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绪总是在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之间来回往复,就像在股价上涨时,所有的消息都会变成好消息,在股价下跌时,所有的新闻都解读成利空。
就像现在打开平安个股页,下面球友的留言都充满了悲观情绪。17号平安大股东减持也成为新闻,但是卜蜂从2017年平安股价高峰期时就开始减持了,当时这可没成新闻,而且此次大股东减持也可能是自身经营需要的原因,公开资料就有报道疫情对泰国的旅游、农业等产业造成巨大影响。
不过换个角度看,行情往往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上涨,这可能也说明这一轮回调已经接近尾声了。从港股通数据看,随着平安价值开始凸显,被称为聪明钱的外资持有平安的数量较年初是增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外资对于保险股的看好。
01、如何理解平安当前的价值
万物皆有周期,好公司也会遇到困境,阶段性地被市场抛售。但是,随着好公司的复苏,经营节奏回到正轨,短期过度悲观形成的低估值就会在业绩驱动下快速修复,形成业绩与估值双击,带来巨大的超额回报,这也是困境反转策略背后的逻辑。
现实中就有很多困境反转公司跑出十倍股的案例。
比如2010年开始李宁遇到发展瓶颈,股价从当时高点30元一路跌到4元,业绩也出现亏损,但随着李宁主动战略调整,在产品上融入国潮元素,同时重新梳理渠道,公司重拾增长,股价持续上扬。
还有最近的舍得,因为原来的大股东占款等问题,业绩持续恶化,甚至被ST,股价也跌跌不休。但是舍得的品牌和渠道等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在复星接手后,随着二线白酒复苏,市场乐观的预期一起来,股价直接飞升。
还有经典的案例微软,由于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手机系统,股价长达十年不涨,直至纳德拉接手,重塑微软企业文化,同时确立了云为先的战略,拓展云业务,开启了成长第二曲线,公司股价和估值从2014年双双上涨至今。
况且,现在的平安并没有陷入所谓的困境。平安每年依然创造着超千亿的利润,分红超两三百亿,而平安的估值不论是PE还是PEV都已经来到了历史最低点。换句话说,目前的平安已经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了。
其实,这一轮短期下跌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对平安短期保费下滑过度担心。而5月保费扰动因素有很多,比如年去年年初疫情后平安发力业务推高了5月的基数,今年初初新版重疾落地过度消耗了客户等。总而言之,单月数据影响能持续多久呢?又能代表什么呢?反而是由此造成的短期抛售,让平安的价值更加凸显。简而言之,现在的平安就是一个具有开拓医疗健康新市场潜力,兼具后续获得估值修复的收益的个股。
我们只需要确定保险股的长期逻辑并没有被破坏。而平安的长期逻辑是:
1、 平安的保险牌照具有较高的行政门槛,综合金融优势明显。
2、 买平安就是买中国保险业的未来。平安是保险业的龙头,代理人收入、价值率等指标位列行业第一,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公司治理制度,同时保持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前瞻能力。
3、 国内养老险、健康险、医疗服务等市场十分广阔,均是万亿级别的市场。而平安已经初步完成了相关产业布局。随着老龄化、医疗服务升级,平安长期享受市场趋势红利。
这些长期逻辑其实一直没变,在股价90元、80元、70元长期逻辑都是这样。反而应该说,随着时间推移,平安基本面的确定性是在提高的。因为2018年开始,平安就开始寿险改革,目前已经完成了顶层设计、改革路径,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快则在下半年,慢则在明年,平安的新业务价值等指标应该会出现改革成效的信号。此时,平安将开启业绩兑现叠加估值修复的双击行情。
02、如何理解未来平安的价值
保险是金融业的朝阳行业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实际上,从国内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看,保险市场确实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很多养老、医疗健康的保险需求还没被满足。这个已经无需强调了,很多的投资者也是从市场需求逻辑买保险股。
但为什么近年来保险股业绩却遇到瓶颈呢?
很大程度上说,平安短期保费下滑业折射出行业性问题。过去这么多年保险公司凭借着人口红利,依靠增员、拉人头这些粗放式发展就能生存得很好,但是随着严监管、人口红利消退,整个寿险行业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之前万能险时,一些中小公司就通过高利率保单抢市场,实现规模弯道超车。现在重疾险市场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一些中小寿险公司推出了更具有性价比的产品,同时重疾险也加速同质化,产品很容易被复制,每家公司的产品只在轻症、组别、赔偿次数等条款变动;另一方面,医疗险由于成本不可控等因素,市面上只有短期的“百万医疗险”,但其实这类医疗产品对消费者的保障实在有限。
有数据显示,2020年人保健康保费收入322.6亿元(同比增速+43.9%),占据专业健康险公司半壁江山,达54.3%;平安健康保费收入92.8亿元(同比+51.0%),市占率15.6%。而2020年昆仑健康业务实现高速增长,保费增长 149%达到84.2 亿元,市场份额提升至14.2%,超越太保健康。
也就是说,市场真正的需求并没有被满足,保险的供需是错位的。这种供需错位在人口红利初期并没有暴露出来,但是也留下了“保险是骗人的”等负面印象。现在保险业要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只有在医疗、养老等细分领域深耕未来才能结出硕果。
因此,平安推出了保险+医疗、保险+养老的模式,通过提供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重疾医疗等服务和养老服务,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目前,平安已经完成了平安好医生线上平台+线下方正医院资产布局,同时养老服务也已经推出,到真正形成服务口碑后,这一块业务价值将会加速显现。
而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就此展开更有针对性的客户服务,既解决业务痛点,又提升了保险产品的购买感知,增强保险再开发的可能性。
可以发现,平安的寿险改革直接跳出了未来重疾险的同质化竞争,同时直接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现在保险的需求只是停留在财务保障上,购买重疾险的消费者与保险公司是一锤子买卖,患者确诊后保险公司赔付保障金。在可以提供多种医疗和养老服务后,保险公司可以将一次性低频产品转化为高频服务,扭转客户的负面印象,提高客户粘性和忠诚度。
所以,回归行业竞争依旧供需角度,可以清晰看到,平安的战略极具前瞻性,将决定未来十年甚至百年发展。就像马云说的,天晴的时候是修屋顶最好的时候,下雨就晚了。平安在行业竞争还未恶化之前,凭借之前的基础,在业绩比较稳健的时候提前实施寿险改革,为的是应对未来行业竞争,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可见,短期业绩波动隐含着主动清虚,提升代理人质量的因素,而市场对此过度担忧引发的股价下跌,恰恰成为坚守长期逻辑的投资者的买入机会。
作者:自由石头
链接:https://xueqiu.com/1303180295/184327944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