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引子 昨天,《峰爆》首映,看片的过程中,我就有一个预感: 这新片,要爆。 以过去几年的经验,一部爆款国产电影,往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果我们拆分来看: 主题上,无论去往哪个方向,都必须落在强情绪三个字上; 类型上,做足商业和娱乐元素,不管是科幻、动作还是喜剧、灾难,强调沉浸与代入的视听享受; 表演上,需要兼具号召力和好演技的实力演员,不光担得起那些危险动作,更禁得住摄像机的特写,和大银幕的放大。 以这个标准,我得说,刚刚看完的这部《峰爆》,配得上一部爆款种子。 在聊电影前,先说说我在看片前,对《峰爆》的几点期待吧: 首先,如何把地质灾害这个国产电影中较少出现的灾难元素,做出真正的揪心感; 其次,“平凡英雄”的概念,有没有突破以往套路的新鲜感; 最后,就是主演朱一龙的表现了。 应该说,这几点期待,在观影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尤其是第三点。 简单说,朱一龙之于大银幕,未来可期。 (以下涉及轻微剧透,不影响观影) 1. 三条矛盾线 站在商业片的角度,不管是哪个类型,有一个核心逻辑是一致的: 即,先故事抓人,再情感动人。 如何“抓人”。 《峰爆》作为一部灾难片,要做到“抓人”,一切就看如何用好手中这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故事背景是中国西南某地,夹在群山之中的县城小镇。某个冬日,受印度洋板块异常变动影响,引发大规模地震、地裂和山体滑坡。 围绕这些自然灾害,编剧给这个故事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矛盾线,这是《峰爆》第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 “抓人”,正源于此。 首先,地裂导致一座大巴陷入深不见底的地下岩层,上面有四位尚未来得及逃生的乘客。 于是,电影的第一条矛盾线就是: 四个普通人,如何逃出生天? 其次,地质变动还引发了潜在的山体滑坡,滑坡方向直奔县城而去,16万人生命危在旦夕。 这看起来,是一个无解的矛盾: 山体滑坡的发生几乎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在短短数小时内,也不可能将整个县城的十几万人全部撤离。 16万人,又如何逃出生天? 最后,编剧给故事设计了一个关键的扣子,就是为了高铁通车,县城有一座修建了十年、即将完工的隧道。 而第三个矛盾线就是: 山体滑坡,很可能影响到这座价值巨大、耗时已久的隧道。 于是,当这三条矛盾线缠绕交织在一起,电影就是个体、更大的个体,以及最大的集体三个核心矛盾的碰撞。 后面的故事走向,我就不具体展开聊了,以免影响你的观影。但说真的,国内编剧能有这样纯熟的类型片手法,实在是值得开心的一件事。 2. 两种英雄主义 说起来,稍有年纪的中国观众,对灾难片的记忆,大概可以回溯到90年代。96到98年那几年,好莱坞制作了一系列以自然灾害为卖点的灾难大片。 如《龙卷风》《天崩地裂》《活火熔城》等,都进入了当年国内的年度票房前十。 很多人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接触所谓的美式灾难大片。 如果要给美式大片下一个定义,最简短的概括或许就是,个人英雄主义。 比如常见的,主角是一名文武双全的科学家——完美设定——他第一个发现了灾难即将到来,奔走呼号却无人响应,尤其是相关机构更是置若罔闻,最终灾难爆发,主角单枪匹马,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还打脸了那些无视灾难的上级。 《龙卷风》(1997) 回到国产灾难片,具体到《峰爆》这个代表,就能看到,电影明显更侧重在救援群像的塑造。 比如两位男主之外,电影也给了足够的篇幅,用来呈现灾难瞬发下的集体救援反应。 从陈数饰演的负责隧道的项目经理,到焦俊艳饰演的物探技术员,包括消防员和飞行员在内的整个救援系统的瞬时反应和果断决策,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 而这种“集体+个体”的叙事角度,其实正契合当下这个时代的某种时代情绪。 就像电影中的那句台词,“家可以重建,人必须活着”。 个体的意义和价值,既体现在被救援的一个个生命,更表现在主动救援的一个个平凡英雄。而当这种精神融进更大的集体之中,也就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集体为大主义,而是一种以集体之力为每个个体付出与奉献的大国风范。 如果要给它找一个具体而精确的解释,或许就是: 戏里戏外的,中国式救援。 3. 一对父与子 前面说了,先抓人,再动人。 