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华盛顿邮报》开始炒作中国在西部玉门地区修建了100多洲际导弹发射井,并认为中国正在扩大核武器。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其实是中国的风力发电设备的基座,因为在旁边就是玉门风力发电场,而作为洲际导弹来说,其发射井间的距离太近了。本文暂且不讨论这个是否是洲际导弹发射井,而来谈谈陆基战略导弹的部署情况,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海外媒体炒作中国核力量建设的报道
很多朋友会问,为什么有了海基和空基核力量了还需要发展陆基洲际导弹?那是因为陆基洲际导弹的运载量大、发射精度高、通讯指挥方便等优点,而水下潜射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对导弹尺寸和重量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其发射点定位精度比较低。所以,在美俄这些核大国都一直重视陆基洲际导弹的建设,陆基洲际导弹在“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陆基洲际导弹主要有机动发射和地下发射井两种方式。机动发射在运载手段上来说主要是车载公路机动发射和铁路机动列车发射。由于运载工具、道路条件等限制,机动发射方式比较适合小型洲际导弹,这种方式具有高度机动性和隐蔽性。而具有高打击能力的大型洲际导弹就比较适合地下发射井方式了。
洲际导弹机动发射车
民兵洲际导弹是美国第一种陆基固体洲际导弹,重30-35吨,当时的公路和桥梁对车辆总重量限制很严格,所以民兵导弹的公路机动难以实现。之后还考虑了铁路机动发射,不过后来也取消了。主要是美国认为铁路枢纽的目标太大,运行中的安全等问题难以解决;而当时的不定点制导技术的问题比较多,影响命中的精度。而地下井发射方式不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当时前苏联的洲际导弹精度比较低,CEP大约在2-3km,对地下井不构成威胁,所以决定采用地下井发射方式。
民兵3洲际导弹发射井
发射井有很多优点:
反应时间短。由于发射井的位置已经精确定位,各项准备工作均在井内进行,处于戒备状态下的导弹可以迅速发射。美国的大力神II和苏联的SS-17、SS18、SS-19发射准备时间为60秒,而民兵II、III固体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更缩短到32秒。而机动发射的导弹,如果不是处于发射点的戒备状态,其发射准备时间需要1小时以上,这个发射井完全不能比。
使用条件好。导弹和设备都在空调条件的发射井中,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命中精度高。由于发射井位置定位精确,控制设备受到限制少,所以命中精度明显高于潜艇发射。
防护能力高。美国的民兵导弹井可以承受100万当量核弹头触地爆炸366米处的超压。而前苏联的发射井经过加固,甚至可以将这个距离缩短到275米。而机动发射主要靠机动性提高生存能力,自身的防护能力很弱。
MX导弹携带的弹头数量更多
投掷重量大。由于地下井固定发射,对导弹的尺寸限制较小,井内发射的导弹起飞重量、投掷重量、弹头数量和当量都远远大于潜艇、战略轰炸机和陆基机动发射的洲际导弹。
指挥控制集中。由于井内设备齐全,集中,便于集中指挥和控制。可以将若干个发射井相对集中在某一区域(为了防止相邻发射井被同一弹头摧毁,发射井间一般相隔4.8-8km),每个控制中心可以控制多个发射井。一旦需要,可以短时间发射大批量导弹,也可以减少操作的人员。
美国从1973年开始新一代陆基洲际导弹MX导弹的研制,计划在1983年进行飞行试验,到1986年正式服役。在研制之初,MX导弹基地部署方式还尚未确定。这是因为70年代,前苏联的核武器库数量快速增长,同时,导弹的命中精度也大幅度提高。据称,前苏联的SS-18IV导弹试验的精度最高达到185米,10个弹头有90%的概率可以摧毁5个民兵导弹发射井。这就对常规的发射井的生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MX导弹的多防护水平掩体系统
因此,美国在研制MX的过程中,广泛而审慎地论证了大量的部署方案。最后卡特政府从35种部署方案中,选择了多防护水平掩体系统为最佳方案。这种方案共部署200个集群阵地,每个阵地包括23个水平掩体、1枚MX导弹、22个假目标、1辆大型转运车和1个维修设施,共部署4600个水平掩体和200枚MX导弹。该方案的基本设想是,用一辆运输车定期把导弹和发射器从一个掩体运往另一个掩体,其中一些是模拟的导弹发射装置,从而把导弹真实位置隐蔽起来,令敌人不清楚哪个掩体存有导弹,迫使其打击全部掩体,这样会消耗敌方大量弹头。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些缺点,每次MX导弹更换掩体之后,需要校准制导平台,2小时之后才能达到最佳命中精度;此外,水平掩体的防护水平要比发射井差很多。
艺术家笔下的MX导弹水平掩体
1982年,里根政府为MX导弹提出了一种基地部署方案——密集井群部署(Cluster or dense pack )。基本设想就是在26~39平方公里这样狭小的地区,部署近100枚MX导弹,导弹采用超加固发射井。敌方在对MX导弹基地发射导弹时,多枚导弹的飞行线路会汇成“漏斗状”,并通过一枚弹头在爆炸时产生的核辐射、热效应和冲击波等破坏效应来使后面的弹头失效,这就叫做自相摧毁效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敌方只能在核效应消失后再进行第二轮攻击,而MX本身有抗核加固措施,足以发动核反击。据分析,这种方案可以使一半MX导弹生存下来。
MX洲际导弹
不过这个方案最终也没能实施。因为“自相摧毁效应”这一设想虽然很有想象力,但是这一理论并未完全得到验证。同时,该方案本身存在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还有就是需要很大一笔费用,再加上当时美苏正在进行关于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谈判,所以最终被国会否决。
最后,美国国会批准将50枚MX导弹部署在经过改进加固的民兵导弹发射井。冷战后,老布什总统宣布之前已经中止的MX导弹生产不再恢复。2001年之后,美国再次削减核武器数量,MX导弹正式开始退出现役,以节约经费。
密集井群部署方案虽然最终都没实现,但是其设想确实非常大胆,而且理论上非常有吸引力。这种方案集中部署导弹,可以统一设置发射控制中心、后勤中心、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便于导弹的管理、存储、维护。同时,也便于设置导弹防御系统对基地进行保护。至于这种方案有没有可能被其他国家所借鉴,各位可以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