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4日中午12:00,北京国际电影节将在猫眼等平台正式开票。今天,深焦DeepFocus 编辑部邀请七位作者,为读者推荐各个单元值得关注的影片。祝大家明日抢票顺利!
* 特别感谢本文七位推片作者,他们是:hzcneo、海带岛、彭若愚、塔塔君、Luxuan、木头人、宋远程
“注目未来”单元
《捕鲸男孩》
菲利普·尤里耶夫
互联网时代常常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所有人都生活在都市之中,用手机刷视屏发状态。其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在各种不同的角落里,生活着各式被现代文明遗忘的人。《捕鲸男孩》就是在描绘这样的人,现代文明以一种他们不能理解的方式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在这个少年成长的故事中,成长的阵痛在于如何在现代文明和古老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平衡点,在坚守和逃避之间做出选择。“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在这些人眼中不再是营销的话语,反而成为了不可逃避的试炼。可是看过之后又能怎么样呢?这才是问题。/hzcneo
《铃木先生》
佐佐木想
佐佐木想是一个令影迷非常陌生的名字。他的短片出道作入围日本独立导演跃龙门之奖“PFF”,很多在日影领域拥有独特个性的青年导演都从这项大奖中走出,其选片风格为独立、疯癫、地下。佐佐木想亦不例外。2013年他也有入围戛纳的短片单元。
这部《铃木先生》处理少子化问题的政治科幻作品,是东京电影节的入围影片。导演选取的话题并非日本独有,毋宁说是东亚地区正在或即将面对的共同问题,但其处理的手法极具讽刺意味,充满了荒诞而恐怖的意蕴。
对日影新导演、新气象、新作品好奇,尤其是希望在影展中收获意外和惊喜的影迷,不容错过。/海带岛
修复经典单元
《倒扣的王牌》
比利·怀尔德
在苏珊·桑塔格所诟病的现代奇观社会中,他者的生活私隐乃至苦楚悲恸皆可作为公众娱兴活动的对象(新闻事发地变成嘉年华游乐场)而存在,被批量制造与任意消费。此类现象并非一两个道德败坏或行差踏错的媒体人所能左右,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媒介与看客之间的相互利用、各取所需而最终导致的事实之死。进入信息覆盖资讯传播这一棋局中的每个人,都不过是身不由己任之用弃的棋子罢了。本片可谓是对媒介舆论甚至是普罗大众的一种辛辣讽刺。/彭若愚
《忠烈图》
胡金铨
以类型叙事阐扬作者风格,借故史酒杯一浇襟怀块垒,胡金铨无疑是武侠电影导演之中的一大异数。本片乃是他创作序列里的一道分水岭,此后他对其影片中武打场面的经营渐次递减,转而开始强调形而上的禅理哲思。这部影片虽未见有胡金铨后续作品中那种“以武论道,以道证心”的艺术理念,却也多有可值观瞻之处:听笛辨敌、棋局布阵、只身探营、滩头血战。导演将奇谋妙计巧作文章的文戏与动静相合敌来我往的武打设计处理得层次分明,使之不单具有慷慨豪迈的节烈之气,亦得古意盎然的风流蕴藉。/彭若愚
《阮玲玉》
关锦鹏
片中的阮玲玉几次上下楼梯,而每次上下楼梯过后都会发生情感波澜生活变化或命运转折。其表意既近似张爱玲的小说(如《金锁记》),也颇类于成濑巳喜男的影史名作《女人步上楼梯时》。穿插纪录影像的做法似是打破浸入感的间离,又亟具逆反叙事虚实相生的独到韵致,与导演重隐显、喜游移的美学观念亦有贯通性。张曼玉则在此种多重维度的视角下完全复现了阮玲玉的神韵,展现出浑然一体的演技,最终凭借本片一举加冕柏林影后。/彭若愚
《鲁邦三世 卡里奥斯特罗之城》
宫崎骏
本作是宫崎骏的电影导演出道作。《鲁邦三世》系列是日本的长寿国民作品,动画版在今年刚好迎来50周年,期间不乏宫崎骏、铃木清顺、押井守、出崎统等大师经手。宫崎骏这部电影是系列第二部剧场版,当年由于未来宇宙科幻热潮的风靡,这部复古探险题材的《鲁邦》遭受冷遇,直到《风之谷》的大卖,这部宫崎骏的出道作才被重新评价。
