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APS胶片系统

发布时间 :2021-07-16

​​APS胶卷和APS-C画幅CMOS传感器APS胶卷和APS-C画幅CMOS传感器

我们大部分人接触数码单反或者微单,都是从APS-C画幅开始的。因为早期半导体工艺并不成熟,全画幅(135)的数码传感器良品率低,价格高昂,又需要对应配套的高性能处理器、镜头群;所以价格更低廉也更成熟的APS-C画幅一直是市场的主流,直到现在也依然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一个APS-C画幅,这个比全画幅小一圈的画幅尺寸来自于哪里?今天就借着这篇文章来讲讲APS画幅的前世今生。

全画幅-APS画幅-110画幅全画幅-APS画幅-110画幅


和大多数人想的不太一样,APS画幅并不一个数码时代才诞生的画幅标准,而是胶片时代就有的标准,当时称之为APS系统。


APS系统的诞生初衷

APS系统LOGOAPS系统LOGO

APS系统的全称是Advance Photo System(先进摄影系统)在96年由富士、柯达、佳能、美能达、尼康五大巨头联合开发、推广的胶片系统,意在消费市场取代(我也不确定是不是要取代~)传统而老旧的135画幅胶卷。因为135胶卷最早来源于35mm电影胶片,暗盒、画幅、片基、冲洗工艺等等都已经无法再改良。所以五大巨头联合开发了APS系统,对画幅、片基、暗盒、成像系统、冲印系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良。(结果是生不逢时,现在135胶卷还在生产,但是APS系统却早就被人遗忘了)

主流消费市场胶卷的画幅及存世时间表主流消费市场胶卷的画幅及存世时间表

APS系统从96年推出到2011年停产,总共只在世了15年,算是胶片系统里最短命的系统之一。因为诞生的时间真的太不凑巧了,在胶片和数码时代过度的年代,它算是英年早逝,但是它的很多标准却用在了后来的数码相机上。


APS系统先进在哪里


我自己收藏的佳能的两台APS胶片相机我自己收藏的佳能的两台APS胶片相机

上图是我自己收藏的APS相机,EOS APS系统的IXE,还有IXUS系列的傻瓜机,看起来是不是和后来的数码相机很像。

三大家的APS胶片单反系统三大家的APS胶片单反系统

其他厂家的APS便携机,注意机身上都会印APS的LOGO其他厂家的APS便携机,注意机身上都会印APS的LOGO



APS暗盒设计

早期和现代的135暗盒早期和现代的135暗盒

我们先来说说135胶卷的暗盒,这个暗盒的结构就很简单,一个铝合金卷筒外壳,中间一个片轴,上下两个塑料扣。整个暗盒承担的功能就是保存135胶卷,在后期的135暗盒上才出现了DX编码,相机的片仓里有一排触点,接触暗盒上的编码识别胶卷的ISO感光度,完成程序曝光。这也是135暗盒除了保存胶卷以外唯一的功能。在冲洗时,135的胶片是整盘抽出,暗盒丢弃的。其实我见过最早的暗盒,片轴和卷筒是可以打开的,自己往里卷胶卷。

APS胶卷暗盒APS胶卷暗盒

APS胶卷的暗盒形状像一个页片,整体结构倒是和135差不多,一个片轴,一个外保护壳。但也多了许多结构,比如弹簧、卡扣等等。这些结构也对应着不同的用途。


显示拍摄状态

APS胶片的拍摄状态显示APS胶片的拍摄状态显示

我们拍135胶卷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有时候拍完的卷放了很久会忘了到底拍没拍过,结果就是又上到机器里,直到洗出来才发现拍了两遍。而APS胶片的暗盒能显示4种拍摄状态。暗盒的顶部有一个状态窗(胶卷侧面印有4种状态说明),通过观察1234四种状态;我们就可以知道胶卷是未曝光、全部曝光、部分曝光还是冲洗完成。暗盒的另一端是对应触点,这个触点就是帮助相机识别胶片状态的。一头是人眼观看,一头是相机识别用。

APS暗盒区别与装卷结构的区别APS暗盒区别与装卷结构的区别

​另外这里还有两个不同,135胶卷在未使用的时候是有一截胶片裸露在外的,因为135需要手动安装胶卷,而APS不用,APS无论未拍摄还是拍摄完,都是全部缩在暗盒内的,可以有效的保证胶片不会误曝光。另外如图所示,APS的装卷方式和135也有很大的不同,135胶卷有片仓结构,需要手动上卷,而APS的装卷方式更像是装电池;塞进去就完事,上卷和退卷全部由相机自行完成。更方便,相机的密封性也更好,也能更好的保护相机的快门帘幕等内部机构。

