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还行不行?

发布时间 :2021-07-05

​​ |柳家,被互联网舆论收了利息的江湖传说|


滴滴出行,或者说,全中国的移动出行,曾经是有姓的。


至少,在公众眼里,是有姓的。



对于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网友而言,中国的移动出行,就是姓柳


对于真正了解中国移动出行的行家来说,这样的论调未免太没有诚意。

但是,这样的话,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事出有因。

虽然中国的网约车公司很多,但是,在市场开发初期,在几年前的时候,占有率比较高的几家,都与柳家多少有些联系。


滴滴出行,自然与柳青是有关的。

这件事情,即便是柳青自己也不会否认。




而移动出行的过江猛龙,自然是Uber。

Uber在中国,是与柳青的姐妹,柳甄女士有关。



在当初,移动出行的另外一家大佬,叫神州出行。

虽然从明面上看,神州出行与柳家没啥关系,但是如果细细看,多少还是有那么点儿联系。

因为在神州专车早起,融资的时候,有一家优质的资本投入:君联资本。



君联资本是什么来路呢?联想控股旗下……




至于说联想控股,2014年的时候,中国新闻网的新闻是这么说的:




噢,柳传志先生那时还没有退休……


所以,在中国移动出行行业发展的初期,吃瓜群众们产生中国移动出行“姓柳”的想法和认知,并不意外,也不能算作是胡说八道。




只是,如果现在还这么认为,就有些不合适了——当然,柳家是很强大、也很强势的,任何时候,小觑柳家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影响力,都是不合适的。从哪个角度来讲,柳家都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


但是,在现在,在此时此刻,如果硬要说他们可以控制某个行业,那也确实是不太合适了。因为更多的资本进入了移动出行市场,所以,也不能把其他的老板们当空气。


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其实不必过度的夸大某个家族背景的传说。那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整个行业发展之后的事实。


那为啥当初的时候,都会认为是柳家一家独呢?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互联网的放大效应罢了。柳传志先生是喜欢上媒体节目的,也有很多不少做财经新闻的朋友。大小是一方资本大佬,自然聚光灯会少不了。在哪个时候,中国互联网上,与现在也不太一样。老板们还是当时很多网友和账号追求推崇的对象——在过去几年的中国互联网上,资本的形象是非常正面、非常健康、非常积极向上的。


那时,基本上只要上网,无论是哪个社交平台,到处都能看见管金主叫“爸爸”的留言和评论。这并不稀奇……这样的表情包,即便是现在也一样可以看见。






柳传志先生,只不过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一个特殊的时代符号罢了。所以,在当时的互联网上,柳家事实上也是获得了推崇的;同样的,在当下,柳家也是被吃瓜网友们围观的——这既是互联网舆论场给予他们的红利,也是互联网舆论场从他那里收取的利息。


互联网舆论很公平,可以成就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或者一个企业,同样的,也会因为舆论去丑化、或者造成误解或者造成误会、或者彻底的击垮所建立起来的一切——而这些,都只是拿走相应的利息。


这个特征,不以具体的个人或者家族或者企业为转移,大企业家,大电视台的主持人,流量明星,或者是没了老婆的鳏夫,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在互联网舆论场,都是这个待遇。柳家,也不例外。


因为,最近还有另外一件事情,把柳家牵扯了进去——支持恐怖分子的香港企业,维他奶的破事儿,也把柳家牵扯了进去……因为维他奶进内地市场的时候,是柳家已故老爷子帮忙引入的……



当然,柳家的老爷子自己就是老革命,当初也是为了规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专利法的建设,还是对国家和伟大事业有功劳的。让一个已故的老革命去承担现在产生的问题,实在是有些不太合理的……但是,这同样是柳家需要支付的互联网舆情利息之一,实在是无可奈何。毕竟,获利就需要支付利息,很公平,非常市场规律。


那么,是谁在收取这些利息?


当初谁喊的“爸爸”,现在谁就在收这些“利息”。互联网造神,总归是不能脱离现实的。打造再多优秀的、闪亮的“成功之神”,都无法替代现实中的柴米油盐和房贷车贷以及月供。


当初喊“爸爸”的那帮小网民,现在长大了。在迈入社会、成为了“996007”之下的打工人、经历了现实的毒打之后,打工人们对于“今年好好努力明年给老板娶媳妇儿”这种“奋斗”的神话,心里是很不爽也很不满意的。所以,互联网环境也就随之一变,自然是要收些利息的——当初捧的时候有多着迷,现在喷的时候就有多爽快。


所以,现在的互联网上,到处都是你工人爷爷。





 |贡献,同样还是不能否认的|


上面的那些图,也同样证明了另外一件事:柳家,并没有江湖传闻的那么一家独大。其他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进入这个市场,也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


但是,如果实事求是的讲,柳家这三位老总,也确实是为中国移动出行做出过一些贡献的,这个倒也不必否认。稍微熟悉移动出行市场的朋友,都应该清楚:2015年,中国移动出行的初期,上演了一场“三国演义”。


当时很强势的神州、滴滴、Uber还搞了一场气势宏伟的大战……在互联网商业舆论战中,这一场大战打的那是非常棒的,是可以被记录下来的一个经典案例。


为什么?


