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了,社交媒体上如何热议“教育”

发布时间 :2021-07-14

​​#热点收纳盒#

暑期来了,社交媒体上如何热议“教育”


本期关键词:校外培训 监管 暑期托管

 

任何时候的热门话题里,教育,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炎炎夏季,高考、中考、中小学择校等关乎全社会的节点逐一来临,教育话题不断在公共平台上发酵,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热点。参看社交网络平台,校外培训监管、暑期托管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在热搜榜,引发热议。


7月7日,@光明日报微博发布消息,教育部启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文代字及新印章。网友认为“章制出来了,文件也快来了”,监管如何实施、接下来的政策细则如何,成为业内期待的焦点。


7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暑期托管服务主要面向确有需求的家庭和学生,并由家长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不得强制,并要求对志愿参与的老师给予补助,既要保障教师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也要给教师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出时间。


7月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暑期托管工作有关情况。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强调,暑期托管不等于第三学期。针对“要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说法,吕玉刚明确表示,这是没有依据的。


无论是校外培训机构强监管,还是暑期托管新政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缓解日益加剧的“教育焦虑”“养娃焦虑”。


今年全国两会以来,针对培训行业的整顿、治理,对“内卷”严重的教育领域学区房、超前学、掐尖录取等纠正力度前所未有。以小升初为题材的电视剧《小舍得》开播,踩在了社会情绪的点上。有媒体在微博平台发起关于养娃焦虑的投票,吸引了约2.8万人参与讨论。

 


4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对此,@人民日报微博提出“幼儿无需试卷,教育拒绝内卷。遵循成长规律,扔掉抢跑心理,呵护孩子健康,是全社会责任。”​​​


“双减”相关政策呼之欲出,新一轮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紧接着,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不给家长布置作业等“十条要求”,其中包括严禁校外培训作业,把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坚决防止校外培训机构给中小学生留作业,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曾几何时,家长群变“压力群”。去年,孩子的作业家长批改等相关话题就引发过热议,此番教育部对作业问题的治理决心可见一斑。减负动真格,而由政策引发的后续反应不可谓不大。


5月10日,市场监管部门对作业帮、猿辅导分别处以250万元顶格罚款。6月1日,15家校外培训机构又被予以顶格罚款,罚金合计3650万元,原因为存在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微博话题#作业帮猿辅导分别被处250万顶格罚款# 阅读量达到2.3亿,热搜最高至第2位。@新华社微博发表“新华微评”《顶格处罚敲响校外培训警钟》指出,“虚假宣传、‘注水’资质、不实评价、诱骗交易……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乱象为公众所诟病久矣。一些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贩卖焦虑,把教育做成了一心逐利的生意,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给家长和学生带来沉重负担。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校内还是校外,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什么时候都不能背离这一初心。这次处罚,当是对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一记警钟!”


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可谓恰逢其时。


此举措立即在微博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微博话题#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阅读量过2亿,话题在热搜榜上最高至第3位,在榜时长近12小时。相关热议话题#校外教育培训如何规范化#阅读量也达到了5299万。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的工作,此前主要由基础教育司下设的校外教育与培训监管处负责。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还另设有民办教育处,承担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的有关工作。此次新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意味着校外培训监管的升格,被认为是“强监管”时代的到来。@新华社发布的微博“#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主要职责#【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628条转发,385条评论,7143个点赞。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无疑为校外培训在资本推动下的野蛮发展上了一个紧箍咒。目前,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诸多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痛点。诸多网友认为,校外培训早就该管管了。


但许多家长也发表看法认为,只要整体社会大环境不变,校外培训依然不可能偃旗息鼓,教育焦虑依然是永恒的难题。一些家长对校外培训持支持态度,网友@西瓜好吃西瓜汁好喝表示:“校外培训行业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行业,它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我是一名生活在莆田市涵江区的学生家长,每年都会送小孩参加校外培训班兴趣班,现在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越来越严格,希望它们能够创新教育方法,让小孩子学到知识,成长成才。” ​


基于不同的立场,各方的意见在微博这个社交广场交汇。从话题的发酵到思维的发散,社交媒体不仅提供了许多建设性观点,各方观点的交融也引发相关领域的深度思考。


网友@大族宫殿说,我国对校外教培机构的监管再次升级,后者野蛮发展的时代宣告结束,之前教培机构重金招聘名校毕业生,现在纷纷毁约,部分教育机构甚至裁员30%,足见行业寒冷已至。


强监管是否会让校外培训骤然降温?素质教育培训能否逃脱应试魔咒?这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时间去解答。


有校外培训机构从业者认为,不能一提到校外培训机构就一片杀伐之声。网友@数学使我盐井认为:“还是管好校内吧,我是培训机构的,我们只每逢学校开家长会时去发一次传单,此外毫无任何招生行动,生源不断,因为我们收费较其他机构收费低,而且我们主要招初高生。”事实上,许多校外培训提供了家校之外良好的学习条件,也为社会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当前许多师范生面临考编难等问题,只能选择校外培训机构,而其待遇方面的优势,也吸引了很多优秀教育工作者进入培训机构。


另一方面,随着多地启动官方版暑期托管班,相应的细节也将陆续公布。既要解决双职工家庭的燃眉之急,也要保证教职人员的休息和福利。对此,光明日报客户端发布的时评《暑托班:除了学校,也莫忘“社区”》也提出了思路:“我们不仅需要重新认识到公共支持的重要,更需要探索适应当前状况的新模式。简言之,需要在国家主导的托底型支持之外,大力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同时成本适当的社会化公共抚育支持机制。”


网友@云无心45表示,对小学生提供托管服务,在思路上是完全有必要而且很有价值的,具体到如何执行、如何保证服务品质,还有许多细则需要考虑到。


在如今个性化教育发展的时代,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如此不同,如何让家、校、社会三方相匹配,营造和谐的教育共同体,还需要不断探索。


网络和移动媒体的兴起,更加促进了普通人接近舆论中心场的可能性。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上,无论是权威媒体、博主大V还是普通民众,都能够针对社会议题及时发声、真实表达,汇聚成一个社会意愿和意见表达的高效场域。近期教育类话题的公众化传播,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特点。

 

 


作者:小渔(媒体人)

编辑:蒋新军 康薇薇​​​​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