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护肤,面膜怎么能没有姓名呢?
作为精致男女“续命”般的存在,面膜的种类真的多到说不完,有补水保湿的、清洁皮肤的、舒敏祛痘的、美白祛黄的、缩小毛孔的、贵妇级抗衰的、还有能让前男友后悔的……
做个小调查,今年618,你们囤面膜了吗?
不要说一次囤半年,囤个一年也是常规操作。毕竟参照把敷面膜当成事业的女明星们,早一片,晚一片,皮肤不好就来一片……一年700片 ,哪够啊?!
相信每一个敷面膜的人,都很迷恋面膜撕下来之后那种美妙的肤感……那为什么敷完面膜之后,我们会觉得皮肤立马变好了呢?
事实上,无论敷什么,“敷”都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短暂的密闭空间,从而通过水合作用暂时增加角质层的含水量,促进精华液浸润角质层,一般情况下,这个浸润往往会持续15分钟左右,于是你的脸就被“泡发”了,角质层因吸收足够的水分而瞬间变得饱满,于是,你就被“补水”了。
角质层吸水膨胀,在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下,会让皮肤看起来晶莹剔透。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敷完面膜照照镜子,都觉得皮肤细腻白嫩了。
但这些水分也只是暂时停留在角质层而已,因为角质层含有水分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面膜时间的结束,超出自身吸收能力的水分便随之蒸发在空气中,角质层的含水量又下降了,除非空气湿度大,或者用了保湿的护肤品让角质层保持高含水量,否则,皮肤依然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简单说就是,敷完面膜不保湿,就是白敷了……
说句实在话,与你“朝夕相处”的面膜,可能没想象中那么爱你。你以为它能美白祛痘灭皱纹……
那添加了那么多的功效成分有什么用呢?
以部分成分为例:理论上,高浓度的维生素C、烟酰胺、氨甲环酸等成分确实有抑制色素和淡化色斑的作用,但落实到护肤品上,毕竟不是药物,安全性虽说更高,相对而言浓度也就尽可能的低,而且很多产品并没有标明其有效浓度到底有多少,足以证明含有这些成分的护肤品,宣传带来的经济效应远远大过其真实能产生的效果。
其次,一些标注有具体浓度的,尤其高浓度的,对于大部分“手残党”更会是弊大于利。当然,对自己肤质有一定了解,能见好就收或及时止损的,也可以试一试。
面膜作为护肤品的一种,道理是相通的,它的功能成分与精华、乳液无异,主要在成分比例上有差别,比如多了点成膜剂,或者增稠剂,本本分分的发挥暂时补水的效果,并不失为一种紧急补救的措施,但不能解决皮肤问题。
广告中宣称的淡斑、祛痘、抗衰等功效,并不会有太多作用。
另外,我们来算笔账(贵妇级的面膜暂不做评价),一般情况下,面膜里面的精华液会有25-30ml,每片价格在10-50人民币不等,反过来问下自己50块能买到什么样的精华液30ml,所以面膜有用,但不神奇❗
关于面膜使用的频率,其实我们也讲过很多次了。天天敷面膜不单费钱,还费脸,当然有的人皮肤非常皮实,经得起折腾。(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一年消耗几百张面膜,绕地球一圈的做法不可取,一周2-3次的频率足以,不可贪多❗
因为过于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皮肤角质层过度水合,我们皮肤的角质层是一个砖墙结构,突然被大量的水长时间浸泡,很容易变得松散,甚至出现漏洞,这也是为什么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水里时会变皱,甚至表皮会破损的情况。
角质层受损变薄,反而会降低皮肤的锁水能力,导致皮肤屏障受损,甚至引发泛红、瘙痒甚至过敏等问题。
健康的皮肤屏障VS不健康的皮肤屏障
如果皮肤长时间处于这种脆弱不稳定的状态下,过分依赖外界水分,那皮肤自身的保水能力会越来越差。而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些都是皮肤“缺水”的表现,于是更加频繁地敷面膜,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医美面膜和日常用的面膜有什么区别?会更神奇吗?
其实所谓的“医美面膜”、“械字号面膜”、“医用面膜”,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医用敷料/医用冷敷贴,是「械字号」批文产品,属于医疗器械范畴。相比于普通的妆字号面膜,安全性会更高。
主要是用于医疗美容治疗后,比如化学剥脱术、光电术后等,可以在术后恢复期间短时间使用。但不推荐作为日常护肤品长期使用,也不能代替药物来治疗皮肤疾病❗
同时,因为这类面膜成分简单,如果是皮肤屏障比较脆弱或者容易敏感的人,日常可以选择“医美面膜”替代日化线面膜,使用频率一周1-2次。
那倒也不是!
虽然平日里做好保湿或者在干燥的季节里适当增加居住环境的湿度也可以代替面膜的使用,但作为部分小伙伴生活中一项神圣的不可或缺的仪式,合理敷面膜的护肤方式也是可取的,而且心情愉悦也会影响我们的皮肤状态。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规的产品,毕竟违规添加激素或其他违禁物的面膜产品也不少;不要盲目种草,根据自己的皮肤类型、皮肤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