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影院经理们的心情都不错。
因为《长津湖》爆了,久冷的电影市场也爆了!
《长津湖》:影院经理心中真正的救市之作
这两年中国电影市场甚为波折,这种波折在一线的电影院体会最深。因为疫情、水灾、台风等灾情,影院时不时的要面临关门停业的命运。而因为众多不可抗的原因,片方制作影片的压力增加,影片数量减少,制作方对于影片投放市场也变得慎之又慎,甚至是畏首畏尾。这就导致原本寄托着全村希望的2021年暑期档,特别是整个八月份,竟然一部中等投资的影片都没有,更遑论头部电影了。
影院是靠“天”吃饭的,这个“天”就是影片。很明显,今年的暑期档,以及之后的九月份,除了中秋节档期短暂升温,影院几乎无米可炊。连续两个多月的惨淡经营,已经让很多影院到了无法再继续走下去的边缘。眼看着每天大盘票房就只有两千万,影院的单日票房、月票房都回落到了十年前,影院真的是欲哭无泪。
作为影院,这个时候真的是盼星星盼月亮就盼《长津湖》了。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抗美援朝题材。因为当下世界格局风云变幻,让大家对于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的回顾格外地热切,民众需要有一部和现实呼应的电影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无疑,《长津湖》的题材,正好能够对应这种情绪。
二、战争类型片。近年来,我们对战争类型片越来越关注,并且市场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前面有《红海行动》、《八佰》等票房飙红的作品,作为场面更大,投资更大,称得上鸿篇巨制的《长津湖》,自然也受到了观众的热盼。
三、它的阵容。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名导的联手执导,吴京、易烊千玺等众多既有演技又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的加盟,以及宣传当中几万人的制作团队,都让大家非常地注目。
因为以前的原因,《长津湖》未映先热,被影院普遍寄于厚望,希望它在“十一”国庆档这样一个黄金档期能够达到大家期待的票房,来拯救我们岌岌可危的电影市场。
深不可测的《长津湖》票房
当然,国庆档前,影院经理对于它的市场表现如何还是有点担心的。
其一,因为毕竟前面市场太冷了,我们不知道观众会不会真的像有些人说的,他们已经远离了院线市场,宁愿去玩剧本杀,也不愿意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其二,本档期上映的《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片看起来热度挺高,但是今年主旋律电影数量挺多的,观众会不会这这类电影产生审美疲劳?其三,战争片会不会观影群比较窄,有观影的天花板?
9月30日的票房数据虽然比2020年要好很多,但其实还是让人有点担心,因为两部头部电影都没有出现爆棚现象,国庆第一天的预售也没有去年高。
但是接下来的票房走势,真的是让人瞠目结舌:以往的国庆档期,无论是大盘还是单片,都是单日票房冲高之后逐渐开始下降。但是2021年的国庆档期,《长津湖》的表现令人吃惊——据截稿日期,该片单日票房连续6日每天都在4亿以上,而且连续6天实现了增长!档期每日大盘票房也实现了连续三天增长,后面三天稳定在一个高位。另外,《长津湖》的首周末票房也拿下了当周全球首周末票房的冠军。
目前,在国庆假期还有一天的情况下,《长津湖》在国庆节档期的票房就已经超过了31亿。这也成为了国庆档单片票房的新高,超过了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而《长津湖》最终的票房会停在什么位置?我们也不敢预测了。我在自己的微信群里和大家的共识是:深不可测!越多越好!四十亿是打不住了,五十亿呢?吴京能够超越自己吗?一切皆有可能!