若要画风宫崎骏的作品谱系,一般会以《天空之城》为分界,从《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到《天空之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旧宫崎骏”的创作理念——一切的演出都是感觉先行,并凝聚于人物的动态身体之中,身体即动画。诚然,早期尖锐的宫崎骏还没有能像后期那样,将他所创造的客体世界与他强烈主张的一切协调地融合,以至于许多情节设计都以表达先行,然而也满腔热血地尽可能为动画赋予更多现实的身体无法企及的可能性,而鲁邦三世超人一般的体能就是这种动画主张的不协调又强烈的表达。除外,本片的许多身体表演能让人想起基顿、卓别林导演的那些那借用表演、道具和调度构造的动作喜剧。/塔塔君
《夜叉池》
筱田正浩
幻想文学大文豪泉镜花原案,歌舞伎艺术家坂东玉三郎主演,擅长视觉冲击的老牌名导筱田正浩指导——看到这个组合就能对这部片子的风格有有一个明晰的感受了,加之配乐还是冨田薫。
对高度“形式主义”视觉风格有偏好的人不会不爱这部片,它鬼魅的表演,既艳丽又阴森的美术风格都会是一场20世纪70年代日本电影唯美主义风潮的饕餮盛宴。在上映时,它曾经被称为“映像的奇迹”。泉镜花那旖旎阴柔的文风被展示为视觉是很困难的,他是涩泽龙彦、三岛由纪夫等很多文豪的引路人。除了视觉上的完美表达,这个故事也精准地表达着日本怪谈的核心质地,生灵与人类之间那若有似无的细线。
这部电影一直以来以很糟糕的画质流传在影迷的网盘之间,这次有机会在大荧幕一睹为快4k修复版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海带岛
《社交网络》
大卫·芬奇
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没有得到学院的青睐可能是近年来奥斯卡上最大的争议。它先锋,尖锐,是如此得桀骜不驯。巅峰时期艾伦·索金狂躁的剧本配合上芬奇克制的影像是难得的天作之合,把扎克伯格本人从公众视野中的神变成了不近人情的恶魔。结尾处反复刷新屏幕的戏份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预言着社交网络时代无人能逃脱的自负与空虚。多年来观众们一直都期待着索金和芬奇的再次合作,但现在看起来短时间内很难如愿。与其一次次看着希望落空,不如好好在大银幕上享受现有的杰作。/hzcneo
《教父3终曲:麦克·柯里昂之死》
弗朗西斯·科波拉
有时候已经写就的电影史总会给后来者灌输一些先入为主的事实,例如《教父3》是一部水准之下的电影。事实上这部电影只是和它那些光芒万丈的前辈比起来显得有些平庸,还远没有到狗尾续貂的地步。考虑到《教父3》戏里戏外有太多的是是非非,它最终的品质反倒呈现出一种尊严感。科波拉用一种缓慢但庄重的方式完结了整个教父的故事,同时也褪去了自己身上的光环,并宣告了新好莱坞时代的彻底终结。观看《教父3》的过程让我们意识到哪怕是再伟大的天才也有着凡人的一面,而这凡人的一面恰恰是一个艺术家生命种的必经之路。更重要的是,此次北影节放映的版本是科波拉最新剪辑版,无论是新老影迷,都可以在大银幕重新体验一把。/hzcneo
《镜子》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的这部作品总令我联想到他的拍立得摄影集《Instant Light》,氤氲的水汽和光线,流水与烈火,镜面的波光粼粼和现实与梦境的结合,再放入点作者私人的记忆,母亲扮演自己的角色,父亲在影片中朗诵自己的诗歌,电影本身成为了塔可夫斯基为自己炮制的这一场现实中的回忆。情节的逻辑关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抹除,回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神秘气质与碎片形态。这部影片是不可阐释的,调动所有的感官只管去欣赏就足够了。/Luxuan
《穆赫兰道》
