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传习录》。
王阳明平常爱好钻研《易经》,在被贬谪赴龙场的过程中,他曾经想过逃避,但途中巧遇一道长为自己求神问卜算了一卦,而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最终在龙场这个地方获得了成功,由此也悟出了一个能够使自己受益一生的道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王阳明悟出了什么道理?
王阳明认为,古人所惯用的卜筮等方法,不过是谋求决断疑惑,使自己的心变得聪慧清明起来而已。
研究《周易》是询问于天。人有疑惑,犹豫不决,又自信不足,因此通过《周易》来向天请教。
我们知道,对自己有高度的自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拥有信心这种力量,可以把深藏在内的潜力和才华发掘出来,让自己获得一个无比辉煌的人生。
但是,绝大多数人在前途不明、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心中难免会充满惶惑与畏惧感,这时就需要别人以某种形式(如卜筮)巧作开导,才能获得信心,继续往前走下去。
王阳明的自身经历,充分印证了所谓卜筮所带来的高度自信心,具有一种近乎神奇的力量。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赴任途中,发现身后有人跟随,他认为是权臣刘瑾派刺客妄图暗中加害自己,设计摆脱后,心灰意冷,打算远遁他方,以逃避这种黑暗的现实。
他在一寺院中巧遇一位认识的道长,言谈中,他透露了自己想要“远遁”而去的想法。
道长说:“你还有亲人在,你一去不要紧,万一刘瑾因此而发怒,把你父亲抓起来,诬蔑你叛逃投奔他国,那时怎么办呢?”于是便为他占卜算了一卦,占得《明夷》一卦:
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客卦为坤,为地,主卦为火,火在地下,火如地中。意为一个人暂时遭遇艰难险阻之境,抑郁而不得志,但如果能不断修身磨砺自己,充满希望地等待,终将迎来光明的境界。
经过这次算卦的启示,王阳明心中的勇气和信心被激活了,他打消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想法,重新踏上了前往目的地的路途。
果然,就在那个被视为困厄之地的荒芜地区,经过“龙场悟道”,他迈出了走向圣贤之路最关键的一步,最终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心学”。
其实,所谓的卜筮算命,正如王阳明后来所领悟到的一样,不过是为了决断疑惑,使自己的心变得自信起来而已。
如果自己真的有一种信心和定力,那么不用卜筮也同样能成功。
历史中还有姜太公辅武王伐纣的案例。
商代末年时,纣王昏庸无道,当时的诸侯周武王推行德政,赢得了天下民心,国力得到极大增强,欲出兵讨伐商纣。
在出兵前的誓师大会上,周武王依照惯例叫人占卜此行的吉凶如何,令大家感意外的是,龟兆显示非常不吉利,而这时恰好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各路诸侯们都很恐惧,纷纷建议周武王暂时不要出兵。
在此关键时刻,身为太师的姜太公力辟众议,他一把将占卜用的龟甲扫落在地,大声疾呼:“我们出兵伐纣乃是顺承天意,替天行道!这些龟甲怎能占卜出吉凶?现在的狂风暴雨,预示着将改朝换代!不要犹豫不决了,出兵吧!”
在姜太公正气凛然的感召下,武王决定立即出兵,进伐商纣。结果商纣的大军一触即溃,纣王自杀身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孔子说,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其实只要是自己所坐的事情顺乎天理人情,自然不用去占卜。只有当个人狐疑难定之时,才可占卜。有的人相信占卜文化,甚至一事一占,遇人就卜,这其实是背离了易经之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