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将一腔冰冷换成热血沸腾”,从林楠笙浅谈信仰的力量

发布时间 :2021-07-01

​​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9页)

六月传歌七月献礼,电视剧完美收官。不得不说,《叛逆者》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信仰”。

也是信仰的最终确立及对信仰的坚定,让林楠笙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早在剧的开始,就通过“亡志”(王志)到不了“信仰”(信阳)等隐喻点明了主题,也通过老顾随口附和,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恰恰指出了共产党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及最终深得民心取得解放胜利的根本。


【典型人物——林楠笙】

林楠笙这个人物,是典型的。他临难而生,见证了“翻天覆地”的新中国,历经了动荡的时局,也因身处反动势力阵营,看到了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局限性与劣根性,从而在接触真正能够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共产主义后,最终叛离黑暗心向光明。他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他代表了当时广大的热血青年,代表了向往新生活的中国人民,也从某种程度上,象征着饱受沧桑的旧中国。

​​

在香港养伤的时候,他曾“生不如死”。

因为子弹贯穿了肺部,考虑到当时十分有限的医疗条件,能醒过来就已是医生口中的奇迹,更别说连一呼一吸都牵扯着疼痛的艰难康复。每日必须靠止疼药来维系,看到侵略者为了扩张侵略势力当街抓捕无辜的民众以凑数完成所谓的任务时,他无能为力。

疼痛发作时,他步履维艰地靠止疼药熬过。颤抖的手握着仿佛救命稻草一般的药片,而就连这稻草,他也难以抓住,但却只能为了继续活下去,趴伏在地上,一粒一粒捡起抖落一地的尊严。

不难看出,比起身体上的疼痛,更痛彻心扉深入骨髓的,是心的悲痛。是爱国青年只能眼睁睁看着祖国被践踏的血泪。帝国主义者对生命的蔑视,惨绝人寰的侵略行径,无一不让他愤怒。

而此时的林楠笙,又何尝不像那个遭受重创的羸弱的被侵略者讥笑称为“东亚病夫”的旧中国呢?

林楠笙在香港养伤的这段剧情值得反复观赏揣摩,演员朱一龙的生动演绎也可圈可点。

表面上看,林楠笙是因为身受重伤,所闻所见都是毫无人性的侵略者的血腥压迫和只能遭受侵略者镇压的无辜同胞,而自己却不能投身爱国事业而悲痛。

但实际上,真正让他感到悲痛的仅仅只是这样“无能为力”的自己吗?我想不只是的,真正让青年悲痛的是帝国主义者日渐猖狂的侵略和被黑暗完全吞没日渐逼近的旧中国。

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抗日力量被打压,爱国同胞为此牺牲,越来越多的“沦陷区”,就连西方的殖民地也遭到了帝国主义者的争夺。

而这被各方占据争夺蚕食的,本应是他们的土地,不是“租界”不是“殖民地”,不该由“别人”说了算,那是他们自己的国家,是他日日夜夜深沉爱着的祖国。

虽然如愿活了下来,但此时的他,却“看不到希望”。

他彷徨了。

他甚至敲击着并不存在的琴键,回忆起了弹奏六月船歌的美好情景。承受着焦虑与愤怒,他的内心煎熬而痛苦,他不知道这样的苦难什么时候才是尽头,也不知道那些牺牲到底有没有用。他向往的平等与自由,离他仿佛太远。

而就在这“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的信仰,他的希望,却被一台小小的收音机点亮了。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报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给了青年曙光。

由于信号不稳,他甚至要接上线圈才能继续收听。

看了这么多集,深知编剧不会无意安插这特地装上线圈的情节。


联系到林楠笙之前拆下朱怡贞家的线圈的剧情,不免心生感慨。

自然也有网友发现了这样的细节。两台收音机,接收的都是来自共产主义的声音。

那曾经被林楠笙亲手拆下的线圈重又被他主动装上。是一次信仰的重塑,也是在那动荡的年代经过一次次实践检验最终得出的正确指引。

这个情节颇让我触动。那一台小而旧的老式收音机,不比当年他拆下的那台高频收音机大而华丽,甚至连那装上的线圈,也不比那时的规整,而是仓促中用找到的铜丝弯成,歪歪扭扭的,突兀地插在一旁。

