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无序扩张、控制国家的舆论一直甚嚣尘上,直到处在逆境的阿里巴巴因员工性侵遭而推上舆论的巅峰,“阿里巴巴”变身"四十大盗”。这次,舆论态度可谓“空前一致”,舆论高涨的背后是对金融资本的忧虑,它最大的嫌疑是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扰乱的是市场规则、破坏的是有序竞争、助长的是不劳而获、架空的是生长逻辑。
在阿里巴巴女员工八千字长文“状告”高管曲某趁酒醉对其实施强奸猥亵后,阿里巴巴成为众矢之的。8月9日,“踏浪青年”刊发激烈评论,矛头直指阿里巴巴乃至马某本人,痛斥资本之恶,警告其“不要妄想像韩国财阀一样操控一切,这里是中国”。当然,对于阿里巴巴乃至整个中国资本力量而言,这句话并非最惊心动魄的,更为“致命”的一句则是“不仅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更要把资本关进笼子里”。
它代表了中国对资本力量的取态,也意味着这将阿里巴巴这样的资本力量未来在中国的“宿命”。
正如,《锐评阿里王成文性侵事件》所列数的,阿里巴巴"恶行”还少吗?尽管中国官方一再表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对国有企业和民间企业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但阿里巴巴等民营资本巨头的“春天”早已过去。
比如阿里巴巴灵魂人物马某,如果说2019年4月份他肯定"996工作制”结果遭到猛烈抨击,只是一个前奏的话,那么2020年11月蚂蚁金服香港上市遭叫停,以及随后马某彻底“消失”在公共空间,则是一个资本僭越与现回原形的“缩影"。
屋漏偏逢连夜雨。近日,中国华融一份不足三页纸的“盈利警告”,令金融圈炸锅。“盈利警告”称预计公司去年亏损1029亿元。一年巨亏超千亿元,平均每天亏掉2.8亿元,这在A股和H股市场上似乎还没有先例。
一家“管理不良资产”的公司最后居然变成了“不良资产”,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好在中国华融在其“盈利警告”中亦有言简意赅的阐述:2020年,随着原董事长赖小民受贿、贪污、重婚案的开庭审理和宣判,公司对其任职期间激进经营、无序扩张造成的风险资产持续清理和处置。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造成了一定的市场冲击。由此大家不难推断,公司巨亏的“关键”是“赖小民贪腐”和公司的激进经营与资本的无序扩张。
事实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只是表面,背后的大背景可能更容易解释。在《21世纪资本论》( Le Capital au Xxie siecle )里,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探讨了欧美资本主义近200年的发展。
其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简化:收入主要由劳动和资本两部分构成,最理想的状态下二者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据的份量应该是社会可以接受并且可以同时推动经济健康增长的,但这只是理想状态。
现实是,劳动和资本所形成的收益并不相同,或者并不"合理”(这就涉及阶级立场问题了),拥有庞大资本的群体当然希望资本较劳动的收益率更高,但是无产者恰怡相反,如果“穷者越穷”(意味着人们只能通过出卖劳动获取收入),而“富者越富”,那么社会矛盾便会逐渐积累,甚至动摇社会的稳定。这与国家推行均等富裕的政策格格不入。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在收入分配中通常占据重要角色,所以社会矛盾不会太尖锐,相反经济发展能够让所有人受益;但是,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资本在收入分配中的角色更为凸显,劳动收入占比的下滑,将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分配差距扩大乃至两极分化的可能。
回过来说,资本为什么要被关进“笼子"里?这固然有资本僭越底线,甚至“为非作歹”的原因,另一方面,少数人的财富积累构成了破坏社会收入公平的首要敌人,恐怕是最根本的。
皮凯蒂说,唯一能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便是国家行为,恐怕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大约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
由此观之,性侵事件,不过是促使政府痛下决心的一个诱因一-此前,阿里巴巴不也发生过同类事件吗,所以这未必会否成为他们不能承受之重。
激进经营显然有着天生的缺陷,针对金融机构存在的刚性兑付、通道业务、多层嵌套等行业弊病,2018监管层开始下“猛药”,资管新规颁布,条条直指金融业乱象、触及潜在风险要害,政策主旨清晰明确,引导金融机构“走正门,不走旁门”、“聚焦主业,清理门户”。
此后,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大旗下,众多民间资本代表(尤其是互联网巨头)成为重点整顿的对象,而且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种局面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持续,直到有一天北京可以说“驯服资本”为止。从2018年以来,国内针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管一直没有放松过。从近年来的严监管态势看,没有“过去时”,各部门针对监管空白点,不断推出新政策,而且这些政策也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把脉,对症下的药,副副都是切中“空子”的要害药。
在此背景下,民间资本必须学会新的生存规则,放弃对既往成长经历的路径依赖,时刻对标“国家标准”并准备修正。在这场运动中,没有人可以抱侥幸心理,以为只要度过寒冬便能重新恢复以往的状态。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年7月份,2021年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资管行业要遵循金融规律,特别是风险与回报匹配原则,不可制造一夜暴富的神话。”金融机构要想走得远、做得大,就要坚守稳健审慎底线,正本清源,回归主业。
注:本文根据需要整合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