因为看似三家在相互争斗,事实上,这是行业巨头或者说行业头部,在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经过这三家的“大战”,中国移动出行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无论是哪一家做移动出行的公司,都是这一场大战的受益者。所以,做移动出行的各家友商,无论是实际利益还是行为上,都理应对这三家公司表示一个基本的尊重——这三家公司,是中国移动出行的开拓者,佼佼者。


插一句:每一次讨论商业舆论战的时候,都会强调友商们的基本尊重,是因为真正意义的商业舆论战或者说市场竞争,无论再怎么刀光剑影或头破血流,民企对民企,都需要留一丝情面、一丝人情味儿——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大不同的地方。如果在商业竞争中不留这一丝情面,不讲这一丝丝的人情味儿,那就失去了基本的体面。失去体面的结果,必然是路越走越窄的。这是中国商业文化传统决定的事情。无论是在国外哪个先进的商学院学回来的任何理论,在中国市场,必须服从中国市场的规律。否则,一定会被赶出市场或者付出极大的代价。一个又一个外企就是例子,不是这些外企不好,而是不了解中国

不了解中国市场、不了解中国商业文化,往往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想搞些事情,结果嘛,也基本上都交了学费。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有了这三家公司的“舆论战”,才有了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的迅速成长。


倒不是说非他们不可——可是,之所以说他们是有贡献的,那是因为在当时:这个市场有多大?不知道,只有预估数据;能不能做成功?不知道,只有评估值;会不会成功? 不知道,只知道要先烧钱,把市场烧出来再说。现在看着似乎可以赚钱了,似乎市场成熟了,似乎行业发展了,说躺着都赚钱——说,总是很容易——但是,如果要做,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我们从来不缺资本,各行各业都不缺资本,但是却的是在恰当的时候,敢于去烧钱的资本——因为太多的资本烧着烧着就把自己烧没了,市场培育出来了,给他人做了嫁衣。而烧钱还没有把自己烧死,还把行业发展推动了,这的确是商业发展上的贡献。


所以,从商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是这三家的舆论战,的确还是客观上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


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习惯了移动出行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司机师傅,通过网约车平台找到了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我们的社会对于劳动者,还是持有足够的尊重的。网约车司机,被视为是正常的劳动者,被视为和其他职业相同的正经职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不是否认移动互联网基础建设和基础设施发展的时代红利,也不是否认国家发展在期间的意义。仅仅单纯的是从市场拓展角度来进行剖析。对于更广尺度上的剖析,会在后文详细论述。


在发展过程中,“移动出行”,慢慢变成了“网约车”,这个变化更亲民,也更让一些人恨。


因为中国移动出行行业在这三家网约车公司开办之前,并不是没有,同样也有。只不过是以地域为范围,而不是以全国为范围,同时,当时的网约车车主,大多数是线路运营车辆,或者是出租车本身——大家通过QQ群,或者其他的社交软件,直接由司机和顾客联系起来,每个人手机里都存着几个常用司机的手机号,用车的时候,直接打电话约。


而现在的网约车,事实上是把当时各个城市里很难管理的一部分车辆统管了起来。那部分车辆,在过去有个名称,叫“黑车”。当然,现在已经不适宜用这个词语去说网约车了,而且现在网约车发展的数量,早已远远超过了当初各地“黑车”的数量。


所以说,移动出行,或者说网约车,对于地方出租车公司、对于出租车行业也是不小的冲击。事实上,这打破了出租车和线路车垄断经营的局面。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如果单纯从服务质量、就业岗位和出行安全的角度来讲,这种垄断的打破还是有利的。这里唯一受到影响的,是地方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和线路车司机的利益。不过,时代发展就是这样的,如果要发展,就要突破原有的,今天突破这个,明天突破那个,我们总不能说,突破到自己所在的行业时,就不愿意了,那多少显得有些矫情和自私了——毕竟,在网约车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公司也开始上了自己的网约车系统,或者并入其他的平台和系统,现在的出租车,本身就是网约车的一部分了。


只是,除去这个面儿上可以看见的变化之外,每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滴滴,曾经突破了底线|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滴滴,曾经是突破过底线的。

没错,顺风车这个项目,以及,顺风车的广告。






顺风这个项目,从设计之初,就已经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开始,就直接把单纯的客运运营平台,变成了社交平台。


想做社交,可以理解——但是,一起步就直接用“性暗示”做为市场的突破口,符合人性的基本欲望,却不符合正常社会的价值观。在这样的产品设计之下,突破底线,也就成为了必然。一个个糟糕的广告,纷纷出来——





