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珊珊 | 炎之末矣,静待时也 | 非遗传承人专题访问

发布时间 :2021-08-23

​​


最好新秋时


        处暑即是“出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汗淋淋的湿热聒噪被习习温凉取代,呼吸吐纳间都仿若熨帖着安适恬静。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宋代诗人陆游心系家国也寄情山水,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最后只余山阴寂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间最高远极致的理想与风骨。而他对处暑时节的描绘,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宁静淡泊的悠然闲适,更是对自然物候时节的细微观察,并将深入肌理的初秋之美化为人间静好的平和温润。体现了士大夫钟情山水却关照日常的深刻情愫。


        所以,当我们采访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绒花传承人任珊珊老师时,她提到的一句“扬人无贵贱,皆戴花”便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响。


        扬州绒花早在唐代就已进入宫廷,被誉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朵看似小巧精美的绒花,点缀的似乎只是女子云鬓间的一抹艳丽。其中却蕴含了中国人对美的精神追求,对日常生活的诚挚热爱。这一朵小小的绒花,背后带出了一副精致绝伦的中国古典生活绘卷。古时是东京梦华时的罗绮飘香,如今是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里一抹轻盈的红。它是可以触摸的历史再现,是穿越时光的罅隙如今仍然流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传说与芬芳。

 
        如果历史仅仅尘封于黄纸和故土,或许永远都不会被大多数人触碰。但他若能历久弥新,融入这个瞬息万变但时代,带着时光的厚重与日常的轻盈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像一朵小小的扬州绒花一样,举重若轻,在我们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绵延着多情的旧梦和破碎的光阴,一面坚持传统,一面面向未来,锐意创新,然后生生不息。


        处暑候禾乃登。谷渐成熟,收获在望。而人世间所有美好也都是这样悄然而至的——稳健步履,砥砺前行。



典绛:非常荣幸能够采访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绒花的传承人,能请老师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扬州绒花的特点吗?


征珊珊:典绛您好,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扬州绒花艳丽多姿,艳而不俗,常被誉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在制作时,我们多用以优质蚕丝为原料,通过染色加工,再软化黄铜丝,经过勾条、打尖、传花等十道工序,做出各种花型、禽鸟等形状。扬州绒花的特点是赋之以形,传之以神,玲珑可爱,立体有神。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典绛:说到扬州绒花,它历史悠久,相始于唐代,至明清在南京已有专业作坊生产,是江苏南京传统手工艺品,那为何会称之为扬州绒花呢?

征珊珊:扬州绒花又称官花、喜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艺术品。早在唐代就已进入宫廷,唐中宗李显每逢春日,便指定扬州绒花作为御赐宫花赏赐爱妃。在乾隆、康熙年间,绒花兴盛,深受女子喜爱。
1956年,以南京周家凤、扬州王家泰为首的绒花艺人成立了南京艺美绒礼花生产合作社,以生产绒花为主。南京绒花的色彩是比较艳丽的,配色都以亮色为主,花鸟鱼等题材居多。而扬州的绒花比较小家碧玉,看起来小巧玲珑。古时在扬州,绒花的需求量远远超出了其它手工艺品,也就有了一句“扬人无贵贱,皆戴花”。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是同时存在的,所以不能说扬州绒花被称为南京绒花。


典绛:中国制花被分为北京京花和南方绒花两大流派,而扬州绒花是南方绒花的代表,它传承与发展了怎样的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呢?


征珊珊: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可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因而,每逢"一事三节,就是女子在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之时,要佩戴绒花做装饰。这样的绒花会给女子带去美好的祈祷,有辟邪消灾的作用,民间普遍有用绒花作装饰的习俗。而扬州绒花是南方绒花的代表,占据了全国制花业的半壁江山,题材多样不局限于花草,还可以做成小动物等形状,可用于装饰和把玩。历史上的扬州绒花与人民群众生活最为密切,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会用上绒花,其制品数量之大,从事制作业的艺人之多,具有广泛性特征。


女子佩戴绒花女子佩戴绒花

女子佩戴绒花女子佩戴绒花


典绛:请问您最初是如何接触到扬州绒花并决心从事这一行业的?在您学艺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令您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


征珊珊:小时候呀我们现在所在的这栋老房子里有很多工人,我妈妈她们就坐在这里,每天制作小鸡,留着出口去卖钱。那时候,几乎挨家挨户都做绒花。


孩提时的耳濡目染,在我心里埋下了喜爱的种子,从此生根发芽,摇曳出亭亭华盖。然而时过境迁,绒花也像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着落寞。远走他乡读书求学,再次回到故里,老房子仅仅剩下了两位阿姨,街坊邻居也都不再操手绒花工艺了。日渐荒凉的工作坊宛若一根刺,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所以我决定辞职回乡重新振新这门技艺。