而他却趴在桌沿,贴着它,在黑夜中聆听来自遥远彼端的真理的声音。那是千千万万黑暗中的青年对光明的渴望。

那台小小的老旧的收音机,像极了那个时候的他,像极了只能蛰伏在黑暗中的四万万同胞,也像极了那时处在黑暗压迫中被逐步蚕食的看似弱小的旧中国。却依旧呐喊着,掷地有声地发出向往光明的声响。那断断续续响起的声音,重又给了彷徨的青年希望。

他仿佛又“活了过来”。

再次和左秋明谈起《论持久战》时,他们提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林楠笙倍感震撼且备受鼓舞,说自己“兴奋得都睡不着觉”。青年的眼中,又有了光。

那台装上线圈的收音机,像是一座灯塔,给了在黑夜里孤身航行的青年光亮,为他指明了方向,给了他一些力量得以奋力启航。

顺着长长的电线,镜头慢慢移到了狭小的储物间,他将收音机接到了里面。

也许是那样的空间声音才会被放大得更多,也许是老旧的公寓要谨防“隔墙有耳”,香港的天气闷热,他甚至要拿着毛巾不停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但他仍孜孜不倦地缩在那里听。


那双如黑夜般漆黑的眼睛,显得格外地明亮。

被信仰点燃理想的他,虽渺小如萤火,但也可以想象,有多少和他一样的中国人被鼓舞被激励。

星火燎原的壮景,一如而后漫山的红旗遍野。

 

【信仰乃民族解放的根本】

《叛逆者》里对林楠笙的刻画,时间跨度很长。从1936年到1949年,林楠笙从一开始复兴社特训班毕业时初来乍到的青涩到成为潜伏在军统的地工“邮差”的游刃有余。他周旋在黑暗旋涡的中心,目睹了利益斗争的残酷和反动势力的黑暗。他的心路历程也是信仰的锤炼过程,比起一开始就走上正确道路,能够不畏艰险脱离反动组织转而加入共产党阵营就显得更为可贵且发人深省。

诚然,林楠笙当初加入复兴社,是他当下义不容辞的选择。面对外敌入侵,就近加入所在地的部队,是学校教导的“报效国家”,是热血青年弃笔从戎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在青年看来,他们的敌人是帝国侵略者,是无耻倒戈的无良汉奸。他的矛头,对准的是“外”。而进入复兴社后,他的上峰,矛头常常对准的却是“内”。比起面对外敌的战争描写,剧中着墨更多的也是来自内部的争斗和乱世下的众生群像。

《叛逆者》将林楠笙的成长过程生动细腻地呈现了出来,而这些阶段又恰恰是青年最终通往正确方向所必经的,而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他始终对初心的坚守也一览无余。在表达主旨的同时,生动描绘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迷惘、喜怒、悲痛都是附于铮铮铁骨的鲜活,也让观众更能代入其中,拥有不错的观剧体验。

初进审讯室通过害怕躲闪的眼神、小声断续的话语和肢体语言表现出的慌乱,被识破身份审讯朱怡贞时的强装冷漠与镇定,抓到人证冲到站长办公室想要质问王世安的暴怒冲动,为掩护同志老萧故意表现出的狠厉,以及看到被捕的纪中原后通过眼神传递信号的沉着冷静……同样是审讯的环节,每一阶段的林楠笙却有所不同,且各有特点,也能让观众感知到他的成长与蜕变。

刚进入复兴社时,林楠笙无疑是青涩的,而演员朱一龙的表演也将这份青涩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林楠笙的青涩,体现在他直白抒发胸中抱负的一腔热忱,初入职场的不谙世事,应对来人的不知所措,以及面对不公的心有不甘……此时的他,是不成熟的,这使他在真正见识到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后感到畏惧和震惊,也在王志叛变被锄奸后将任务失败归咎于自己的“失职”。

但他确又是聪颖的,这体现在他作为特工出色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怀疑一切的做法”。我想这也奠定了他为何会在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产生怀疑思考出路的基础。

林楠笙刚进入复兴社时,陈默群曾说他遇事容易思虑过多,“心肠软”,而这些其实也是他与他们不同的可贵之处,也让人不禁反思何谓“心肠硬”。是面对无辜冷漠枪决,是残害同胞未曾恻隐。而热血沸腾的林楠笙,并不会变得一腔冰冷。

