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云嘎x火星电台《变形记》新编曲现场乐评

发布时间 :2021-06-07

​​《变形记》是阿云嘎音乐剧概念专辑《不朽的·The Art》中受到很多歌迷偏爱的一首,充满戏剧张力的念白与演唱仿佛一出迷你音乐剧,录音室版本和第一次舞台演出已经令人大为震撼。6月5日晚现场直播的“百赞音乐盛典”上,阿云嘎与火星电台又合作演出了一个风格陡变的全新版本。据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现场狗狗反馈,昨晚《变形记》的现场表演将大家都带入了情境,从念白、主歌、间奏部分屏气凝神,和主人公一起悬着心,到爆发性的副歌部分想要和台上的歌者一同呐喊,“仿佛连呼吸都同步了”。能让躁动的观众安静下来,并且情绪完全被表演者掌控,实在是非常强烈和完整的舞台张力,让观众完全沉溺其中,无处可逃。

不同于《为歌而赞》第三期中忠实呈现原本音乐剧风格的舞台设计,这次重新编曲的摇滚版《变形记》从舞台剧变成了电影。念白的形式,舞台的光影烟雾,加上匠心独运的音乐编排,电影感、氛围感、故事感都全部拉满。将原版《变形记》烂熟于心的歌迷,初听这个新版本或许会感到意外——阿云嘎原本戏剧的念白这次变成了电影念白的演绎方式,用了一种更轻盈的叙述口吻,就像是喃喃低语,火星电台主唱黄少峰的念白更是与我们熟悉的舞台剧演绎相去甚远。但考虑到这版改编的摇滚框架,这样的设计是十分合理的,与摇滚乐追求真实的本质一脉相承。


这次与阿云嘎合作的火星电台不仅贡献了演唱与部分现场伴奏,也担任了编曲。许多歌迷可能不熟悉这个组合的名字,但他们成立二十年来创作制作的歌曲和专辑中不乏经典之作,比如周迅专辑《夏天》(2003)大部分的词曲及整张专辑的制作,陈奕迅专辑《米·闪》(2014)中“米Rice”篇五首歌曲的词曲、编曲及制作,等等等等。这次的编曲也延续了火星电台一贯的trip hop电子乐风格,以后现代电子合成音色为主体,营造出极具迷幻气氛的摇滚乐风格,结合音乐剧充满故事性的表达方式,传递给观众一次电子摇滚与音乐剧风格融合的出色改编。



编曲和演绎剖析

新版《变形记》编曲首先给人强烈冲击的是它的“氛围感”,而这种氛围感离不开精心设计的soundscape(声音景观)。从前奏开始贯穿始终的合成音效替代了原来的弦乐背景,将听众带进一个充满压抑悲壮氛围的空间。同时,program中的鼓点和电子音效巧妙地改变了节奏律动——原曲规则工整的和弦琶音没有明显的强弱拍区分,而新版编曲的重拍放在了第二和第四拍(基本节奏型如图所示),念白和演唱部分的节奏也因此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虽然歌曲整体速度不快,但是打字机略不规则的节奏和glitch故障效果(类似倒带卡顿的声音)产生了时而拉升时而加速的效果,带给人比较强烈的不安感。这些音效的结合令人不禁想到发条玩具般的打工人,有时候逐渐疲惫缓慢,有时候又会突然被催起向前冲。

另外,在预录program中,除了合成音效之外,鼓声也是实奏实录而非电子音色,加上现场乐队与歌手强大的表现力,更提升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呼吸节奏的空隙中,downtempo(缓拍)给观众留出了思考消化情绪的空间,与台上的表演形成了互动。现场观众席收到的环境音,仔细分辨甚至能感受到现场观众在激动呐喊与努力压抑心情屏气聆听之间的动态。这一切共同造就了现场音乐演出不可替代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再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些新版编曲演绎中有意思的细节。


新版《变形记》的前奏主旋律,是原版中每一拍钢琴弹奏的和弦根音。前奏变得更为空旷,仿佛从格里高尔的小房间来到了另一片更为抽象的天地。原本前奏中存在感很强的钢琴琶音则被改编成了电声旋律,在第一段念白后火星电台主唱黄少峰开始演唱时奏出,电子迷幻风格十足的旋律凸显出悲壮的气氛。贝斯和吉他的编排方式是类似进行曲的,但是小调的整体基调营造出了宗教献祭感,而非进行曲常见的雄壮豪迈。


