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影🎬日记·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经典理论和现代批评)

发布时间 :2021-09-21

​​经典电影批评(1960年前):


经典电影理论的第一个阶段是1910-1920年之间的本体论阶段,探讨的核心是电影是否是艺术,早期许多理论家便通过了不同的角度来揭示电影的本质。如卡努杜《第七宣言》弹头的设定与现实的关系;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探讨的是电影与现实的差异;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的是观众的心理;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探讨都是观众的视觉文化。


第二阶段大致是1920年-1960年之间,核心探讨电影是一门怎样的艺术。一种认为是写实的,如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巴赞的“场面调度”“木乃伊理论”“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理论”;克拉考尔“近亲性理论”。


另一种则认为一战后的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应该在修辞上崇尚表现主义;题材上采取了意识流;如20年代的印象派、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达达主义均体现了这一思潮。


就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批判调和中,经典电影理论不断完善与发展,引导着电影理论的历史转折和运动。


现代批评(1960年后):


20世纪60年代由经典转向现代。出现了是列维·斯特劳斯的《野蛮人的心智》这样的结构主义方法论。他们要求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世界,把电影看作“文本”,不断探讨电影的组成结构,如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第一符号学理论,完善作者论后,提出好莱坞电影的分类房子;弗朗索瓦将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结合,从多角度定义电影叙事。


到了1966年,德里达开始质疑这种僵化的结构主义,出现了与其对立的“后结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多元的,由此进入现代批评的第二阶段,到20世纪七十年代到80年代,分析家们开始对观众的不同构成感兴趣,开始研究电影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从观众的身份、性别、种族等方面开始分析;研究方法也出现了交叉学科、学科共融等走向,从符号学转入了精神分析,如精神分析法、马哲均纳入了观者的研究中,后来不断完善理论,出现了酷儿电影、女性主义电影、意识形态以及后殖民电影理论。后来,名字叫做“宏大理论”的概念提出,当然也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