伪装成为助教接近朱怡贞时,站长给他的指示是“做自己”,而作为徐立文的他也恰是最本真的林楠笙。这段经历使他接触到了共产党人,被提及的草叶集里的自由民主我想也是他本来就深受感染的,在朱怡贞家养伤期间也让他阅读到了许多先进思想的书籍。

虽然未曾怠慢自己作为特工的职责,但在思考中青年也一次次试图抵抗。诸如提出欺骗感情的行为不道德,或是为什么镇压游行的学生。但对上峰做法的质疑,对当时的政府片面抗战事实的陈述得到的却是严厉的呵斥和直接的枪口相向。

而这也是当时反动政权建立的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的体现,面对异己力量,实行的是武装镇压和残酷迫害。此时的林楠笙,能够感受到自己与那些无辜民众并无不同,所以他并不认同上峰压迫同胞的做法。从本质上来说,来源于他同样属于无产阶级者,他所接触到的共产党人,并不如上峰所说的那样有如洪水猛兽,相反,他们善良真挚,也确实在为救国救民谋出路。但此时的他,也是无力的,虽然能够察觉疑惑却并不能对上峰进行实际的反抗。刑场的剧情可谓是将这一阶段的戏剧冲突推进到了白热化,也让林楠笙进行了一次蜕变。悄悄去朱家报信并拆掉线圈是他的第一次“叛逆”。虽然带有个人情感因素,但也确实是青年做出的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而到成为行动队队长时的林楠笙,又较前成熟了些,此时的他锋芒毕露,有如“刺头”,面对不公,据理力争,也依然天真的相信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但陈逆的叛变,左秋明的牺牲,老顾的关押又让他进行了几次蜕变,也让他彻底看清了反动政权的黑暗,也让他彻底认识到自己所在的组织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大敌当前,共产党人为保住同志不惜自己牺牲,而他的上峰却因自己的利益甚至出卖同僚。

纵然党内仍有面对外敌不屈不挠的同胞,但却无法澄清一汪浑水。为了杀一儆百,草草结束对功臣的立案调查,同样为抗日抛洒鲜血,上峰关心的却是这到底为哪家的烈士。面对汉奸,他从未手软,即使是曾经信任的上峰,他也不会因此同情半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一向理智而坚决。所以成为“叛逆者”也是必然。

必须指出的是,林楠笙加入共产党,是青年自主的选择,这更像是一种归属,他的初心自始至终就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理想宁愿战死沙场,正如顾慎言所说,这个方向永远不会出错。而他信仰共产主义,成为共产党人的一员,也是因为这个组织、这些同路人能够带领他带领民众一同实现民族的解放,共求真正的民主与和平。他期待互唤同志的那一天,期待美好的新生活。这也映照了当初顾慎言对他语重心长的一句话:你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

值得提到的是,出身师范深知教育从长远来看是救国救民道路的他,曾为了眼下外敌的入侵弃笔从戎,但在迷惘彷徨时,却又是思想的解放让他找到方向重又有了奋斗的希望。由此也可见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信仰带给一个人的力量。

 ​

【活着,却又不止是“活着”】

《叛逆者》中提到很多的,就是“活着”。

“好好活下去”“至少我们还活着”“你要活下去”……在那硝烟滚滚动荡万分的年代,能够活着就已是万幸,一句“珍重”就是最真挚的祝愿。

而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而活,又要怎样活?

《叛逆者》中的众生群像也让人不禁反思。剧中靠台词和道具反映民生的巧思,也引起观众的注意。诸如国库空虚时民众拿出多到吓人的或是特意嘱咐不要的银圆券,老纪假意自新时脱口而出的“给我少将军衔我也不要”放话要逃到国外。

而作为普通民众和烈士遗眷的蓝心洁,通过她命运多舛的经历和通透的话语,也不难看出反动阶级统治下的世道的不公与民不聊生。

在重庆重逢复兴社特训班的老师,为了劝说想要调查真相的林楠笙,老师提醒他,要想想自己的前程。

而林楠笙却说,我入这一行不光是为了前程。

有人为了前程而活,甚至搞起了官僚主义;有人为了金钱和权力而活,甚至不惜出卖同胞;也有人,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而活。