一部《延禧攻略》“带火”了这项非遗工艺,原本门可罗雀的南京绒花从此迈向大众视野,相比之下,扬州绒花却一直默默无闻。更有人对此心生疑惑:这是假的吗?只是一味地在模仿南京绒花吗?无法预料的谩骂声逐渐高涨,然而我所认为的扬州绒花,应永远如高岭之花般纯净无暇。我再也无法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决定要让扬州绒花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征珊珊绒花作品征珊珊绒花作品



典绛:您创作的灵感一般来源于何处?平时较为钟情哪类题材的制作?


征珊珊:从生活之中来。生活中的花朵,鸟兽,皆是我的灵感来源,还有根据现实中的花朵做一些变形。花型以中、小绒条为主,粗中有细,匀称和谐。


征珊珊制作绒花征珊珊制作绒花

征珊珊制作绒花征珊珊制作绒花


典绛:目前扬州绒花的传承状况是怎样的?影视剧的推广和艺人合作的增加有使得更多人加入学习和制作绒花的行列吗?作为90后传承人,您会对时间感到焦虑吗?


征珊珊:很多人通过电视剧知道了绒花的存在,很多喜爱这门技艺的人,抽空会学习制作然后再售卖,但真正传承坚持下去的很少。绒花制作周期长收益慢,往往会感到时间不够用,因为创作需要很多的时间去思考,绘图,一次次反复的制作打样直到做到最满意的造型。


典绛:如果未来有年轻人想要加入传承扬州绒花制作技术的行列,您会给与怎样的建议?


征珊珊:传统绒花的制作需经过染色、下条、打尖、传花等近十种工艺,每一项都有门道。


染色染色


拉条拉条


传花传花


蚕丝需先煮熟并染成不同的颜色,制成绒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再用烧至退火软化的黄铜丝,捻成螺旋状,做成为 " 绒条 "。接着,用剪刀对绒条进行修剪、加工,变成各种形状。最后再攒成各种花式,一朵绒花才算初步完成。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耗时两三天,且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所以制作绒花最需要的就是手艺人的耐心与坚持。


典绛:听闻您接手传承工作后,首先对扬州绒花进行了改良与创作,这些改良具体在哪些方面呢?


征珊珊:绒花集合了浑然天成的工艺,享有巨大的欣赏和收藏价值,但同样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代价,这种做起来需要真功夫的技艺在手工艺品的市场十分不景气。
“现在绒花的市场大不如前,跟以前的传统的手工作品比起来,还是有很大改变的。手工作坊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绒花,每一件作品都凝结了无数的巧思和匠心。
橱柜里都是很经典的作品,有栩栩如生的绒鸡、绒鸟,也有着特别生动的山水盆景。这里面的每一步都由手工打造,细到连老虎的胡须都是由小的手工绒条搓成的。这就是过去与现在最明显的差别,为迎合市场需求,我们如今常见的绒花都以胸针、头戴花、簪子的形式为主,所以绒花的发展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的改变。


典绛:自从汉服在年轻人的文化圈中开始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非遗手工艺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汉服也逐渐由一种小圈子文化走向大众的日常生活。您是怎样看待这一“复兴”的风潮的?在这样的风潮下,请问您觉得扬州绒花未来可能进一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服饰打扮中吗?


任珊珊:随着大众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门技艺,我们做简单的绒花款式,做头饰,胸针,家庭装饰品可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绒花,绒花有市场,传承就有希望。

 

典绛:在您看来扬州绒花还需要怎样传承与发扬?它的前景会是如何?


征珊珊:扬州绒花的传承还得用传统工艺的保护模式。如今的市场鱼龙混杂,很多人觉得绒花不过只是一个装饰品罢了,并不追求质量高低,也不在乎真假与否,相比正品绒花,他们更愿意花几十块钱购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廉价作品,那是由类似于绒条的扭扭棒直接制成的,远远无法与精美的扬州绒花相提并论。在我看来,绒花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精妙的工艺,减损了工艺,就损坏了它的价值。绒花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可以和设计师跨界合作,制作更多的衍生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出品:方栩

总编:纪烨霖

监制:闫晓辉

策划:典绛工坊

责编:Anqi

编辑:周唐

撰文:李旭媛

设计:常雪燕

插画:王康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