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消费者报道8月20日报道,全球每2.5个医美消费者中,就有1个中国人。近几年,随着人民对颜值的追求不断提高,医疗美容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随之而来的是供需两旺下的“状况”不断。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虚假宣传、非法行医是涉诉医美机构的两大突出问题。对此,既要正视公众对“美”的正常需要,避免一刀切管理引起的群众不满,也要加强对医美行业的规范与管理,使其有序发展。
(一)抢占红海,供给侧良莠不齐。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医美行业普遍利润率很高,例如,某些以玻尿酸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毛利率高达90%以上。大量“新玩家”闻风而来、仓促入局,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相当堪忧,以黑机构、黑医生、黑操作、黑设备为代表的行业乱象(以下简称四黑乱象)更是屡禁不止。5月15日,《中国金融家》刊文题为《颜值经济4.0时代来了》指出,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000家,其中医院类占29.1%、门诊部类占32.9%、诊所类占38.0%。然而,在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当中,依然有15%的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的现象。根据中整协统计,目前至少有10万名以上的所谓医师为非法从业者,属于“无证行医”。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医疗美容洞察白皮书》显示,由于正规光电设备价格高昂、垄断性强、管控严格,可推测在非法医美场所使用的医疗美容设备90%以上是假货,可能存在不到10%的正品和水货通过多手租赁或走私流入市场。
(二)规模增长,低龄化用户激增。随着“外貌协会”“长相歧视”“颜值即正义”营销话术逐渐内化为畸形的社会认同,医美已成为一种精致自我的生活方式,而小型医美项目方便快捷,并且收费较低,也为低龄用户降低了消费门槛。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用户规模实现3150万人,较2019年同比增长23.05%。新氧数据颜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新氧平台上25岁及以下的医美消费者占比59%,与美国等医美消费大国相比,呈现出更加年轻化的趋势。据CBNData数据显示,“初抗老”的90后、95后已经超越80后、85后,成为线上抗衰老第一大消费群体,这意味着“抗衰”从25岁就已开始。口腔医美服务也呈现低龄化趋势。据新氧数据颜究院数据显示,年轻客户成为口腔消费的主力军,其中,92.6%的客户年龄集中于14岁-30岁。
(三)恶性营销,消费者权益受损。随着互联网+医美模式的逐步成熟,公众对医美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更美APP的医美白皮书显示,2015年只有33%的人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整形经历,另外37%的人“打死都不敢说”;到2017年的时候,主动分享的比例上升到56%,“打死也不说”的比例则下降到10%。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与医美案例营造出的“全民医美”“爱美无罪”氛围下,虚假宣传以及由此产生的肖像权侵权行为亟待解决。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部分消费者投诉,新氧平台上的医院盗取消费者本人微博里的图片进行商业营销。据消费者报道不完全统计,2016-2021年间,更美app所在的北京完美创意公司被包括井柏然、张柏芝、张雨绮、张艺兴、韩庚、韩雪等在内至少32位艺人起诉,原因均为侵犯肖像权,全部都以败诉告终,总计被判赔超365万元。人民网曾评论称:“医美平台侵犯明星肖像权案件屡见不鲜。舆论分析,医美平台通过新媒体内容吸引流量转化用户,而明星则成为‘不二选择’,加之网络侵犯明星肖像权的违法成本较低,而维权成本又相对较高,这或许是造成此类案件频发的原因。”
(一)畸形价值观悄然成为社会认同。电梯间、视频平台、朋友圈……医美广告无处不在,“外貌协会”“长相歧视”“颜值即正义”,发端于营销话术的医美机构明里暗里兜售的奇葩观念,正悄然内化为一种畸形的社会性认同。在“颜值焦虑”的推动下,非理性、低龄化问题愈发严重。数据化研究咨询机构Mob研究院报告显示,当前,95后年轻人中近八成表示有容貌焦虑,其中56.1%中度焦虑,认为自己样貌平平,没有突出的特点,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通过医美项目得到改善。8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称, 在暑期竞争白热化的医疗美容市场,部分商家不顾医疗原则,在社交平台用“做不了学霸,做校花,整容要趁早”等话术向青少年传播“容貌焦虑”。据7月25日中国生物技术网报道,在互联网分享平台,很多“整圈人”甚至晒出三四岁孩子的整形笔记,比如一位“90后”妈妈带三岁女儿做了梨涡手术,理由是“年龄越小做梨涡手术恢复越好,颜值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二)四黑乱象进一步加重医美风险。在颜值经济的推动下,医美进入了爆发式成长期,为抢占市场,四黑乱象频生,扰乱了医美行业的正常发展,甚至严重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8月30日央视网报道称,有医美培训学校设有零基础医美手术速成班,线雕培训四天就能上手,此外赠送包括肉毒素在内的针剂注射类课程。《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医疗美容纠纷案件民事审判白皮书》(2016年度—2020年度)》显示,60%以上的案件涉及医美机构或相关医务人员的资质审查问题,其中30%的美容就医者反映病例记载的主诊医师与实际实施医美项目的主诊医师并非同一人,另有近1/3的案件,参与护理或器械操作的人员在实施医美行为时无相应行医资质。
(三)违规黑医美严重阻碍行业发展。医美事故频发,恶性营销屡禁不止,大量乱象的背后,让医美成为了一项高风险行业。从长远来看,放任此类“毒瘤”无序发展、无限发展、无法发展,将严重损害公众对医美行业的信任,甚者阻碍行业的正常运作。《2020-2021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指出,医美行业事故高发于黑医美机构,平均每年黑医美致残致死人数大约十万人,且多数消费者投诉、报案无门,维权难上难。5月20日,用于“瘦腿”的“小腿肌肉阻断术”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协和整形外科医生肖一丁在自己的科普视频中将“阻断瘦腿”列为“医美七大邪术”之首,并将该手术称为“致残手术”。对此,中国消费者报7月19日报道指出,只有铲除“黑医美”乱象的滋生土壤,根治医疗美容行业乱象,促进医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让“黑医美”不再有肆意妄为的机会,才能保护好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调查行业现状,切合国情需要。相关部门联合行业医疗从业者、医美机构、行业协会、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美行业现状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二)科普医美常识,增强风险认知。拓宽宣传途径,加大对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宣传力度,为公众提供权威、专业的医美知识。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对相关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如相关医美风险、维权途径、取证方式等,增强消费者的风险认识,提高消费者的维权能力。
(三)处理四大矛盾,规范医美行规。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命健康的矛盾,协调“颜值”需求与创利;处理好消费和医疗规则的矛盾,力求服务属性和医疗属性双并重;处理好市场需求和专门人才短缺的矛盾,建立并完善专科医师制度;完善和落实医美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行业技术操作方法和程序,推动和规范临床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硬性约束和规范整形美容业。
(四)创新监管手段,提高行政效率。监管手段做到关口前移,由事后惩治向事前监督干预转变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集中精力监管问题较多、风险较大的医美机构;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法机构特别是违法者实行联合惩戒;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智能化预警,强化事前监管能力。同时要加强舆情收集和处理能力,对行业动态能及时了解、及时反映、及时处理,并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提高公众对政府监管整改行为的知情权、参与度,进而加强公众对落实相关规定的支持与配合,进而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
- END -
文:张云静
微信号|XinJingView
新浪微博|舆论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