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长大以后想当法官吗?” 当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现场的同学们争相举手并大喊道:“想!” 北京市府学胡同小学、北京实验学校、“双师课堂”的同学们,由此开启了一场特别的法治探秘之旅。 9月26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保护少年的你”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 活动邀请中国法院博物馆馆长王海波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少年审判指导工作处副处长江媞,与北京实验学校校园演播室和云端“双师课堂”的同学们共学法律知识;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四级调研员吴鹏、中国法院博物馆讲解员倪娜,在中国法院博物馆为北京市府学胡同小学学生讲解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各项工作;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罗兰为同学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知识。 活动在央视频、央视网、最高人民法院及人民法院报官方微博、中国法院网、光明网、中国长安网、中国网、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天平阳光APP等30多家媒体平台上同步直播,为同学们和网友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课堂。 图为同学们在中国法院博物馆人民审判成就展前的合影。邓波 摄 “獬豸是什么?”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法院还是法院博物馆?” “假如你是神探狄仁杰,正在审理一起刑事案件,你会根据哪部法律典籍进行审判?” 图为讲解员倪娜(左)和央视新闻记者温鑫(右)带领同学们游览中国法院博物馆。邓波 摄 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央视记者温鑫和讲解员倪娜带领同学们参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审判成就展的同时,也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为其解答。吴鹏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唐律疏议》这一中华法系瑰宝的立法背景和立法过程等情况。 图为吴鹏为同学们介绍《唐律疏议》。邓波 摄 五千年的中华法治历史长河中, 蕴含着许多法治智慧。 让青少年了解并学习中华法治历史进程, 意义非凡且不容忽视。 中国法院博物馆的这趟“奇妙之旅”,不但能够让青少年充分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司法文明、提升法治素养,还有利于青少年加强树立文化自信。 图为王海波(右)为同学们介绍中国法院博物馆。王雎(央视) 摄 王海波在接受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法院博物馆就是通过展览来介绍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记录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的辉煌成就。在人民法院当前的司法审判工作和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精神和智慧,有助于孩子们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走进社会。” 现如今的许多法治理念和法律概念都是从这法治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因此,通过学习法制史及相关知识,青少年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华法系的来龙去脉,增加法治自信和法律信仰。 同时,还能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加深青少年对“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历史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其道德自律、培育其道德情操。 在游览完中国法院博物馆后,同学们穿上了法袍、戴上了法徽,在模拟法庭上亲身体验“当法官”的神圣和威严。 同学们不禁发出感叹:“穿着法袍,坐在审判长的位置上,我感受到了法官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民法官就是正义的化身,非常钦佩他们!” 图为学生体验法院博物馆模拟法庭。邓波 摄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两法”是对未成年人加大保护力度和预防犯罪的制度支撑,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走向未来的导航灯。 最高人民法院在今年初新成立了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同时也在六个巡回法庭设立了“少年法庭巡回审判点”。江媞介绍道:“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 图为江媞(右)为同学们讲解新未保法与旧法的区别。王雎(央视) 摄 “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 “如何保护自己,避免性侵?” 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严重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行为。“学习法律知识既是让大家心有所向、行有所依;也是告诫大家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罗兰法官在东城法院为现场同学们普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同时,还讲述了一些司法实践中出现过的真实案件——有的青少年曾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但却由于未能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以暴制暴,反而成为施暴者;有的青少年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后,选择各自好友聚众“约架”打斗,最终因犯聚众斗殴罪被刑罚处罚。 可见,校园欺凌的防控不仅需要被欺凌者勇敢维权、旁观者理性制止、施暴者敬畏法律,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关注未成年人,防微杜渐、及时帮教,防患于未然。 图为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东城区人民法院供图 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的原则审理校园欺凌案件。“遇到校园欺凌,同学们既不能因为害怕而沉默,也不能选择以暴制暴,一定要及时向家长或者老师反映情况并寻求帮助,以良好协商的方式来真正解决矛盾。”面对现场同学就该问题产生的疑问,江媞耐心解答,“希望同学们不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不要当施暴者。” 如果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运用法治途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的制度保障,那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是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遮风挡雨”的新的立法支撑。 图为同学积极回答问题。东城区人民法院供图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六大保护”,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高度重视和特殊保护政策。 “例如,完善了校园欺凌及性侵案件的防控制度;通过心理干预、经济救助、转学安置等保护措施,对未成年被害人加强司法保护。”江媞说道。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两个亮点,一是建立和完善预防、处置性侵案件相关制度,二是创新发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 就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性侵害这个问题,现场的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你的身体你做主;提高警惕防伤害;遇到伤害想办法;生命安全第一位。”罗兰法官还补充道:“同学们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学法知法,希望大家都成为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图为罗兰法官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案例手册》丛书送给同学们。东城区人民法院供图 活动最后,东城法院少年法庭为同学们送出了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策划,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案例手册》丛书作为礼物。该丛书以同学们在学校及生活中的身边故事和案例为蓝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两法”的相关内容。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更关系着新时代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而只有法治的保驾护航,才能撑起未成年人保护的朗朗天空,守护好未成年人脚下的绿色、健康、安全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