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5年,赵王迁即位。赵王迁即位之时,已经是秦王政十二年,赢政已经亲掌秦国大权四年了。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处理完吕不韦事件的秦王赢政立即派兵大举攻赵,赵王迁派兵迎战。结果,赵军主将被杀,士兵损失十万。这次赵军被杀的人数仅次于长平之战,而且距长平之战也仅仅二十七年,因此,赵国刚刚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兵员再次遭到毁灭性的屠杀。
赵王迁三年,赢政再次派遣大军从上党郡翻越太行山,直指赵国都城邮郸。在此危急关头,赵王迁从北部边疆调回李牧为大将,抵抗秦军,李牧统领赵军大败秦军。秦将桓漪(yǐ)因为战败畏罪逃到燕国(还有一种说法桓
就是樊於期,赢政非常恼恨樊於期,所以荆轲才拿他的人头做见面礼),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三年后,秦军进攻番吾,再次被李牧击败。秦军东进灭赵的进程又一次受挫,这是因为赵国尚有一支精锐之师,尚有大将李牧。
李牧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能够在赵国即将亡国的危难时刻屡屡重创秦军?
李牧原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在他守边疆期间,匈奴不能前进一步。
李牧不但能够防守边疆,而且也擅长攻坚。公元前244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李牧一举攻燕国两个县。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领兵抵御秦军。因为李牧善战,秦军虽有名将王翦,灭赵之战相持达一年多未有进展。
秦国深知李牧善战,很难对付,如果不除掉李牧,灭赵非常困难。秦国便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让他施反间计。郭开收了秦国送来的重金,便不断散布流言,并在赵王面前说李牧的坏话,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
赵王迁听信了郭开的谗言,便派人接替李牧,李牧不受命。赵王便乘李牧不备,秘密逮捕了他,将他处死,还撤了司马尚的军职。
三个月后,王翦猛攻赵国,赵国大败,赵王被俘,最后只有赵王迁的太子赵嘉逃到代地,自称代王,持续了七年之久。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取代地,俘虏了代王嘉。
赵国自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28年灭亡,历经了一百七十余年,它曾经在今天的河北、山西等交界之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赵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后世传诵颇广的故事,如“窃符救赵”“完璧
归赵”“毛遂自荐”等,赵国为战国时代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赵国除了灿烂的文化,还有一点是后人最为称颂的,就是赵国军民的积极抗战,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唯独赵国是最能打也是打得最为惨烈的国家。但是历史没有选择赵国,这除了历史的必然,还存在哪些因素呢?
赵国人才济济,远非他国可比。但是,赵国的国君从赵孝成王开始,重用的人多是公族贵戚。比如说长平之战,这是决定赵国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廉颇等一批名将,蔺相如等一批名臣,全不在决策人之列。赵豹主张不要上党郡,赵胜主张接受上党郡。虽然二人主张不同,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接受上党郡将引发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生死大决战。这两位参与决策的人都没有把大决战这一点给赵孝成王讲清楚。赵孝成王既想要地,又无充分思想准备要打硬战、恶战,最终一败涂地,元气大伤。
赵迁继位之时赵国已处在亡国前夜了,但是,他还是听信谗言,杀了支撑赵国半壁江山的名将李牧,这是自毁长城啊!三个月之后,赵王迁被俘。其实李牧就算不被杀,也未必能支撑起赵国这盘残局,但是,杀了名将李牧,无疑会加速赵国的灭亡。赵王迁死到临头还冤杀名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我们看看郭开这个人即可知赵国的政治腐败到何种程度。郭开是赵国大臣,由于文献的缺失,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晓郭开曾担任的职务,但是,郭开对赵国最后的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之说,秦、赵两国各占两位,赵国的两位名将是廉颇和李牧。李牧死于郭开之口,原因是郭开受秦重金贿赂,诬陷李牧。廉颇其实也毁于郭开之口,但并非因秦反间之计一事。
赵孝成王错误地撤换廉颇而用赵括,使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精兵。长平之战以后,赵孝成王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廉颇的重要,让廉颇再次领兵,廉颇不负王命,屡屡为赵国立下军功。
赵孝成王死后,继任的赵悼襄王又不信任廉颇了,深乐乘代替廉题为将。廉颇不服气,一怒之下,打跑了乐乘,这样,廉颇在赵国就待不下去了,逃到了魏都大梁。
廉颇到魏国后,魏王长期不信任他,廉颇自己也很想回赵国再次带兵。赵悼襄王此时也感到用乐乘代替廉颇做得有些过分,想重新起用廉额但又不知道廉颇近来的身体状况如何。于是,赵悼襄王派使者到魏国去看望廉颇。郭开知道了,就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就这样赵王便不再启用廉颇。
郭开作为赵国重臣,白然知道廉颇对赵国非常重要。但是,他嫉贤妒能,不容廉颇,不惜以重金贿赂赵国使者,毁掉了赵国一员能征惯战之将。
后来,楚国听说廉颇闲居在魏国,便派人暗中将廉颇接到楚国。廉颇虽然在楚国当了将军,但是并没有立过什么战功。廉颇在楚国还总是念念叨叨地说:我喜欢用赵兵。最终廉颇死在了楚国。
廉颇是赵国名将,屡立战功。长平之战他为秦反间计所害,长平之战后,又率兵对付趁火打劫的燕国,大败燕军。就是这么一位德高望重、屡立战功的名将,在赵国竟然待不下去。郭开之口胜过百万秦军,廉颇、李牧没有死在秦军刀下,却毁于郭开口下。赵国的政坛黑暗到了这种程度,除了亡国还有什么路可走?