大卫·林奇
一部关于梦境和好莱坞的双重指涉的作品,说是梦境不如说是噩梦一场,但噩梦本身是现实,而那些带着美丽光晕的场景则是现实的可怖面孔。《穆赫兰道》的观赏之道在于第一遍调动所有感官去观看即可,接着可以调动理性去梳理期间错综复杂、层层叠叠 的意象,最终还是要回到一开始的观看方式:让作品中的声音、光线成为最值得被重视的对象。除却蛰伏着的暗黑部分,影片中的“光明”的场景如同《银色·性 ·男女》一般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以及作者俯瞰式视角所揭示的人物们木偶模型般的可悲命运。/Luxuan
致敬影人单元
《恐惧的代价》
亨利-乔治·克鲁佐
本片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前半讲述了男主角马里奥在一个荒芜的小镇中,人人都想要脱离这种生活状态,后半只讲述了以马里奥为首的几个壮汉通过卡车运送炸药的过程。前面一个小时的序幕与后面一个多小时的“正片”似乎像是两部电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流逝方式。然而没有前一小时的现实基础的铺垫,又何来后半的惊险紧张?
这可以看作如何成功新现实主义的基础如何缔造后半的关于“电影”的一切——若将后半的一切戏剧与调度看作是一种体验式的电影的凝聚,而让人更进一步进入这种感官的体验的,便是前半巨细无遗的“现实”,其背后是战后美洲边缘社会的截面,在这个截面下我们通过现实基底与主角所身处环境之感受同调,触摸到这个土地下的一切宿命,最终共同感受电影中的情绪、生死、价值,在完美的声画调度中精准地体验这份恐怖的张力。/塔塔君
《春夏秋冬又一春》
金基德
在金基德所有的作品中,《春夏秋冬又一春》可能是最独特的存在。它既不是狂躁的控诉,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相反它写意,安静,用一种形式感极强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东方古典主义的故事。不变的欲望在时间流转之中潮涨潮落,外部世界的怡然自得和心灵世界混乱扎挣形成了矛盾的共同体。观看《春夏秋冬又一春》会得到一种难得的超脱感,能帮助观众从世俗的生活中获得短暂的解脱。在电影中经历一次人生,也许也是发现自己的影子。/hzcneo
大师回顾单元
尼古拉斯·雷
本届BIFF将展映美国导演尼古拉斯·雷的五部电影。刚好也是他在豆瓣上评分最高的五部。
尼古拉斯·雷是美国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导演,戈达尔对他的评价极高,甚至认为电影就是尼古拉斯·雷(le cinéma est Nicholas Ray)。
尼古拉斯·雷的生活经历横跨一战、二战、经济大萧条、麦卡锡主义等等美国社会的不稳定期,他也是经典好莱坞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人物。
早期的雷承袭黑色电影的风格,如《孤独的嫌疑人》和《夜逃鸳鸯》。彩色电影出现之后,他开始在作品中加入鲜艳的配色,并极致地挖掘颜色的符号学意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荒漠怪客》(Johnny Guitar)和《高于生活》(Bigger Than Life)。
《高于生活》讲的是一个美国没落的中产阶层家庭,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师,却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开始滥用药物,逐渐走向精神失常。这是尼古拉斯·雷对战后道德秩序崩坏的精准观察。
另一部以战后混乱的美国社会为背景的,则是雷最负盛名的作品《无因的反叛》。当然,这部作品更因詹姆斯·迪恩的表演而在电影史上不朽。本片早于新浪潮对战后年轻人的刻画,让“垮掉的一代”在银幕上留下证明。/宋远程
今村昌平
