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打小就对这个城市并不陌生,不管是长篇小说《红岩》,还是电影《烈火中永生》,已经深深的印在脑海中,对发生在重庆的这段历史和故事堪称耳熟能详。似乎自己就生活在许云峰、江姐和双枪老太婆之中。朝天门、沙坪坝、磁器口这些地名如同家乡的后院那般熟悉。
巧的是,1980年,我在部队当班长期间,班上分来几个重庆的新兵,他们活泼开朗的个性很快的融入了班集体当中,我也成了他们口中的“大哥”,后来各自相继退伍,遗憾的是当时通讯工具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为此为了寻找到这些回到重庆的我的那些兄弟,我在2012年参加凤凰网活动启程前,在华龙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老班长寻找老战友》,里面指明了寻找1980年在湖南长沙第三地面炮兵学校训练部当战士的杨长贵、渊黄河、周守瑜等几位老战友,也许那时候的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帖子发出后,没有反馈到有用的信息。从此天各一方,音讯皆无。
再一次加深对重庆的印象,是在我退伍刚回到故乡的时候,当时处在青春期的我,曾经为女友选购皮鞋跑遍了郑州市,最后选中了一双重庆产的皮鞋。当下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怎么选一双皮鞋还要大费周折?实际上在那个物质贫乏各方面都很“原始”的年代,想选购一双样子时髦的鞋子,还真的不容易。那时候不管是男人和女人,脚上的“云履”都是笨大黑粗,全然没有如今琳琅满目、小巧玲珑的款式。当时皮鞋市场上反响最好的就是青岛和重庆这两个城市的产品。当我把一双制作精良、款式精巧的高跟棕色皮鞋送到我的那个她手中的时候,看她眼神中放射出来那个眩晕的光,就知我在她心中又增加了好多分儿,虽然我们并没有终成眷属,相信那双鞋在她心中也会留下深深的记忆。
真的初次踏上重庆这座城市的土地,还是在2012年,那是参加凤凰网组织的内河最长的游轮首航式(上行)“长江三峡之旅”。我从海南客船过海峡、列车抵宜昌。乘坐当时最顶级豪华的内河游轮,溯长江而上,经几天几晚的浪漫之旅,最终抵达重庆,在朝天门码头登岸。原在海南工作、后返重庆创业且事业有成的挚友洪波,专门抽出空来全程陪同我玩了几天,解放碑下看美女,洪崖洞里吃火锅。歌乐山上祭先烈,美术学院赏佳作……可说是时间虽然不长,玩的却十分开心,重庆也成了我时常想念、期盼早日旧地重游的城市。
谁知这一别就是8年,相隔八年荏苒时光,我再次来到重庆,全是仰仗参加海南省委统战部组织的“网络人士主题教育培训班”,10月25日到31日,一周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凑,重庆大学的导师们拿出了各自拿手的研究心得,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绝伦的专业课程,所有参加培训的同学都是收获满满,受益匪浅。也打心里更加明白了统战部为何要舍近求远、远离海岛,前来重庆受训!
同学们也抓紧利用夜间和课余时间,纷纷前往各自心仪的打卡地采风观赏、品鉴美食和风土人情。黎家也是争分夺秒去了鹅岭公园、洪崖洞、南滨路、李子坝和磁器口。恍惚之间感觉这座城市变化太大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网红打卡地随处可见,说重庆是网红城市名不虚传、名副其实。
在老师的授课以及与久别重逢的洪波交谈中,我们得知,重庆市委市政府非常注重网络宣传和重视社情民意,只要是网友喜欢的事,他们都会去做,而且动作的幅度大的超乎想象。比如说,一座大桥是观赏风景的绝佳去处,在桥上观景的人流比较多,政府知道后就指示有关部门经过调研,把来往的车辆交通给阻止了,专门让市民和游客在这个桥上观赏风景,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又比如李子坝轻轨站,本来轻轨穿楼的景致重庆市民见惯不惊,后在网络上一披露,引起全国网民的注意,前来观赏风景的游人如织,政府就加大了投入,扩大、修建了观景平台,为游人观赏美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有一点比较明显的就是,这些闻名遐迩的景点通通不收费,只是要扫码预约,以便控制人流。且扫码后可以进入公众号,对重庆的各个景点都有详细的介绍,帮助游人更好的了解城市、热爱重庆。
可以这样说,重庆这座城市造就了遍地网红,反过来网红经济也改变、塑造了当下重庆这座城市,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红渗透了重庆经济、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重庆空气中都弥漫着网红的味道。
巴适,重庆。要得,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