《峰爆》的动人,除了救援本身的力量,很大程度上,还来自朱一龙、黄志忠饰演的这对洪氏父子。而这就涉及到电影的另一个非常具体的亮点: 人物塑造。 对一部类型片而言,如何高效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真的是个技术活儿。 具体到《峰爆》这对父子,电影有几点做得很棒: 首先,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一目了然。 开场几分钟,我们就认识了小洪。 爆破专家,和父亲关系疏远,多年来甚少沟通,适逢过年,对即将来看自己的父亲也很是冷淡。同时,脾气耿直,甚至有点火爆,但对工作又是绝对的一丝不苟。 老洪出场,也是如此。 不会用智能手机,看不懂身边的手机直播,看起来和我们认识的与时代脱节的老人无异。但另一方面,身为老铁道兵,军人冲锋在前、救死扶伤的天职又早已浸入了他的血液。于是在灾难发生时,他毫不犹豫地扎进现场。 这其中,我个人很喜欢两段展现小洪个人气质的段落。 一段是灾难发生前,小洪只身去做山体探测。 另一端则是灾难发生后,小洪得知老洪被困,边开车边快速定位,以最快速度赶往救援地点。 电影这两段的呈现,可谓是干脆利落,没有多余的废话和镜头,完全通过行为动作来刻画人物,短短两场戏,人物的专业、冷静、内敛,包括火爆的脾气,都在里面了。 银幕魅力,即刻拉满。 看得那叫一个酣畅过瘾。 其次,父子和解的支线,与救援逃生的主线融为一体。 老洪和其他四人一起被困地下,并展开求生,随后小洪第一时间赶到,但入口已被堵死,一众人只好另寻出口。 这里,一对怀有心结、久未见面、甚至几乎没有沟通的父子,被迫坦诚面对彼此,并且必须面对面地,解决问题。 这正是设计的巧妙之处——这个问题,既是最现实的求生问题,也是两人一直刻意回避的旧日矛盾。 当求生矛盾解决,更大的问题出现时,父子的关系也终于从冷战走向和解。 直到最后,随着终极危机的消除,父子关系也有了几分传承的意味。 而从父与子,到铁道兵与基建人,这份传承的含义,更是十足厚重。 最后,父子情的动人,还要归功于两位出色的演员。 黄志忠这样的老戏骨无需多言,退伍铁道兵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真正的惊喜,来自朱一龙。 看片前,有朋友跟我说这是朱一龙的第一部大银幕男主作品,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吧。翻了下履历表,发现的确如此。 带着这种“个人第一次在大银幕挑大梁”的印象看完电影,还是得说,即便期待不低,但朱一龙的表现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 比如动作戏。 飙车、攀岩、潜水,并不是说这些动作本身有多么地难以做到,而是在这样的类型片中,主角往往需要在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向银幕外传递人物魅力。 这远非你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在商业电影中,这就是对演员最重要的考验之一。 再比如情感戏。 亲情戏,尤其是冲突较为激烈的亲情戏,其实很需要演员拿捏好表演上的尺度,过或不及,都会显得失真。 特别是,大段大段连贯的对白和表演,一气呵成,更是难上加难。 而无论从电影成品,还是幕后花絮来看,朱一龙的表演都是非常扎实可信的。 更多的细节,大家还是自己去影院体验吧,我再多说,就要剧透了。 只不过,还是会有些许的感慨。因为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一位朱一龙粉丝写于三年前追星日记中的一段: “毕竟喧嚣总是一时的,落幕之后的寂寥,总是靠演员自己来承受。而他呢,早就习惯了。毕竟他走到今天,已经走了十年。” 以《峰爆》为起点,朱一龙的大银幕之旅,才刚刚开始。 结语 最后,再多说几句电影。 《峰爆》定于9月17号下周五,自然是我心目中的中秋档首选新片。除了它本身的“抓人”与动人,其潜在的一份现实生活中的牺牲与奉献,也让我觉得很是戳心。 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幅员辽阔,交通得以如此便捷与四通八达,就是一个个如老洪、小洪这样的铁道兵和基建人在默默地付出、无悔地奉献。 你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朋友或亲人,更多人则很可能第一次知道这样的工作。他们是真正的平民英雄,而作为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工种之一,他们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致敬。 这是《峰爆》的现实价值,也是我会想在中秋再看一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