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传说,一片沙漠,一汪海水,一个多情的民族...千百年来,在地中海独特的氛围中钩织出了独特的土地和民族突尼斯...
突尼斯,充满了无限颜色的魅力。红色,如杰尔巴岛黄昏时的太阳,茂盛的芙蓉,几世纪来南部突尼斯人包在头上遮阳的围巾,蒙昧时代贝都因人的长袍。黄色,如春天百花竞相的麦田,那布勒编席匠手中的篮筐,吉祥鱼图样光滑的盘子。绿色,如一望无际的棕榈林,白色茉莉花点缀的灌木丛,安塔卢西亚风格的穹顶。金色,如凯鲁万或Thuburbo Majus古老的岩石,沙漠中屹立的山丘。蓝色,如夺目的蓝天和地中海无限渐变的颜色。
飞机降落在突尼斯的时候,正是午后十分。阳光洒得遍地都是,丝毫没有燥热感,淋浴在阳光中,微风吹过,掠过面颊,舟车劳顿的感觉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接下来旅程的兴奋和期待。迎着地中海的微风,和当地的朋友阿丽娅一起,立刻开车出发。
突尼斯是奔放,热情和传统的融合。突尼斯的建筑可以说是一大看点,在这里绝大多数房屋采用白色,白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白色色彩明快,再搭配上棕榈树,橄榄树,浓密的椰枣,还有街道上随意可见的鲜花,红色,粉色,整个城市就像一个调色板,色彩鲜艳和谐。
突尼斯保存了很多古老的门,传说在突尼斯有各式各样绝不重样的门,蓝色居多,黄色,棕色,上面还用铁钉排列出不同图案。走在街上,曾经看到有外国的摄影师专门为拍突尼斯的古门而来,在小摊上还可以买到不同古老门图案的明信片。阿丽娅告诉过我一个传说,突尼斯市象是一朵优雅的白色睡莲,在希腊神话中,神尤利西斯带着船员在地中海上航行,当行驶到突尼斯湾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这片土地所吸引而决定留下。
突尼斯人是热情奔放的,有时候也会有腼腆的时候,但绝对好客。坐在街头的咖啡馆,消磨下午的时光,细细的观察也是一种享受。生意兴隆的面包店,琳琅满目的小百货店铺,人满为患的咖啡馆,穿着时髦的年轻少女,裹着鲜艳头巾的女人,英俊而又热情的小伙儿,还有抽着水烟的老人,可以说是突尼斯市人们的缩影。在这里,小伙子都很热情奔放,遇到心目中的漂亮姑娘,会吹口哨打招呼。阿丽娅告诉我,文化不同,所以如果听到有人向你吹口哨,千万别误解,其实这是对你的魅力的一种赞扬。
突尼斯城区由新、老两部分组成。老城麦地那是伊斯兰传统城市建筑的象征,保留了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传统布局和建筑风格。老城区里大约有不到三千家多个手工作坊,这里面包括木器、金属、首饰、皮革、纺织、食品等,大概有三千多家店铺,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麦地那的传统手工艺非常出名,如铜器、金银手饰和古董等,都是各地游客的收藏品。麦地那的阿拉伯市场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这里一个小巷接一个小巷,每条小巷就是一种工艺产地,生产特定的商品,保持着封建的、分散的小作坊生产方式。有铜器巷、金银手饰巷、香料巷、阿拉伯帽巷、阿拉伯服装巷、橄榄木制品巷、地毯巷等等。每条小巷地上堆着、墙上挂着各种光彩夺目的商品,一派阿拉伯市场色彩。传统市场就是花一天时间都逛不过来,再加上市场里一条小巷连着一条小巷,对于第一次来的游客特别容易迷路,幸亏阿丽娅带着我穿越了整个市场。
新城紧邻老城。布尔吉巴大街是首都最繁华的商业街,两旁汇集了众多的饭店、旅馆、商店、电影院和咖啡馆。据传该处以前是一片湖水,后一男爵夫人为扩大其领地雇人填湖造地而成。在突尼斯,最繁华的商业区是布尔吉巴大街,这里也被称为“香榭丽舍大道”,在街道的两边,咖啡馆、书店、时尚店铺、酒店一家挨一家,咖啡馆在突尼斯当地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去咖啡馆不分时间,最有名的当属松子薄荷茶,平均两个第纳尔一小杯。幽香的薄荷茶再配上一层浓香的松子,往往还配上一块甜点心,回味无穷,薄荷茶极容易上瘾,很多人都是一杯接一杯的点,久久不愿离去。
埃尔杰姆斗兽场兴建于公元3世纪初,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三大斗兽场之一,其规模仅次于古罗马斗兽场。顶天立地的高大廊柱,精美绝伦的石雕,时光流逝,当年的古罗马帝国己不复存在,斗兽场也在月岁的消磨中不再似当初那般完整。从最高点俯瞰整个斗兽场,依然可以感受到斗兽场的磅礴气势。
迦太基古城遗址位于突尼斯市城北,公元前814年由腓尼基人兴建,占地面积为315公顷,主要建筑包括城墙,宫殿、神庙、别墅、住房、公共浴室、剧场、竞技场、跑马场、港口、墓地等。这里曾经是地中海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的首都,同时也是当时北非、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