有人为了自己而活,有人为了人民而活。

有人为了惜命杀害无辜来“灭口”,有人为了惜命选择沉默。

难道那些牺牲的人不惜命吗?不是的,他们也惜命,他们也想活着看到新中国。

但正如革命先烈慷慨就义的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是信仰,是为信仰为真理而视死如归。

也说到林楠笙对朱怡贞的追逐,在含蓄表达那个年代真挚情感的同时,也是一种象征。虽临难生,但携手真主义,就能迈向新的中国。

“风雪刺骨,唯一腔热血可融。”“风雪刺骨,唯一腔热血可融。”

【旧时代的“叛逆者”,新时代的“坚守者”】

《叛逆者》中的“叛逆者”有很多,诸如面对严刑拷打仍旧不屈不挠不曾透露组织秘密的“叛逆者”又或是与之截然相反的“叛逆者”,过不了生死关倒戈敌国出卖信仰的“叛逆者”,看似效忠党国实则早已离经叛道的“叛逆者”,又或是只身在暗心向光明最为叛逆的“叛逆者”。

作为典型人物,林楠笙是叛逆的,但他却也是最不叛逆的。他自始至终对信仰的坚守,也让他成为了“坚守者”。

值得提到是,剧中像帝国侵略者、公然成为汉奸的陈默群这样的反派相继退场,而像王世安这样的反派则从一开始的不被注意到逐步显现,且留在了最后。这或许也是一种警示,因为这样的“汉奸”往往更善于伪装也更不明显,他们隐秘到不易察觉,但他们却是最为腐败的最大毒瘤。

他们贪图利益,也并无信仰。

《论持久战》极具指导意义的思想,放在今天也依然适用。其中提到,敌人“敢于欺负我们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能使民众站起来,无惧压迫与侵略。

“兵民乃胜利之本”,而信仰的建立,思想的指引,是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复兴路的必须。

《论持久战》中也提到了公开的或是暗地的“亡国论”。

放眼当下,和平年代,这样的“亡国论”就没有了吗?乌烟瘴气的妥协论调者就没有了吗?得是那些稍稍识了点字的,又或是能知道如何动些脑筋从别处获取利钱的。

这样的“人”往往比无知的人更危险,也更可怕。

【信仰的持久战】

没有一个是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句是不必要的叙述,所有的情节铺垫皆有迹可循。

镜头及光影的运用,加之演员沉浸式的演绎,无疑不让人感叹堪比电影的质感。但是转头一想,不免慨叹,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用怎样的标准去评判电视剧了?

我想《叛逆者》这样认真制作的好剧值得被观众认真对待。

不论是人民文学奖得主畀愚老师所写的原著,还是精心改编剧本八年的编剧,对镜头很有些想法的导演,倾心演绎的每一位演员,到只出现在片尾职员表的只有一个名字的演职员,一部好剧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他们对事业的热爱。

而我也期待这样的好剧越来越多,这样的诠释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我尊重这份热爱,也尊重为此付出的人们。

作为谍战题材的影视剧,《叛逆者》精妙绝伦的情节设计,紧张刺激的动作和剧情,都让人拍案叫绝,惊叹外在的华丽。但不止如此。

我想《叛逆者》的优秀,在于主创们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在于鲜活而饱满的人物群像,在于极具考究和内涵的细节,在于富有深意及艺术感的画面和配乐,也在于影视工作者对事业的热忱。

个人的观感并不能代表全部,但收视的再创新高和讨论热度也足以直观地体现观众对于该剧的关注与喜爱程度。

《叛逆者》在一些影视剧中的脱颖而出,也让其不失为所谓当今大流的影视剧中的“叛逆者”,这也或许为一些影视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种新的呈现方式。

拥有精神内核的作品和用心生动的演绎往往才能从根本上打动人。

尤其如此,才能最终经得起市场和观众的一次次检验,才能在影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促进多元化影视作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正值建党百年,回望历史,以史为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恩革命先烈的慷慨赴死和英勇付出,在滚滚动荡的烽火硝烟中感慨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能明白何谓民心所向真的主义。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思想的解放是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须。

而《叛逆者》“借一场过往给坎坷路上照散些许彷徨”,也希望能带给向崇高理想奋斗路上的人们些许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知,对信仰的坚守,民族复兴的道路,从来也是一场持久战。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