135底片袋和APS收纳盒135底片袋和APS收纳盒

第二个不同就是135的暗盒在冲洗时是直接打开丢弃的,我们收到冲洗的底片时基本上都是装在底片袋,或者是一整卷底片,非常容易弯折或者划伤。而APS的胶卷的冲洗系统完全不同,在冲洗时也不会丢掉暗盒,一直保留。冲洗完后的底片仍然缩回暗盒内。所以暗盒上才会有第四个“已冲洗”的状态指示。这样的好处无疑是可以更方便的保存底片,当然后面会提到这个暗盒在观片方面也有用途。市面上现在还可以买得到专用的APS暗盒收纳盒,拍完的暗盒直接就收纳在盒子内。


冲洗工艺和片基结构

135和APS的片基区别135和APS的片基区别

在结构上,除了尺寸,APS的齿孔更少。135的齿孔完全就是继承于35mm电影胶片,而APS胶卷则是每张的开头结尾各一个齿孔,定位更加精确。另外APS胶片在齿孔对应的另一边有一个IX信息磁条,这个后面会讲到。片基和工艺的部分现在能查到的比较少,总的来说就是APS的片基更薄,工艺更先进更环保,因为片基更薄,所以在暗盒厚度比135更小的情况下,APS的暗盒可以有24和40张两种规格容量。在富士的官网查到的一些信息,APS片基的结晶颗粒更小,可以兼容135负片的C-41冲洗工艺;也有自己的CN-16冲洗工艺,富士自己的说法就是低毒、废水更少,估计就是改良版的C-41吧(我也没查到更多,如有错误和补充请评论告知,谢谢)


APS系统的三种画幅

135底片的两种宽幅实现方式135底片的两种宽幅实现方式

一种底片拍摄多个画幅其实在胶片时代是很常见的功能,比如中画幅的120卷,645、66、67、69、617其实就是宽度一致,画幅的长度各有不同。而135胶片上我们获得宽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Xpan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宽幅,另一种就是在标准3:2的画幅上做一个遮罩实现伪宽幅功能。而APS胶卷在设计之初也考虑到了可变画幅的功能。

APS相机上都有的画幅切换按钮APS相机上都有的画幅切换按钮

APS的三种画幅APS的三种画幅

实际上因为APS胶卷的齿孔是固定的,所以它不能实现Xpan那样的真宽幅,它的可变画幅也是类似于遮幅的原理,并且不论什么档次的机型,都提供了切换画幅的功能。

如图所示,APS有三种画幅,其中APS-H(HD)是满画幅,就是无遮档的,比例为7:4;这个比例很接近于HD格式的16:9,这其实也是当时考虑到APS胶片的输出未来会主要在HD显示器上输出,所以才有这个基础比例。C(CLASSIC)画幅遮挡左右为3:2比例,和135正常的一张底片比例一样。而P画幅为超宽幅,接近3:1的比例。从可变画幅和输出方式上来看,APS系统已经和数码系统有接轨,考虑到了高清数字输出,而不仅仅是底片冲印了。另外和135的遮幅不一样的是,APS的遮幅并不是真的有一个遮挡结构,而是不管你拍什么画幅都是记录APS-H满画幅,然后在底片的IX磁条上记录你的当时的画幅选择,这样在输出的时候你仍然可以改变画幅输出。

另外关于APS画幅为何会小于135画幅,目前可查到的资料主要倾向于两点,一方面是暗盒改造后加入了一些结构,为了维持整个系统的轻便性,所以缩小了底片的尺寸。另一方面是新的化学工艺以及新的光学设计让APS画幅在比135画幅更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输出分辨率相当的图像,故在设计之初就缩小了画幅。


IX磁条记录

数码照片的EXIF信息,135底片记录信息的方式数码照片的EXIF信息,135底片记录信息的方式

在数码时代要记录照片信息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把相机的拍摄信息写入照片文件就可以,EXIF信息因此可以包含非常丰富的照片信息。但是在胶片时代这个功能就很难实现,只有当时尼康、宾得的高端单反才有数据打印功能,而且只能将简单的照片曝光信息打印在齿孔或者照片的底片间隔中,既简陋又不方便。而APS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信息记录的问题,推出了IX磁条。