在赵国的历史上,不乏大将、名将,可惜的是,这些名将的结局都非常惨,李牧被捕杀,廉颇客死他乡,政治的腐败加快了赵国灭亡的脚步。唐朝
末年的周昙曾有诗《郭开》云:“秦袭邯郸岁月深,何人沾赠郭开金。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虽然,廉颇回国、李牧不死,最终不一定会阻止赵国的灭亡,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迟秦军东进的速度。
赵国灭亡的第三个因素是主次不分。这主要表现在赵国后期对待燕国的态度上。
赵国不仅面临着秦国巨大的军事压力,同时还不断遭受北面燕国的骚扰。燕国是一弱国,实力远远比不上赵国。但是,在赵国的亡国史上,燕国的作用不可小瞧。
燕、赵两国本来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赵国为燕国阻挡了秦军的进攻,就此而言,燕国应当帮助赵国抵挡秦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邯郸之战尚未结束,赵国的武垣令傅豹等人率领该地原燕国百姓叛逃到了燕国,为赵、燕两国关系种下了矛盾的种子。
赵孝成王十年(前256),秦派兵进攻赵国,攻占赵国二十多个县,杀死九万赵军。赵孝成王派乐乘等率兵进攻秦信梁军,大败秦军。此时的燕国非但不帮赵国抗秦,反而趁秦、赵大战之机,攻占了赵国昌城(今河北冀州),这进一步激化了燕、赵矛盾。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王派丞相栗腹出使赵国,送了五百金的重礼给赵王。但是,这个栗腹回到燕国,马上向燕王报告说:赵国的壮年人都死在长平了,未成年人还没有长大,可以趁此机会讨伐赵国。
燕王召见了重臣乐间,询问他的看法。乐间回答:赵国是一个四面都需要应敌的国家,因此,这种国家的应战能力超强,不能打。
燕王又问:我是以众伐寡,用二打一的办法还不行吗?乐间肯定地回答:不行。燕王赌气地说:那我用五倍的兵力去伐赵,行不行?乐间还是坚定地回答:肯定不行。燕王一听,雷霆大怒。大臣们一看燕王震怒,便齐声附和燕王。面对失去理智的燕王,乐间不再说话。
于是,燕王派出两路大军,两千辆战车。一路以栗腹为帅,进攻(今河北高邑);一路由卿秦为将,攻打代(今河北蔚县)。赵国也兵分两路迎战,一路由廉颇率领,迎战栗腹;一路由乐乘任主帅,迎击卿秦。结果,赵军大败燕军,杀了挑起这场战争的燕国丞相栗腹,俘虏了卿秦等人。
燕国本应帮助赵国对抗秦国,这样,赵国就会成为一道屏障,保护燕国不受秦国兵祸之苦,但是,燕王鼠目寸光,只图眼前利益。自以为赵国长平之战以后,兵力大损,想趁火打劫。结果,损兵折将。
这时赵孝成王在做什么呢?
他导演的长平之战几乎毁掉了赵国,因此,赵孝成王应当深知赵国的劲敌是秦而不是燕。但是,赵孝成王也像燕王一样不识大体。打败燕国之后本应当立即修补赵、燕关系,全力对付秦国。然而,赵孝成王感觉得了理,在其后的两年中,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燕国。趁燕国战败之机,连续三年兵伐燕国:赵孝成王十六年(前250),赵国派廉颇伐燕;十七年,再伐燕国,包围了燕国的国都;十八年,协助魏国攻燕。
秦国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秦趁赵、燕两国大战之机,出兵伐赵,首先是攻占晋阳(今山西太原),接着攻占榆次(今山西晋中榆次区)等三十七座城邑。晋阳是赵国早期的都城,号称“柱国”,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晋阳被占,赵国在山西的门户洞开,秦军可以轻松地从西边进攻赵国。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的被占,则让赵国大片土地落入秦国手中。直到此时,赵孝成王才醒悟过来。赵孝成王十九年(前247),赵、燕两国议和,双方交换土地,矛盾得以缓解。
赵孝成王主次不分,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之后,并没有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广交朋友。对燕国的趁火打劫进行必要的反击是必须的,但是,在教训了燕国之后,应当适可而止,不应当和燕国又打了四年之久。
燕国确实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不识大体,但是,赵孝成王应当明白赵国的大敌是秦而不是燕,赵国的主要矛盾是秦、赵矛盾而不是燕、赵矛盾。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应当全力应对秦国随时可能发动的新进攻。结果,赵孝成王却举全国之力打击了应该团结的对象燕国,不但失去了一个盟友,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且,放松了对秦国的戒备,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岂不失之大矣?最终的后果是兵力进一步消耗,国土进一步沦丧,亡国之日加速到来。
