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oxytocin)是一种哺乳动物神经垂体激素,能激发“爱”的感觉。社交活动、情感纽带,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培养,都离不开这种激素。
它使得母婴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深厚,因此也被称为“拥抱荷尔蒙”和“爱的荷尔蒙”。
令人意外的是,催产素并不是母亲的专属——许多雄性动物在刚成为爸爸时,其体内的催产素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催产素促成跨物种的友谊
© Yuki Cheung, EyeEm | Getty
当主人出现时,狗狗的体内就会分泌催产素;每当与人类进行眼神交汇,它们就会经历一次催产素喷涌。
“爱的荷尔蒙”的激增,令狗狗更乐于与主人互动交流。对视时间越久,它们体内催产素的水平就越高。
平均来说,宠物犬的催产素水平是猫的五倍。
准爸爸也会和怀孕的伴侣一起增胖
© Hudson Correa | Getty
狨猴(marmoset)和柽柳猴(tamarin)在中南美洲过着家族群居生活。在雌性怀孕后,准爸爸不仅会时刻关注伴侣的行为,还在整个孕期配合着一起增重。
在这个过程中,雄猴会开始分泌催产素、雌激素和催乳素。这三种激素都与哺乳有关,其调节与变化使准爸爸做好照顾子女的准备。狨猴的前肢下方有一对乳头,雌性怀孕期间,雄性的乳头也会增大。
看起来,几种激素水平的变化,就能对雌雄两性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海岛猫鼬相亲相爱 甚至舍己为群
© Jamie Lamb | Getty
猫鼬(meerkat)是群居动物中合作互助的典范,族群规模可达50只。挖洞、放哨都彼此配合,其他成员有了宝宝,它们还会帮助照看哺育,传授本领。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甚至还能更进一步,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南非的库鲁曼河保护区,两名剑桥大学的教授观察研究了四群猫鼬,以了解催产素对其的影响。
摄入“爱素”后,猫鼬们在放哨和打洞上花费了更长的时间,争斗减少,陪伴幼崽的时间增加,分给幼崽的食物也更多。但个体却付出了代价。这些猫鼬觅食的时间减少了,食量也随之下降。
一些甲虫会照顾新生后代
埋葬虫(burying beetle)是少有的的会照顾其幼虫的昆虫。
有一种生活在英国的埋葬虫,其父母会共同照顾幼虫。它们将老鼠尸体埋入地底,在上面筑巢、产卵,以此为食。幼虫孵化出来后,就在老鼠尸体上生活。
幼虫还会乞食,这种行为在昆虫中也属罕见。它们饥饿时,会用微小的四肢搔挠父母,然后成虫以反刍的方式给幼虫喂食。
田鼠家族的伴侣关系
© Santiago Urquijo | Getty
草原田鼠(prairie vole)实行一夫一妻制,雄鼠承担照顾后代和保护伴侣的责任。雄性草甸田鼠(meadow vole)有多个配偶,却几乎不照顾后代,也很少保护雌鼠。
对比两个物种,科学家们发现了导致它们不同行为的原因。草原田鼠大脑中的血管加压素受体比草甸田鼠的多,而血管加压素受体与“拥抱荷尔蒙”催产素有关。
科学家认为,这种基因编码上的差异,对人类男性的伴侣忠诚度也会产生影响。
爱抚乳鼠令其血压降低
对乳鼠的研究显示,在喂食的过程中,如果有父母的爱抚呵护,乳鼠的血压比没有爱抚的同类要低。这与迷走神经的张力有关。在爱抚的作用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对压力的反应也随之降低。
催产素不但有助于降低乳鼠的血压,对人类也有同样的效果。因此并非只有我们才从拥抱和暖心食物中受益。
本文内容翻译自BBC Earth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