今村昌平(1926—2006)是生卒年横跨大正、昭和、平成的电影巨匠,但他似乎并未在中文语境中拥有其他日本名导的巨大名声。今村1958年出道,一直到2000年还有新作问世,是一位活力充沛、水准稳健的大师,他也是唯一一位两次两次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日本导演(《楢山节考》和《鳗鱼》)。他是小津安二郎的学生,但其作品表达的主题和美学风格甚至可以说与小津截然不同。今村甚至指责过小津只拍摄安全的电影,用今村自己的话说“我要拍摄实际存在的日本。”
今村的电影围绕人与自身欲望的战争展开。人在世界中不断与自身对抗,并为此而行恶或犯罪。观看他的电影会越过剧中人物的残酷、暴烈或者荒唐、愚蠢,感受到人性本身的深邃,感受到被迫生存于世间的那无缘由的痛苦,一种我们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要承受的、莫名其妙的痛苦。
本次“大师回顾”单元将展映他的9部作品,惊世骇俗的《复仇在我》则放入了资料馆的日常放映中,有些遗憾。今村不算高产的作者,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细细打磨、经得起反复观看。除了赫赫有名的《楢山节考》及《鳗鱼》(胶片),改编自文豪坂口安吾原作的《肝脏大夫》值得一看。让我惊喜的是出道作《被偷盗的情》(胶片)也列入片单。《黑雨》则改编自井伏鳟二,涉及原爆创伤。《日本昆虫记》、《人类学入门》、《笼中女》(又名《赤色杀意》)、《众神的渴望》四部影片都是胶片放映,各有特色。其中,改编自野坂昭如处女作的《人类学入门》夺得当年旬报十佳第二名(当年的第一名是山本薩夫的《白色巨塔》,可见旬报也不能全信……),呈现了被幽默包裹着的辛辣,呈现着脏污又生动的人类关系。/海带岛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北影节大师回顾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单元几乎囊括了这位波兰电影大师曾誉满世界影坛的全部作品。他的大多数作品均体现出了其对人精神困境以及生命终极价值的思考与追索,故此他在创作上常以悲观主义的视角审视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蓝》探讨自由伦理的缺失与不可得,《白》叩问的是平等诉求的虚幻性,《红》则于爱怎么可能以及两情相爱的圆满是否存在的疑虑中来回蹀躞。《两生花》试图追寻个体体认死亡感觉的可能,《影迷》阐论纪录片创作的先天门槛(人不愿在镜头前表露真实的自己),《机遇之歌》致力于将人从受制于目的的奴隶状态中解脱出来,把或然的命运重新交还于人。《十诫》中的《杀人短片》呈示了“以暴易暴,与彼何殊”的省思,《爱情短片》则展现了世俗之欲与纯情之爱碰撞后的缺损。而他的电影尽管洋溢着悲观与怀疑主义的色彩,却真实抵达了某种生命的真相:众所周知人生是场悲剧,但更为残酷的是我们甚至并非这场悲剧的主角,命运才是。/彭若愚
雅克·德米
《瑟堡的雨伞》本作荣获第1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也是近年歌舞电影名作《爱乐之城》的致敬对象之一。本作不仅展现了雅克·德米高超的歌舞舞台风电影调度水平,在平面上也呈现了色彩斑斓的纵深空间。
开头的雨伞与路人的调度,动态的中心对称与轴对称不仅考虑到人与镜头的互相运动,还有开场字幕的编排,堪称精妙绝伦。这个开头呈现了歌舞电影的一大特征,那便是强调摄影镜头在场、对现实、对戏剧本身的高度概括。雅克·德米建立的歌舞电影形式正是如此,以俯瞰之姿赋予故事或爱情无形的对称以有形——虽曾与旧情人有交点,但你我早已有新生,再见已是陌路人。它固然是工整的,然而却呈现了其工整形式下的各种可能性,爱情的表达在看似直来直去的歌舞形式中反而是暧昧的、多维的折射的、充满着符号的,在面对镜头的在场时,其爱情的展现又是一针见血的。/塔塔君
焦点影人单元
滨口龙介