你能想到,你只是想顺风打个车,却成为被猎艳的对象么?这种产品导向,无疑是一种犯罪导向,必然会带来犯罪的结果和可能。而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此——在2018年,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引起互联网舆论的轰动,短短的三个月内,还发生两次。


第一次杀人案发生时,当时公众还是当成偶发案件在对待;但是,当第二次杀人案件发生时,互联网舆论场爆了。


这次引爆,与滴滴当时的应对策略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次案件的偶发,是可以理解,可是偶发之后,却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而第二次案件发生时,当时的滴滴却显得非常没有担当——


首先,是凶手在作案的前一天,已经被乘客投诉到客服,客服却在搪塞……







其次,案件发生之后,滴滴的声明中,却把责任推给了受害者和警方,却没有表达出自己的动作——




再次,动员了大量媒体资源为凶手洗白,给自己洗白——






滴滴当时的一系列神操作,直接引爆了互联网舆论场。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负责滴滴顺风车的项目部以及当时滴滴的品宣部门,不仅不懂互联网舆情,也不懂市场,更不懂人心。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店大欺客。当时的滴滴能嚣张到什么程度呢?


这位网友的评论,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这是来自基层执法者的声音,或许个性化太强,不具有说服力——那同样是那一年,官方的消息总归不会是个性化很强的,对不?然而,即便是省一级的交通厅,依旧拿滴滴没有办法。




现在,就知道当初的滴滴出行,到底突破底线到了什么程度了——所以引起众怒,也是必然。现在扭过头去看,是不是觉得互联网舆论场跟滴滴收点儿利息,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不?


不敬畏互联网的公司,并不是不敬畏互联网,而是不敬畏民心、民情、市场。


而事实上,这个出问题的项目,本身就是血血淋淋的——





当然,不懂敬畏的结果,也再强大的风控、市场、品宣、公关部门,随便你起的洋文缩写名字再高大上吧,一旦突破了基本的底线,那都是必然会被教做人的。所以,滴滴暂停了顺风车项目——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暂停——是因为,这个钱,滴滴还是要赚的。所以,在暂停了一段时间之后,滴滴的顺风车业务,还是慢慢重新开起来了。


至于说这之后,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许只有乘车人知道——只是,从那时开始,至少我个人就不使用滴滴了。原因很简单:江山易改,突破底线这种事情,做一次,就容易出行第二次。





别人养大培养好一个闺女,要二十多年,凶手杀了她,只需短短一瞬,而给凶手提供机会和平台的商家,只需要暂停一段时间的业务。我不能说这公司的业务该不该开展,我只能说起码,不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

所以,从未使用过滴滴。



后来,前两天新闻出来了,我没有评论,今天上午,给出了一条评论,说是应该耐心的等着结果。今天下午,结果出来了。

所以,新闻,要当连续剧看。

两个新闻联系在一起,就不解读了,各位看官可以自己理解:








 |滴滴出行,还行不行?|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


为什么?


因为企业在违法违规这个事情上,和家暴是一个道理;而家暴,又和出轨是一个意思。


简单的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出轨也是一样的,只有0次和无数次。


现在扭过头来看滴滴出行,还行不行?


我只能说:当初出了人命的时候,那些老板们,在心疼他们的同学。




至于说当初这些同学们学习的那个大学……也已经改名,叫湖畔创研中心了。




这篇文章,发平台上,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发其他的渠道和平台上,怕是会很困难的……这话也就只能说到这里了。


当然,我们现在依法治国了,没有违法的时候,一家企业是可以继续运营的;即便是违法了,伏法之后,依旧可以正常运营。滴滴出行,还行不行?


我只能说,我个人,不会去使用这个软件。

毕竟,有些事情,就像家暴和出轨,对不?

不过,这不妨碍继续坐网约车,也不妨碍别人继续用滴滴。

因为大部分网约车都是OK的,没啥问题。

这个市场已经发展起来了,现在是其他平台发力的时候。

我不会希望一家成熟的公司退出市场,那将造成市场的真空,是不好的。

不过,我也不会希望一家在发展理念上明确有问题的公司发展壮大,因为那是在价值观导向上,会出现巨大偏差的事情。

这个时代,不允许“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的事情发生。

虽然,每一个个案无法避免,但是,整体导向上,还是清晰的。


不懂得和消费者,或者说普通人,或者说泥腿子谈恋爱的企业,并不是工人爷爷需要的。


至于说其他的,至少我信奉的理论里是这么说的:


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

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企业,一定要明白长期发展靠什么。

滴滴出行如果想行,那就需要让那些急着卷钱跑路的股东,应该让它们快快滚蛋。

有些股东虽然有钱,但是不会在乎国人的死活。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了。


晚安。

完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