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州的独乐寺,是梁思成先生第一次野外调查的古建筑,并写下他的第一篇的野考察报告。独乐寺的山门重建于辽,营造工艺上遗存唐宋风韵,这也是国内最早的寺庙山门。
如今笔者对照梁先生《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对山门铺作、梁架进行一次专业的探索!以此向大师致敬!
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山门的断面图
山门:为面阔三间进深二之单层建筑物。顶注四阿,脊作鸱尾,青瓦红墙
南面额曰“独乐寺”,相传严嵩手笔。中柱间安装大门,为出入寺孔道
南面二间立天王像,北面二间原来有像否、尚待考。因进深较少于梢间面阔,故垂脊与正脊相交乃在梢间之内而不正在中柱之上也
山门柱:为身内分心槽,山门柱之倾斜度极为明显,且甚于《营造法式》所规定,其为“侧脚”无疑
山门中柱的柱砾
前后面柱头铺作:栌斗施之于柱头,自栌斗外出者计华栱两层,故上层长两跳。上层跳头施以令栱,与耍头相交,置于交互斗。其耍头之制,将头作成约三十度向外之锐角,略似平置之昂。
凡铺作逐跳上安栱谓之“计心”。若逐跳上不安栱,而再出跳或出昂者谓之“偷心”。山门柱头铺作,在此点上适与此条符合,“偷心”之佳例也
柱头铺作:令栱之上,置散斗(今称三才升)三个,以承栱形小木,及其上之槫,此小木梁先生认为是所谓“替木”者
南面柱头铺作:至于斗栱之正面,则栌斗之内,与华栱相交者,有泥道栱,其两端施以散斗;其上则为柱头枋,枋上刻成长栱形。再上为第二层柱头枋,亦刻作栱形,长与泥道栱同,其上为第三层柱头枋,又刻作长栱形。其全部所呈现象,为短栱上承长栱之结合共二层,各栱头皆施以散斗。
梁先生考察时手绘的前后檐柱头铺作的图样
笔者在实物上标识梁先生的注释
梁思成先生绘制的侧面柱头铺作图
笔者在实物上标识梁先生的注释。
山门柱头铺作后尾:华栱四跳,层层叠出,以承平槫。跳头皆无横栱。此式《营造法式》亦未述及。然考之日本镰仓时代所建之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及伊东忠太博士发现之怀安县照化寺掖门,皆作此式,虽内外之位置不同,而其结构法则一。此式在日本称“天笠样”,虽称“天笠”,亦来自中土,不过以此示别于日本早年受自中国之“唐样”,及其日本化之“和样”耳。
补间铺作:其最下层为“直斗”,立于阑额(额枋)之上,直斗上置大斗,大斗之上安华栱两跳。上层跳头施替木,承檐檩。
下层华栱与第一层柱头枋相交安于大斗口内。此第一层柱头枋雕作泥道栱形,其上第二层柱头枋则雕作慢栱,第三层又雕作泥道栱。与柱头铺作上各层枋上所雕栱,长短适相错.若皆为真栱,则此相错排列,为事实上所不能,亦其不合理处也。
梁先生考察时手绘的补间铺作的图样
补间铺作后尾:后尾与山柱柱头铺作后尾略同,为四层华栱,跳头无横栱,层层叠出以承下平槫。其梢间铺作与山面铺作皆不在二柱之正中,与《法式》“令远近皆匀”一语不符,前者偏近角柱,后者偏近山柱,而二者与角柱间距离则同,盖其后尾与转角铺作之后尾共同承支前后下平槫及山下平槫之相交点,其距离乃视下平槫而定也。
转角铺作:盖两朵柱头铺作相交而成。于柱之中线上,其正面及侧面皆有华栱二层。上层华栱之上,正面侧面皆各出耍头,与柱头铺作上者同。
而此面耍头之后尾,则为他面第二层柱头枋,换言之,则正侧二面第二层柱头枋相交后伸出而为耍头也。
此面第一层华栱之后尾为彼面泥道栱,第二层华栱后尾为彼面慢栱形之第一层之柱头枋。此种做法为列栱!