第一句演唱开始,黄少峰站在后方,从画面上一黑一白烘托出坐在前方的阿云嘎,这个画面的编排与音乐角度的重新设计相得益彰,营造出黄少峰所唱的主旋律空灵、悠远之感。从主歌到副歌旋律开始之间,原版有一声痛苦的大喊,给人感觉停顿很短,紧接着背景些许的cymbal roll就进入了情感集中爆发的副歌。而新版在黄少峰极具迷幻摇滚风格的唱腔演绎之后,有了约7秒的空隙。这时,音乐并没有完全停止,一段大小二度级进的电音从远处飘来,仿佛在记录时间的流逝,充满了悬疑和未解决的感觉。这悬停的几秒钟为了接下来的副歌酝酿了充足的情绪,更增强了副歌的爆发力和感染力。

第一遍副歌部分,阿云嘎极具音乐剧风格的演唱与黄少峰摇滚风格的演唱轮番上阵,与空灵的编曲配合得天衣无缝。以往的摇滚音乐剧中,多是用加大的鼓点来营造一种摇滚氛围,但唱腔上的改变并不算大。此次《变形记》的改编,以及两位音乐人极富感染力的现场演绎,使得音乐剧与摇滚乐的结合有了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通过编曲配乐的烘托,让两种不同且各自风格非常突出的唱腔与演绎方式交替进行,形成一种立体而深邃的音乐融合方式。


第一遍副歌结束后,背景音乐又回归到前奏的感觉,只剩下电音的基础旋律,但这段间奏中的鼓点明显加强,为下一段的演绎烘托氛围。而强烈的鼓点及后面加入的一段全新的电子乐风格背景旋律,配合着黄少峰的念白,将迷幻摇滚音乐风格推向极致。而这个氛围,和这个全新的电子乐风格编曲的背景旋律一起,带到了阿云嘎演唱的第二次副歌中。此时,鼓点不停加强,换成黄少峰时,鼓点变得更为密集。到此时,舞台上形成了一种电子音乐为载体、摇滚内核为骨架、音乐剧惯有的戏剧性为呈现动力的音乐场域,实现了风格的高度融合。而随着最后一遍副歌部分,两个人轮番使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喊“妈妈”,将这样的融合气氛推向高潮。尾声部分,配乐中电音新旋律再次出现,program中的节奏渐缓,阿云嘎走向远方,一黑一白位置变换,仿佛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轮回、命运的交织。



舞台呈现与隐喻

相信很多看过昨晚表演的观众都有类似的感受:相比原版《变形记》的“虫味儿”,新版更多地是“人味儿”。无论是音乐上的编排还是舞美与表演走位的设计,都使得“虫”更容易被理解为抽象的比喻。如果说原版是变成虫的格里高尔直接诉说出自己正在经历的无妄之灾,新版则是带着一种回望的氛围,以人的视角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这次舞台的一大魅力在于阿云嘎传递出的不安全感与距离感——不是没有进入角色造成的距离,而是他的角色本身,既是亲历者,又是“最痛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叙述者。如果一切已经发生,一切已成定局,嘶吼呐喊挣扎也改变不了既定事实,发声还有什么意义?但是为自己命运竭力发声本身,就是意义。即使你已经知道作为虫的肉身的结局,仍然不禁悬着心听完他的讲述,感受在既定命运之下,这个作为人的灵魂究竟走过了怎样的道路。


“我们终将平等地站在天堂门口”