公元前264年起,迦太基和罗马帝国间曾爆发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6年迦太基战败,都城被罗马人纵火烧毁。数十年后,罗马人在废墟上建起了新城,成为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最多时达六十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近三千年的历史名城几经兴废,如今人们只能从留下的断墙残柱、墓葬、石碑、镶嵌画和挖掘整理的遗物中,窥其繁华兴盛之时的面貌。
迦太基古城最古老部分位于紧靠海岸的比尔萨山下,是迦太基城的中心。比尔萨山最南部为迦太基生殖女神塔甩特的圣殿。最南端是和萨山拉姆堡商港。此尔萨山上曾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通过发掘,除宫殿、住宅等建筑依稀可辨之外,还发现了一批石棺和随葬品以及拜占庭时代的宫殿遗址。迦太基古城罗马时代的遗迹残存较多。罗马人在比尔萨山上建有大神庙,露天柱廊上则保存有罗马在迎太基最杰出的胜利神和丰收神的雕像。著名的公共浴场则是在公元145-162年间罗马里帝安东尼时期建成的,是古罗马的第四大浴场。从基部残存的柱石、断墙、拱门可隐约看出两边对称排列的一间间浴室,浴室有更衣室、冷水室、温水室、蒸汽浴室、按摩室、健身房等。浴场用水则从远处的山泉通过60公里长的引水渡槽引来。渡槽高6-20米,至今仍遗存数段渡槽和支架。
住宅区也保存有雕刻精美的石柱,上面饰有人像、狮头、马身等。在数处庭院的地面上,有2000多年前用各种颜色小石块拼成的镶嵌画,残存部分的色泽依然绚丽华美。画面的内容有马、少年捕鸭、生动的鹿等,这些都显示了罗马时期迎太基镶嵌画的成就。
因为红蜥蜴列车每天都是固定的时间发出,而且只此一班,所以我们早早的就来到了火车站。突尼斯人对白色和蓝色的热衷也体现在了车站的颜色设计上。“红蜥蜴”是法国送给突尼斯国王的礼物,所以在车厢上还可以看到皇家标志。因为通体都被漆成深红色,又在南部的黄土峡谷中穿梭,所以被大家称为“红蜥蜴”。小火车如今已经称为观光火车,不过火车的内部依然保留了过去的设置,分为一、二、三等车厢,一等车厢是豪华间,有舒适考究的沙发;二等车厢里是对排的软椅。车厢间采用古老的挂锁式连接方式。车尾是露天的,可以看到360度的全景。
火车从Meltaoui小镇出发,一开始还路过当地人家的院子,小孩子们都非常热情,站在院子前挥手向车上的游客打招呼,再行驶一会,院落看不到了,都是满眼的黄土峡谷,两旁是刀削斧劈的绝壁,还有一条小河流淌。车上还会有列车员出售松子薄荷茶,两个第纳尔一小杯。喝着浓香的松子茶,和同车厢的国际游客聊天,不知不觉中2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Meltaoui小镇的车站。阿丽娅告诉我,这个红蜥蜴非常受人欢迎,大部分时间都是满的,问过售票员,票价大概20第纳尔,不过夏天需要提前预定。
西迪•布•赛义德小镇还有一个迷人的名字叫蓝白小镇,位于突尼斯市北部18公里处,坐落在迦太基和马尔萨两个小城之间景致优美的山包上。这里是最浪漫的小镇之一,传说在十三世纪,一些西班牙人为了逃避宗教迫害离开了伊比利亚半岛,他们穿越地中海,千里迢迢的在非洲大陆最北端上了岸,就在这个三面环海的悬崖之上开始建立自己的世外桃源。
小镇以白、蓝两色为代表色,故又被冠以“蓝白小镇”的美名。阿丽娅将车停在山下,我们沿着一条柏油马路顺山而上,道旁店铺出售各种具有阿拉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尤其多的是此地有名的手工面具和沙漠玫瑰。从山脚到山顶,白色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院门多漆成天蓝色,门上粗钉排出几何图案,现出粗犷之美。越往上走,诱人越少,渐渐远离喧闹,一树树的丁香花从路边的院落里伸展出墙,紫色的花瓣点缀着明快的白色墙壁,点点花瓣落在地上,淡淡的芬芳随着微风四处飘散。院落的门上一般有三个门环,据说各有各的用途。左边那个是男主人专用的,当他拍那个门环时,女主人就会来开门。右边那是供客人用的,听到这个门环声时,男主人会出外开门,女人却要回避。而装在稍低处的门环是个子不高的小孩专用的。
半山腰上有一座突尼斯风格的建筑,是阿拉伯地中海音乐中心。该中心原为爱尔朗热男爵宫,建于1922年之间,主体建筑和辅助设施共占地3300平方米。后来总统决定把这座男爵宫改建为保存、发展阿拉伯和地中海地区音乐遗产的场所,命名为阿拉伯地中海音乐中心。
如果体力足够好,上到山顶,还可以看到这里最出名的咖啡馆。山顶的“西迪•沙巴纳”咖啡馆在游客中享有盛名。因为咖啡馆凭海而建,长长的土炕上铺着草席,游人可在此享用咖啡、薄荷茶和水烟,并观赏海滨的美景。突尼斯和非洲西北部的许多国家一样,也是当年的法属殖民地。这里的人们讲法语,爱咖啡,“西迪•沙巴纳”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一张张小圆桌的桌面是蓝色的,过道边的栏杆是蓝色的,连遮阳伞都是蓝色的,再加上头顶上蓝的天,山下变换颜色的蓝色海水,身处蓝色小镇,飞逝的时间一下子凝结在了此时。这里除了丁香,还有茉莉花。这里的白色茉莉和中国的茉莉略有所不同,国内的茉莉纤小,这里的茉莉因为在地中海气候和土壤中,更为粗犷。
夕阳西下,来一杯松子薄荷茶,想到明天的离别,突然伤感起来,耳边传来当地人的歌声,断断续续,旅程中的每一个片段又回想起来,一个传说,一片沙漠,一汪海水,我想我是爱上了淋浴在地中海阳光下的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