每层华栱跳头,皆施以栱,成所谓“计心”者。
转角铺作:屋角四十五度斜线上,有角栱三层,最上者与跳头令栱平,以支角梁。
与角栱成正角,而施于柱中线上者,有长栱一道,与令栱平,唯安于二层跳头之瓜子栱(今称外拽瓜栱)上,姑名之曰“抹角慢栱”。
其栱端亦安散斗,以承檩下之替木。
转角铺作之后尾:转角铺作之后尾乃由角栱后尾五层叠成,与山柱头铺作后尾同其形制,其最上一跳则以承正面及山面下平槫之相交点。
内檐补间铺作:乃将外檐补间铺作而去其华栱所成。其直斗立于阑额上,其上承枋三层,枋亦雕成栱形。当心间铺作上,第一层枋雕作泥道栱,第二层则雕作慢栱。第三层不雕。
稍间唯第一层雕作栱形,二三层不雕。
此三层枋子者,实山柱头铺作后尾伸引而成,亦有趣之结构法也。
中柱柱头斗栱:其机能在承托大梁之中段,将其重量转达于柱。华栱二跳自栌斗伸出,与外檐柱头铺作后尾同,前后二面皆如此。正面则泥道栱一道,上承三层枋,枋上亦雕栱形,如外檐所见。
梁架部分:为四椽柎前后乳柎分心用三柱(双步梁)
当心间柱高4.33米,相当于当心间面阔的0.71倍,即√2:1的关系。
阑额横贯柱头之间,额上无平板枋,异于清制。补间铺作即置于阑额之上。
笔者标示的手绘图山门梁架的结构
山门有梁二架,置于柱头铺作之上,梁端伸出,即为耍头,成铺作之一部分。
梁之中段,置于中柱柱头铺作之上,虽为五架梁,因中段不悬空,遂呈极稳固之状。
梁上檐柱及中柱之间置柁橔,然其形不若清式之为“橔”。
柁橔乃由大斗及相交之二栱而成,实则一简单铺作,其前后栱则承上层之三架梁。
柁橔左右栱则以承襻间。然此铺作,不直接置于梁上,而置于梁上之橔背上,其位置亦非檐柱及山柱之正中,而略偏近檐 柱。
三架梁与下平槫相交于此铺作上,梁头亦形如耍头。枋上复有散斗及替木以承平槫。
梁之中段则置于五架梁上直斗之上。中梁其上则有驼峰,驼峰上又为直斗。
直斗上为交互斗(或齐心斗),口内置泥道栱及翼形栱一。
泥道栱上为襻间(今称脊枋),枋上置散斗,枋端卷杀作栱形,以承替木及脊槫。
自枋之前后,有斜柱下支于三架梁,平槫之前或后,亦有斜柱下支于五架梁。斜柱下空档,现有泥壁填塞,原有玲珑状态为此失去不少。
此部侏儒柱之结构,合理而美观,良构也。侏儒柱之机能在承脊槫,而槫则所以承椽。
宋李诫随著《营造法式》中叉手、驼峰的工艺样式
角梁:计上下二层,下层较短,称老角梁或大角梁,上层较长者为仔角梁,置于老角梁之上。大角梁及隐角梁皆置于槫上,前后角梁相交于脊槫之上。大角梁头卷杀二曲瓣,仔角梁高广皆逊大角梁,而长过之,头有套兽,下悬铜铎。
椽头、飞椽头皆较椽身小,椽头卷杀,梢间檐椽向角梁方向加长,使屋四角微弯向上、向外生出。
鸱吻:脊上两鸱尾,极可罕贵之物也。鸱尾来源,固甚久远,唐代形制,于敦煌壁画及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见之,盖纯为鳍形之“尾”,自脊端翘起,而尾端向内者也。明清建筑上所用则为吻,作龙头形,其尾向外卷起,故其意趣大不相同。《营造法式》虽有鸱尾之名,而无详图,在卷三十二《小木作制度图样》内,佛道帐上有之,则纯为明清所习见之吻,非尾也。此处所见,龙首虽与今式略同,而其鳍形之尾,向内卷起,实后世所罕见;其辽代之原物欤?即使非原物,亦必明代仿原物所作。于此鸱尾中,唐式之尾与明清之吻,合而为一,适足以示其过渡形制。此后则尾向外卷,而成今所习见之吻焉。
辽宋时期的鸱吻样式汇合
备注:梁先生考察时测量的尺寸
斗拱各部尺寸:至于斗栱各部尺寸,亦饶研究价值,兹先表列如左:
长(米)宽(米)高(米) 栌斗0.510.510.32 交互斗0.270.220.165 散斗0.220.220.165
补间铺0.430.430.25 华栱按跳定0.1650.24 泥道栱1.170.1650.24 慢栱1.900.1650.24
令栱1.080.1650.24 替木1.830.165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