所以,舞台上的时刻,或许就是格里高尔期待的“天堂门口”。主人公在舞台正中央一束灯光的洗礼下从被磨灭的存在感中再次找到了主角位置,开始讲述自己的遭遇,仿佛不甘,也仿佛接受。这或许是审判日的前夕,是他的灵魂与摆渡人在“moving on”之前的最后一次对话:摆渡人无法为他解惑,只能像镜像或回声一般附和、补充、鼓励着引导着他继续。这是他最后的、仅有的,复盘反省与得到灵魂净化的机会。他能否越过这个临界点,走向另一段旅程?观众怀着这样的不安屏息静听。所幸,在歌曲的最终,他带着一句“生而为人”与这荒诞不经的一世达成和解,而摆渡人留在原地,准备在不久的将来迎接下一个令人唏嘘的灵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黑与白的对照,也可以有别的解读方式。阿云嘎的念白饱含情绪,而火星电台黄少峰的念白带着一种疏离感。唱法上,火星电台黄少峰是比较沧桑带有撕裂感的摇滚腔,与阿云嘎有力的、有故事感的、厚重的声音也形成了荒诞对比的意味。尤其两人交错唱妈妈的时候,像彼此回音一样,仿佛是两个人格,两种状态,过去和现在,在进行歇斯底里的呼应。

这也是许多文学与戏剧作品中常见的模式:白衣人代表着比较积极的一面,虽然遭遇逆境但仍不放弃希望,不放弃爱;而黑衣人的形象包含了更多的愤怒与绝望,“认命”然而“不服”。白衣人的叙述重心在于,如何才能让妈妈、家人知道,我依然爱着她们;黑衣人的重点在于,我如此深爱我的家人,我努力工作,我什么都没有做错,命运却对我如此不公。但同时,黑衣人与白衣人又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白衣人同样被命运的不公折磨,在他的叙述中充满着不安,而黑衣人愤世嫉俗的绝望感背后,也是在积极地寻找一个出口。他们本是一个灵魂的两面,在歌的结尾,两人位置交换,白衣人走进高处的光柱里,这个灵魂终于得到了解脱。


新版《变形记》从舞美、运镜到演员演绎的设计,稍加精修就可以作为一个MV出品,主创团队的用心程度和专业实力都令人赞叹。阿云嘎这次念白方式的调整更体现出了他的台词功底,我们也在念白时镜头拉近的特写里看到了他的眼神中的情绪和故事,感受到他在短短十几秒的时间内的演技。这样的一切,和光影配合起来,瞬间觉得自己在看电影,将人拉入这个世界。


精妙的灯光美术及镜头设计,极好地助力了改编概念的完成,体现出了这版编曲的“审判感”“对话感”。开场一束典型的侧逆聚光,打造了中心光区,呈现典型的审判光,把故事聚焦到“自我”,搭配颗粒感很高的烟雾、栅格形黑旗,黑旗切割之后的光区在阿云嘎眼部,暗示直击人物内心,营造了在记忆中回溯的感觉。整首歌的调性由此奠定,不是正在进行时的撕心裂肺,而是一切结束之后的自我剖析。暗部的乐队也不是完全黑死,微弱的顶光加上烟雾漫反射,加重了暗部细节,暗示接下来表演的人物关系。演唱进行到“平等地站在天堂门口”,格外有说服力。

演员站位配合分镜,打造出了强烈的角色对话感。在常规的舞台运镜之外,这次舞台格外注重关系镜头的呈现,比如2:10处的运动变焦、2:49处的横移等,还有很多两位主唱互为前后景的镜头。加上分镜组接时,几乎每一次换人开唱的第一个镜头都是关系镜头而非单人特写,这些有叙事功能的镜头运用,进一步增添了两位主唱间对话的张力。



未来与展望

新版本的《变形记》是有效的重混式再创作,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了完全另一种打开方式。如果不把原版作为烂熟于心的“标准答案”,新版的演绎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是一个值得反复品味的全新作品。在这次表演中,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了阿云嘎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无论是他作为音乐人的作品的延伸可能,还是他作为歌手与演员的可塑空间,都令人期待。《不朽的·The Art》整专问世七月有余,我们已经收获了数个精彩的现场演绎版本,感受到了阿老师现场的无限魅力。不知何时才能集齐这张专辑的全部曲目,下一张专辑,又会是怎样的盛宴呢?


乐评 | 闪电泡芙、兰蓝懒、E、Z、莎莉亚、Jen、Alice、水羊羊

封面美工 | 汤汤


以上内容含笔者主观感受,欢迎交流探讨指正。本文版权归DramaGaGa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搬运,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