APS底片的IX磁条信息APS底片的IX磁条信息

由于APS底片只有单侧齿孔,另一边就设计了一个磁记录层,具体容量未知,通过这一磁条可以实现诸多功能。

1.拍摄张数记录,在前面我们讲过APS暗盒的四种拍摄状态中有一个“部分曝光”的状态,而这个磁条就可以帮助记录相机在拍摄过程中已经拍摄到哪一张。这样在中途换卷后,再装入之前拍过的胶卷,相机可以自动转到对应的位置。而过去在135相机上,我们只能自己手动在暗袋中按到对应的张数,既不方便也不准确。

2.记录拍摄信息,这个拍摄信息除了刚才我们说到的画幅信息,还有照片的拍摄时间、曝光信息甚至是相机的型号信息。有一些资料说甚至可以记录一段音频信息,因为我手上的APS相机没有这个功能,我也没有查到更多的信息,无法确定是否真有这个功能。另外IX磁条记录的信息在后面说到的数字放映系统中也有专门的用途。


高清输出和冲印系统

APS数字播放机APS数字播放机

柯达在75年就试验成功了第一台数码相机,91年就推出了商业化生产的DSC-100。所以96年才面世的APS胶片系统肯定是考虑过未来的影像输出是数字化的(只不过五大巨头也没考虑到半导体发展的这么快)。所以APS系统设计之初就考虑了高清影像输出系统。佳能、富士、美能达都有推出自己的便携型APS胶卷数字播放机。

APS便携数字播放机APS便携数字播放机


这东西我也没见过实物,在B站和油管上倒是有视频,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观看。这东西和以前家里的DVD很像,S端口和AV输出,其实内部就是一个自动化的扫描输出系统,把暗盒放进去后就可以像控制DVD一样读取、浏览照片,可以显示不同画幅状态、照片信息;放大缩小照片以及自动轮播。当然读取是比较慢的。关于这些播放机是否有扫描数字输出的功能我暂时也没有查到。但是对应的商用底片扫描仪肯定是有的。

冲印输出预览冲印输出预览

另外底片冲印输出系统我也没有找到太多资料,这东西也没在国内商用,我也问不到人。考虑到90年以后135系统的冲印的已经高度自动化了,APS系统的冲印系统肯定更优秀。从这张照片输出预览打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照片信息以及胶卷ID、型号,还有不同画幅的预览效果了。


APS系统的衰落

APS画幅的数码相机APS画幅的数码相机

其实我觉得用衰落这个词并不太好,因为APS系统本来也没繁荣过,或者短命这个词更合适一些。生不逢时这个词我们已经听过太多遍了,因为数码相机来的太快,以至于APS系统都还没有进入大陆就已经消失掉了。当然除了数码相机的原因,整套系统的成本我想也是当时没有能推广成功的原因之一,毕竟大家都在用着成熟的135胶卷和冲印系统,再冒然投入一套新系统,无论是用户还是冲印店显然都没有那么大的动力。

不过APS系统也不是完全没留下什么,受限于早期半导体工艺不够成熟,尺寸更小的APS画幅传感器成功进入了市场。几个大厂本来就有完整的APS胶片单反系统,稍作改进就可以和APS数码单反接轨。至于为什么是APS-C画幅成为主流,而不是完整的APS-H画幅,成本是一个原因,另外和135画幅相同的3:2比例也算一个原因。当然市场上也出现过像徕卡M8,佳能小马四这样的APS-H画幅数码相机。至此,APS系统的故事就差不多说完了。我在标题的“先进”上打了引号,一方面这个系统确实有他的先进之处,另一方面也因为不如数码系统先进,甚至短命到大部分人都不认识。所以写一篇文章缅怀和记录一下这个我们相对陌生却也熟悉的APS系统吧。


目前还能不能玩到APS系统

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大家的动手能力也是很强的。目前市场上还能买到不少未拆封的过期APS胶卷,效果吗就那样了。另外也有人在做其他画幅的胶卷裁切改制的APS胶卷。冲洗也不是问题,都是沿用的135的,只不过要打开暗盒。总之能玩,但是也玩不久,效果也别指望太高。


也难得写这么长的文章,感谢各位耐心的看完。因为APS系统的特殊性,大部分的资料我都是从外网扒来的,如果有错误或者问题,请各位口下留情,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会改掉~​​​​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