赵孝成王时期赵国的疆域快速减少。国土是国之根本,失去国士,国家必然灭亡。为什么赵孝成王时期赵国的国士快速减少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被秦攻占,二是封地给人。
先说秦国攻略赵地。秦国侵占赵国国土是赵孝成王时期赵国国土快速流失的主因。长平之战以后,秦军攻取了赵国的武安、太原,赵国在西部,南部丧失了大片国土。前文讲过,秦国趁燕、赵大战之机,占领了原赵都晋阳,占领了赵国榆次等三十七城邑,第二年又攻占了整个上党郡,设置了太原郡。赵国在西部的土地大都丧失。
再说赵国封地给人。赵孝成王雨临秦国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封地给他人,以救赵之急。这种分封有两种情况:一是讨好秦国,二是封给有功之士。前者如赵孝成王十七年(前249)吕不韦被秦封为文信侯,权势熏天。赵国为了讨好吕不韦,主动把赵国的河间封给吕不韦。这种做法短期内确实使吕不韦非常高兴,但是卖地求和的短视之举只能加速赵国衰弱的进程。后者如封信陵君。邯郸之战以后,为了报信陵君窃符救赵,挽救了赵国,赵孝成王把赵国重镇都送给信陵君为汤沐邑(收取赋税的私邑)。
如果说赵国的这两种失地属于特殊情况,虽不可取,亦属无奈之举,那么,赵国拿土地换取他国将领则显得非常荒唐,毫无可取之处。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燕国大举进攻赵国。赵孝成王竟然拿出赵国士兵浴血奋战夺得的济东三城,送给曾经大败过燕军的齐将田单,让他率兵攻燕,济东三城包括五十七座城邑,这等于把赵国士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土拱手送给了齐国。
这件事受到了赵国大将赵奢的严厉指责。赵奢找到主掌赵国国政的平原君,质问他:赵国拿出“覆军杀将”夺得的五十七座城邑送给齐国,只为了一个田单?难道我赵国没人咯?我在燕国待过,燕国的地形我熟,百天之内,我就可以把燕国摆平。
面对赵奢的质疑,平原君无话可说,只好敷衍的说:将车不要计较了,这事我已经和赵王说好了,赵王也已经答应了,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
赵奢说:您做得太过分了。您之所以以大量土地换取田单,就是因为田单为齐将。齐、燕两国有世仇。我倒不这样看,如果田单笨,他根本就打不过燕军;如果田单聪明,他绝不会率赵军和燕国交战。二者必取其一。田单是齐国大将,他怎么会让赵国做大做强?如果赵国强大了,齐国还能称霸吗,田单率领赵国的军队一定会打消耗战,把燕、赵两国都拖得筋疲力尽,他才率兵回来。
平原君无话可说,但固执不改,田单后来的作为完全在赵奢的预料之中。
田单曾经用火牛阵大败燕军,但这并不等于说只有田单才能打败燕国。赵国此时有廉颇、赵奢等一批名将,赵孝成王一概不用,偏偏用赵国将士浴血奋战得来的土地换一个不可能为赵国尽心尽力的齐将田单,如果不是赵孝成王脑子进水了,他可能这样做吗?
此事又牵涉平原君。平原君后来邯郸之战的危急关头,求助信陵君,出访楚国,请来救兵,又散家财以助战,确实发挥了不少作用。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平原君的做法很不明智,出如此高价去请齐国的田单这个馊主意他也想得出来。赵奢问到他头上,他虽无话可说但仍然不愿承认错误,反而以赵孝成王已经答应为由,请赵奢不要再管。承认错误失去的无非是面子,但是赵国的土地这个“里子”可是保住了。现在,只顾面子,不要“里子”,岂非糊涂虫?
以上我们讲了导致赵国灭亡的四大因素:用人失误、政治腐败、主次不分、疆域锐减。四大因素汇聚在一起,赵国强盛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其实,这四大因素可以归结为一条——昏君庸主,因为这四大因素都和赵国君主息息相关。
赵国一共经历了十三位国君。真正对赵国历史发挥积极作用的唯有赵武灵王一人而已,此前此后的赵国国君多为昏庸之辈。但即便是赵武灵王也前明后暗,没有善始善终,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障,至多只能算是半个明君。所以说,赵武灵王是兴业之主,赵惠文王是守业之主,赵孝成王是毁业之主,赵王迁则是败业之主。
秦亡六国是赢政统一大业的重要篇章,我们用了较大的篇幅讲赵国之亡,只想说明一点,秦国统一六国其实是由两大因素促成的:一是秦国的崛起,二是六国的衰落。一方面是秦国的崛起和蒸蒸日上,另一方面是六国的衰亡和代代昏君。一盛一衰,最后导致赢政统一六国。赵国由强到弱的历史,最能说明六国衰落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国灭亡了,这是秦王赵政统一六国的又一辉煌战果。那么,秦王赢政的第三个目标将会锁定哪个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