找人诉苦,不如把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如果环境足够恶劣,只有提升了自身价值,才有资本跳出这个生活圈。
想凭个人力量去改变大环境,很难,如同蚍蜉撼大树,无论身处何地,有光的地方,总会有黑暗,有善良,一定会有邪恶,身处不同高度,遇见这样黑暗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只有努力提升自己,才能上升自我高度,跳出原有的生活圈。
在无助困难疲乏的日子,我们提升自己,在被吞噬了良知的黑暗里,我们发声。
这里借用一个故事,叫“聪明的战俘”。
2000多名战俘被一些士兵押向刑场,一路上他们小声嘀咕,“咱们应该暴动,两个对付一个,虽会死一些人,但其他人能逃命”。“对,咱们每人吐口吐沫也能淹死这些敌人”。
“可带头动手的人将必死无疑”。“凭什么让咱们去死解救他们?,还是让别人带头,咱们再等等”。
“对,再等等"……最后刑场到了,机枪响了,2000多人全部遇难,
如果他们不是全体保持沉默,就不可能全部丧命,自以为是聪明,明哲很多时候并不能保身,还会送命。
如果李文亮医生,在发现冠状病毒时,保持沉默,没有发出防护预警,那么中国这次疫情之灾将更加严重。
〈勇于为真实和正义发声者,就是人民英雄。〉
鲁迅先生以笔代伐,奋力发声,就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国人。不在沉默中醒来,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大是大非面前,该发声一定要发声,立场鲜明,思想坚定,这时候,沉默就是懦弱,也许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仍要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面对邪恶暴力,剥削和压迫,如果说害怕报复,恐惧招祸,是沉默者的最大理由,那么在并不危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沉默,好像就显得难以理喻了,其实细想一下,证之过往及眼下的无数事实。其理由也不难理解,总结以下四点
一、思忖危害的是别人,暂时还没有挨到或认为不会危害到自己。
二、对某些害群之马持有不同看法,或有同情之心,默许之意。
三、静观其变,乐见其成,或许自己可以跟着坐顺风车,分享一杯羹,
四、对勇于批评黑暗面的发声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质疑发声者的资格,或者不屑发生者的方式,或责怪其多事,或讥讽其热血,或妒恨其出风头,或自诩事故老道,或选择性视而不见,冷漠以对。
可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无底线发声比有底线沉默更可怕,“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好比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光腚裸游的皇帝,假如群臣和众人都选择有底线的沉默,而不是齐赞“多么合身,多么华丽”的无底线发声,又怎会演义出一场成人的闹剧骗局,最后被一个天真的孩子发声揭穿???
谁也无权要求众生皆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但是“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却是为人发生的共同底线。
无底线发声,还会加速世道人心,江河日下。社会可以包容有底线沉默,不能容忍无底线发声,不管选择沉默,还是发声,要做到独立思考。
这个社会处于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
[趋利避害],可谓人类本性,在黑暗来临时,我们往往自顾不暇,自求多福,而我们甚至暗暗祈祷,施暴者凶恶的目光,不要停留在我们身上,我们希望以旁观与沉默,换取黑暗行径者的豁免,可是最终能否豁免?并不取决于我们的意愿,这本来就是一场不平等的博弈,旁观与沉默,只可能使我们手中的砝码越来越轻,黑暗施予者手中的权利越来越重。
可以想象一下,当危险,压迫,剥削,罪恶,暴行,来临时,没有人呐喊,没有人反抗,周围死寂一般的沉默,必将促使压迫剥削罪恶暴行施予者愈发肆无忌惮。
当恐惧权力,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模式的时候,恐惧将不再需要理由,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此时的沉默,则成为一种合谋,既是沉默者与权力者的合谋,也是沉默者之间的合谋
说话只要有一人发声就可以,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沉默因此成为了一种集体行为,集体沉默,不仅会强化个体沉默,个体将从集体那里寻找沉默的理由,并在问责之时,将所有罪孽都推向集体,所以出现了一句谚语,“没有一滴雨水,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在此情境之下,个体要打破沉默,不止要战胜自身的恐惧,还要冲破集体的网罗,这必将注定了呐喊者的命运,一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权力者,而是身边的看客。
好人的沉默是坏人嚣张的奠基石。
当暴力与罪恶大行其道时,哪个沉默者?能够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受害者呢?
[我们看到真相,一言不发之时,便是我们走向灭亡之日]一一一马丁.路德。
张丹丹编辑
2020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