虽然把滨口龙介放进了焦点影人单元,但本届北影节其实只有两部滨口电影的放映,看起来虽有些寒碜也可以理解(毕竟《欢乐时光》和《夜以继日》在北京已放映多次)。这次北影节带来的两部新片值得期待,拿下今年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偶然与想象》是在国内的首次放映,照样是滨口龙介擅长的女性故事,以及迷人精巧的剧作结构。
滨口龙介参与编剧的《间谍之妻》,则是他和黑泽清的一次强强联手。黑泽清凭此片摘得去年威尼斯的最佳导演奖,看似是又一部反思日本战争罪行的电影,但反战只是表象,底色则正如电影名字所指,重点不在于“间谍”,而在于“之妻”,是关于女性在历史中如何被客体化的幽秘叙事。/木头人
陈翠梅
《野蛮人入侵》创作者的叙事技法不仅止于戏中戏的嵌套结构,更进一步混淆了戏内戏外的虚实界限,达成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无缝衔接。它以天真却灵醒的目光,带领观者徐徐走入一个莫衷一是各有省思的光影世界。结尾的弃棍之举则颇具“破执”韵致,堪为点睛之笔。而以创作者试图为类型原则与作者风格之间寻求共洽的做法观之,本片整体上虽不乏尚待补阙挂漏,细细酌量之处,但仍可算是一部朝华夕秀的佳作。/彭若愚
女性之声单元
《艾达,怎么了?》
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入围去年的威尼斯主竞赛,讲述26年前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片子,有着充满力度的控诉,放在塔利班重掌政权、阿富汗面临人道主义危机的当下,分外有种历史重演的悲怆之感。/木头人
《由宇子的天平》
春本雄二郎
从平遥到上海再到北京,游遍国内各大影节的这部片子其实是国内最需要的那类现实主义电影,充满各种价值判断的碰撞,东亚文化共有的女性困境,以及所谓反转带来的反讽。/木头人
真实至上单元
《AGANAI 地铁沙林事件与我》
さかはらあつし
日本结束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期、泡沫经济显出颓势、踏入平成纪年(1989—2019)之后的第一个重要年份就是1995年。这一年发生了“阪神大地震”以及“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事件”。前者为自然灾害,在文化产品中出现的次数已经残酷地被“311大地震”取代。但作为社会事件的地铁沙林无差别杀人事件依然在对日本国民,尤其是东京的市民的精神产生影响。
所谓“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事件”是一起彻头彻尾的恐怖事件,指新兴宗教奥姆真理教组织教徒在东京都内地铁的几个线路中用沙林气体投毒,致使无数无辜市民死亡或留下后遗症的事件。奥姆真理教的教主麻原彰晃在那之后被逮捕,但直到2018年才被处死。这起事件令日本人从东京“最安全城市”的迷梦中惊醒,也令日本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战后迅速崛起的巨大经济体之“地下”究竟藏匿着何等恐怖的力量。村上春树为此创作了《地下》《地下2》两部非虚构谈话录,也写下《神的孩子会跳舞》这样的虚构名作。著名纪录片导演森达也拍摄过《A》《A2》两部名作触及这一话题。
本次在北影节展映的《AGANAI 地铁沙林事件与我》是2021年的新作,其导演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他与奥姆真理教改头换面后以“Aleph”之名行动的宗教宣传部长在片中展开了令人无比好奇的对峙。作品完成后入围了阿姆斯特丹、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协会纪录片奖等多个纪录片影展。这次能看到这部片子非常惊喜也非常珍贵。
电影名中的AGANAI意为“赎罪”,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对峙会带来怎样的情感核弹,又能揭盖哪种旁人无法触及又幽暗无边的精神内核让人对这部纪录片怀有恐惧的期待。/海带岛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们》
