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专业,凝练特色;立足校园,服务公众
发布时间 :2021-07-08
植根专业,凝练特色;立足校园,服务公众——记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开放日”系列活动
编者荐语:
立足学科特色,紧扣时代主题;植根高校校园,凸显师范特色;新媒体云直播,引流青年群体……看高校怎样开展公众考古实践。以下文章来源于文博中国 ,作者秦昱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同时配合北京市文物局“2021北京公众考古季”系列活动的开展,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青年考古人学社和考古观察站承办的2021年度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开放日”系列活动于6月16日在首都师范大学校本部夏晨广场举办。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开放日”系列活动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公众考古学中心组织指导、由学生社团青年考古人学社负责实施的品牌实践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多届,深受校内外师生好评。
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前进,逐渐形成了以“手工业考古”研究为特色,以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研究为新生长点的发展定位。同时,首都师范大学又是北京高校中较早开展公众考古研究与实践的高校。历年来的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开放日”系类活动紧密依托“手工业考古”研究成果,在实验考古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成果面向公众的实践转化,形成了一批以“石器打制”“陶器制作”“骨器制作”“青铜器浇铸模拟”“拓片拓制”等为特色的极具动手参与性的系列体验项目。同时,每一次的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开放日”系列活动都与学校历史博物馆联合联动,在双联驱动下,实现考古知识、文物知识、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文物映耀百年征程”,聚焦庆祝建党百年,讲述文物故事、传承中华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于今年5月布设新展“曙色·初心——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本年度的活动进行提前预热。6月10日晚,还邀请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做《聚焦三星堆、探索古文明》专题报告,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2021年度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开放日”系列活动以“文物照耀百年征程,考古揭示中华文明”为核心,以通关打卡的形式,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明清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六个大的时段,以社会生活为切口,精选“石器打制”“骨器制作”“陶器制作”“青铜器浇铸”“汉代铜镜铭文临摹”“拓片拓制”“植物锤染”“古代投壶”等九个深度体验项目,以明晰线条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形成道路,让观众通过实际动手亲自体验并发现我国古代先民的聪明智慧,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最终在“曙色·初心——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展”中实现精神洗礼。
除了16日的活动外,6月19日,系列活动之小小考古学家活动是在校园活动首日的基础上,针对青年少年年龄特征进行部分调整而形成的。活动内容依然以“文物照耀百年征程,考古揭示中华文明”为核心,但出于青少年年龄特征及安全的考虑,在部分项目上,对于内容进行了一定调整。该活动吸引了160多个家庭参与,参与活动的青少年群体以及儿童群体,年龄涵盖1.5岁~13岁。经统计,参与活动的儿童及青少年,学龄前群体占比 33.33%,小学阶段群体占比 63.58%,中学阶段全体占比2.46%。

首都师范大学是一所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牢牢把握师范大学姓“师”的办学定位,立足首都,面向全国,辐射京津冀,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为培养造就更多的中小学卓越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在学校的号召下,一大批首师优秀学子投身首都基础教育,活跃在首都教育阵线的各行各业。一如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处长郭京宁在活动开幕式上的致辞所言,“首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类大学,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公众考古活动能够深入到这批即将走向首都基础教育行业、走向各学科教师岗位的首师学子中去,充分传播考古知识,发扬考古学学科精神,那么,在他们的传递下,考古知识的种子也将伴随着他们去向更广阔的教育天地。
受疫情影响,首都师范大学校园仍处于封闭管理状态。活动主办方在坚持校园活动传统的基础上,将主要受众群体瞄准校园内各个专业的在校师生,以院系共建等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深挖扩容,吸引更多其他专业的师生参与活动。
经统计,仅6月16日上午9时至下午14时,活动已有超300人次的实际参与,涵盖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物理系、化学系、政法学院、音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多院系师生。
在活动现场,主办方考古学专业的师生在和参加体验活动的其他专业的师生亲切交流,大家在感叹先民聪明智慧的同时,也碰撞出跨学科的“思想火花”。在“青铜器浇铸”项目中,结合物理系、化学系的学科特色,延伸出对于古代铜料物理特性研究、青铜器保护化学试剂研究等话题;在“骨器制作”项目中,生命科学学院立足现代生物学研究,与考古学子探讨动物考古研究中古代动植物样品研究与现生标本研究的异同;“植物锤染”项目引发美术学院学子对古代丝织品印染技术的热烈讨论,并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现当代艺术品创作的灵感与思索......
考古学即是开展新文科的最佳学科之一。本次活动将主要受众群体瞄准校园内各个专业的在校师生,也是希望能够以活动为契机,以实践为导向,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拓宽学术视野,探索突破学科壁垒新途径,实现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搭建平台。
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我国考古宣传工作呈现诸多新变化。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首次全网直播,获高频点击量引发全社会热烈讨论;2021年3月,央视《三星堆新发现》将镜头对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遗迹发掘现场,实时直播发掘进程,引爆全网话题。伴随社会传媒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直播平台、短视频APP、新媒体平台将考古宣传工作与公众考古实践引向全新领域。
2021年度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开放日”系列活动考虑到校外群体需求,特别邀请国家文物局等5部门开展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所支持的公共考古平台“考古观察站”,在青年群体最活跃的新浪微博、B站等平台开启在线直播。在主持人的引导与介绍下,每个体验项目的负责志愿者向网友阐述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并展示项目体验的完整过程。考古专业多位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例如,在“陶器制作”项目的直播演示中,历史学院王涛副教授讲述了古代陶器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及古代制陶工艺研究中轮制陶与手制陶的区别;在“青铜器浇铸”项目直播演示中,历史学院陈北辰博士便阐述了古代青铜器制作的范铸法与失蜡法,以及当代青铜器研究的学术前沿。
据悉,本次活动开展线上直播,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考古观察站”的新浪微博账号“考古观察猿”同时在线观看直播并互动的粉丝达到一万人以上。同时,直播还得到了“考古君”(300万粉丝)、“微博历史”(163万粉丝)、“小小白话”(114万粉丝)、“青年考古学人”(93万粉丝)等多个微博大V的转发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