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市面上不缺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礼仪教材,包括如何用刀叉呀,如何守时等等。但本博文的“打交道”今天并不谈礼仪,而是讨论如何与外国人正常交往,在这方面,似乎大家都懂,因此鲜有人提及。
普通百姓与外国人打交道应该始于改革开放,那时,对偶尔见到的“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大家第一反应大多是好奇围观,而今,从大中小城市到乡村户外,随时都可能碰到各色外国人。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的历程,百姓与外国人打交道也有40年的经历了,的确有必要正视一下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涉及方方面面,很难在一篇短短的文章中进行周全探讨。博主曾经深度参与过外国人来华事务,试试说说意见吧?
在外交上,有一种说法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和和外国人打交道机会,都是双方个人相互了解,并通过对方解其国家的机会。广义上的外交,不仅仅是官方的正式往来,而是包括人民之间的互动往来(“民间外交”)。在互联网时代,即便是官方外交,各国也都比以往更加注重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往来和沟通,因为是“铁打的使领馆,流水的外交官”。
国与国之间,因为有不同,所以有界限。因为有界限,所以要交往。即便在全球化盛行的前几年,国与国的界限也从来没有模糊过。各国在对待本国公民和外国人权益方面,从来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不但体现在立法司法过程中,而且体现在外国人日常管理中。外国人就是外国人,即便在倡导“国民待遇”的国家,也是在一些普遍性权益方面给外国人平等的待遇,对外国人管理从总体上都严于对本国公民的管理,而绝不是说就将外国人和本国公民等同了起来。比如在美国,禁止非工作类签证外国人就业,禁止留学生在校外打工,外国人持有食用大麻将处以被吊销签证等处罚。
机关单位也好,公民个人也罢,分寸,是与外国人交往的关键。与外国人交往,不只是形式上的你来我往,客客气气,而是发之于心的自然交往。只有心里想明白了,才能在言谈举止之间把握分寸,自然而然地做到外交上所说的“有理、有利、有节”。与外国人交往把握好分寸重点要避免一些误区。从这些年不时发生的涉及外国人的热点事件看,要特别避免一些看似大家都懂,实际上,一交往就容易出现的认识误区,特别是过激偏见。
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要注意避免以下认识误区,妥善把握交往分寸:
认识误区之一是,外国人素质都高,或某国人素质很差。各国人素质都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人在不同事情上体现出来的素质也有差异。既有诚实可靠,遵纪守法的外国人,也有偷奸耍滑,巧取豪夺的外国人。外国人个人情况、赴华目的,从事活动各不相同,难免鱼龙混杂,甚至出现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对此要有理性判断。因此,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要避免先入为主,也要以偏概全,或将个案扩大化。除了和平常与陌生人打交道一样,在保持必要的警惕的同时,逐步了解其真实情况,在涉及利益往来时尤为如此。
认识误区之二是,外国人“不差钱”,或某国人都很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外国人将中国发展作为机遇,对此也要理性看待。在华外国人,既有在外企正常工作的白领外籍人士,也有在街头从事跨国小商品买卖的普通外国人,还有靠一张脸骗吃骗喝的外国人,也有在华从事毒品等不法买卖的外国人。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要取财有道,既要当心上当受骗,又要避免有意无意协同外国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认识误区之三是,对外国人要体现礼仪之邦的风范。一个成熟开放的国家,对外国人的“国民待遇”,不只是体现在政策制定或执行层面,更多地是体现每个与其打交道的公民的日常言行之中,而这种言行是发自于每个个体对自身和对外国人的理性、平等的看待,是基于对自我、对自身文化背景等的理性的自信。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既要避免“崇洋媚外”,丧失了自信而陷入自我否定的误区,又要避免因为自大而盲目否定对方,或一味迁就娇纵。
认识误区之四是,对外国人应适当照顾。外交外事工作很重要,但并不等于要对外国人特别对待。所谓“国民待遇”,本质上是平等待遇。外国人在华不应期待或寻求得到高于中国公民的待遇。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一方面不要歧视外国人,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给予相对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在遇外国人触犯到法律法规等问题时,要依法追究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客气谦让,文明待客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外国人要尊重中国文化习俗,尊重中国法律法规。
认识误区之五是,外国人越多,越显示一个地方的开放程度。相互攀比用口岸(落地)签证或免签政策,或竞相出台“总部经济”优惠政策等吸引外国人的措施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如果仅以外国人或企业数量多少,而不是质量高低去衡量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也是失之偏颇的。在这方面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要明白外国人也好,外资企业也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身的利益需求是其来华的唯一考量。签证也好,外国人管理措施也罢,从来不是制约地方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在于要潜心练好内功,栽好梧桐树。
外国人在华必须接受中国的法律法规管辖。我国的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适用于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法和外国人入出境管理条例对在华外国人进行管理做了专门规定。面对来华外国人越来越复杂的现实情况,仅仅靠法律和专门的执法机构对外国人进行管理还是不够的。参照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做法,的确有必要发挥个人、单位的力量,协同对外国人进行必要监管和约束,不但要让大家知道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更要知道,在遇到外国人违法、犯罪时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一是要完善服务机制。外国人管理与服务走过了40年的实践,对外国人工作不只是管理,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公开信息发布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也可以做。尤其是面向外国人的相关信息介绍还过于简略,还缺乏权威的在中国旅行、生活方面的信息介绍,包括对中国文化、习俗、外国人管理法规等方面的介绍。
二是要树立正确观念。外国人管理涉及诸多部门,所有参与部门的主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有理、有利、有节”涉外观念,要兼顾内外两个大局,既要避免因为涉外而小心谨慎,不敢管而无所作为,又要避免因为涉外而出现管理偏差,在具体工作中给外国人超国民待遇。对公众关切和热点事件妥善处置,及时响应。
三是要普及法律知识。外国人入出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虽然是针对外国人的管理办法,但同时应向本国公民、单位,特别是涉外单位加强宣传和普及,让大家知道如何识读外国人签证、居留许可,明白对外国人不必仰视,也不必俯视,平等对待;避免将爱国与外国人管理对立看待;了解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以及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的法律红线在哪里,培养应对能力。
四是要强化管理措施。北京奥运会后,特别是以新的出入境管理法为标志,外国人管理面临的形势和机制体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单边主义抬头,各国纷纷抬高入境门槛,加强甚至限制外国人入境,要提高管理措施的针对性,结合外国人管理案例,不断强化、细化外国人管理措施。
五是要完善监管机制。对外国人日常监督管理,不单是有关执法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也是普通公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应尽职义务。有必要增设外国人管理举报热线,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全民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置外国人违法、犯罪案件,守住法制底线;增加案件处置透明度。
外国人来华、在华,以及和外国人打交道,不只是外国人的需求,也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求。近日在服贸会上,我们发出了“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声音。要继续对外扩大开放,我们就需要有利于外资和外国人正常来华的良好的内部环境,需要在对外交往中保持成熟的国民心态,需要一套更加健全的外国人服务与监管机制。我们不欢迎那些不怀好意,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犯罪的外国人,欢迎那些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尊重中国人民习俗的外国人来华从事正常观光、交流、贸易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