玛利亚·施佩特
细枝末节的叠加自成戏剧性的表达。而难能可贵的是,本片在葆有这份戏剧张力与叙事节奏的同时,还能予人以纪录电影未事雕琢的真实质感。导演在素材剪辑上的清醒固值揄扬,聚焦于一个社群(移民群体)共通之处的群像设计亦颇令人称道,但最为直观的力量还是源自影像的内部。人道主义的情怀理想没有被以或振声呐喊或高谈阔论的澎湃声浪宣诸于口,仅仅是借时间面向存在流淌的涓涓细流所攒聚,它的路径无法通过崖岸自高的俯瞰来涉足,只能在缄默不语的旁观下徐徐步入。/彭若愚
缤纷动画单元
《妄想代理人》
今 敏
现实与幻想的交织和界限的消失、城市中的压抑个体及由此延展而得的群像、电影感的剪辑、包裹作品的荒谬、真实与现代感。称今 敏为日本动画界的电影作者并不为过。“共时性”一词为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意指“有意义的巧合”,事件产生于现在,内心事情与外界事情可以同时发生,例如实际事情与梦中事情相似。在今 敏的这部作品中,说是共时性其实并不精准,共时出现的幻与现实并非出于平衡的状态中,而是幻向现实的迈进。内心世界的具象化是谈论今 敏作品时不可回避的话题。这在今 敏动画作品《妄想代理人》中俯拾皆是。被压力与欲望即将碾碎的都市人在陷入进退维谷之时希望通过逃避得到拯救这一妄想孕育着终将摧毁一切的棒球少年。/Luxuan
《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
高畑勋
本作是高畑勋的电影导演出道作,与下文的宫崎骏电影导演出道作《鲁邦三世 卡里奥斯特罗之城》一同推荐。这是当时高畑勋在东映动画时期的作品,宫崎骏担任场面设计、美术设计、原画,两人的师傅、前不久刚逝世的、被誉为“日本动画巨匠”的大冢康生坐镇作画监督。
这部面向儿童受众的动画电影常加入了小孩子无法理解的人物弧光刻画——因此导致了票房大惨败,也成了高畑勋、宫崎骏离开东映动画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冲着这一点看的话,可能会让您失望。高畑勋和宫崎骏不一样的是,他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相比宫崎骏一心扎入幻想架空世界,高畑勋在他这部创作生涯中少有的架空魔幻世界作品中,以相当多的维度展现一个部落的风土习俗,先有了一个真切可信的现实才能在之上建构魔幻与传奇。以及比起让我们观众沉浸于这个魔幻世界之中,高畑勋更倾向于让我们观众拉开距离地去观察这个世界的人与事。这部出道作我们可以窥探高畑勋在日后创作上在这种方法论上的延伸。/塔塔君
环球视野单元
《金属之声》
达里尔斯·马德尔
抱着又一部《爆裂鼓手》的期待去看的话可能会失望,因为这其实是一部声音版《推拿》,就像娄烨用镜头去模拟盲人的视觉,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音效的电影,则是用音效去模拟聋人的听觉。这是一场必须在音效良好的影院中才能100%体验的声音实验。所以如果是资料馆的场次,你可能要三思一下。/木头人
特别提示
《美好的世界》
!避雷!
是枝裕和弟子西川美和的最新作,典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说了一点,但什么都没讲好的那类片子。导演意图呈现个人悲剧的同时批判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但剧本却充满肤浅的设计感。最失败的是电影前半与后半在情绪营造上的割裂。不过豆瓣上的高评分证明,只要有演员的好演技,加上一些治愈桥段,加上几个善良好人和 sb 恶角,来点好看的暖色镜头和日剧跑,最后整个催人泪下的结局,多数观众也就心满意足地拍手捧场了。/木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