久旱逢甘霖,影院一片欢腾
这几天影院经理们一扫往日的阴霾,格外地兴奋,影院群里气氛也是一片欢腾。大家各自分享着自家影院这个档期漂亮的票房成绩,影院里的新鲜事儿,或者预测明天票房还会不会上涨,转发影片的各种评论等等。市场好,连行业群里说话的气氛都轻松了起来。
国庆档《长津湖》的爆棚,已经引发了全社会范围的关注度和话题。不仅院线电影最主流的年轻观众回来了,甚至很多难得一见的观众,比如中老年观众,也纷纷走进了影院。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干了十几年影院,深知让老年观众进入影院真的太不容易了。有时候你请老年人看电影,他们都不愿意来。而《长津湖》的很多老年观众都是主动走进影院自购电影票。我的一位朋友说,她看的那场旁边坐着好几位老年观众,他们看得特别地认真。
影院不断给《长津湖》加场,全国的排片量也在不断的增长。有人在网上吐槽《长津湖》霸占排片!这就冤枉人了,这是市场供需决定的,我们院线也不是傻子啊。再者,《长津湖》如今的社会意义甚至高于它带来的商业效益,多少人因为这部电影才去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作为从业者,看到电影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发自内心地有参与感,排映起来也与有荣焉。
除了做好迎客服务工作,影院也时刻关注着各平台的评分、预测票房以及舆情变化,有些则直接冲上舆论场代表影院发声。虽然影院是直接面对观众的,最了解观众的需求和评价,但是过去影院的发声并不太被外界了解。但是自媒时代,影院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很多影院以及影院人,都熟用各种社交软件。大家纷纷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对影片、影院的火爆进行实况宣传。还有不少影院看到自媒体上影迷发布的有关观影的感受或者视频,会自动地发给影片的宣发方,让他们结合这些内容进行提纯,做更好的下沉宣传。
影院引用了网友的观后感
影院传统的阵地宣传,也做得有声有色。有些在大屏上打上自创的影片宣传语,有些自制“电影后产品”:煮熟以后又冰冻的土豆,有些用魔方组成了影片中主创的图片……影院的营销和影片的营销形成了互补,各自为推动电影的舆情和票房展示出聪明才智。
影院可供合影的阵地展牌
影院,不仅仅是放映影片的地方,更是为中国电影摇旗呐喊的主阵地之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最一线的观众,我们知道他们的喜好,现实中的中国观众,是善良的,是宽容的,是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故事有着情怀的。《长津湖》爆满的影厅,观影后的掌声,代表了我们中国普通大众的朴素的、直接的心声。有这样的观众在,我们中国电影更应该讲好中国的故事。
博纳,真够硬真破冰!
回到标题,为什么《长津湖》会成为大爆款?其实网上很多关于电影本身的评论,关于家国的情怀,关于国民情绪等等。我作为院线从业者,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博纳,真的够硬气!
“大家都是凭着热爱在做这行业。若你不热爱的话,13亿去买房子去买理财,多安全多舒服。电影不是房子,扑街的话就是负资产了。博纳在这个时候,真的是拿出了‘搏命’精神在拍《长津湖》。”一位群里的影院经理说。
作为电影市场最前沿的阵地,影院是对市场冰暖“鸭先知”。我们也深深地明白,在当下这个各种不确定因素频发的市场下,能够如此决绝地投资巨额电影,要承担多大的压力。而最终影片能够大卖,当然对于中国院线电影市场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启示作用和示范效应。
所以,对于那些敢于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投放头部电影的片方,真的是满怀感激。
所谓“疾风知劲草”,以博纳影业为代表的公司,在影市最难的时候投资了《长津湖》。这么一搏,有人说,其意义如同去年的《八佰》。其实则不然,因为实际情况是,《八佰》是电影市场最好的时候投拍的(2017年),而《长津湖》则赶上了资本退潮、疫情爆发、影院歇业等,是在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之下诞生的——《长津湖》第一次开机就遇到了疫情随即停工损失超过1.5亿!这甚至是一部中等体量影片的投资费用了!但博纳在疫情过后,依然拿出无与伦比、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家底,投拍了这部“不仅拍给现在的观众,也拍给50年以后的观众看”的电影,这才是勇气!这才是担当!这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它不只是让电影票房火爆了,其实也重新给电影行业带来了信心。
不仅是中国院线市场复苏,《长津湖》大卖,美国院线《毒液2》也同样创下了佳绩。院线端连续优秀的表现,让好莱坞各位大佬们终于把目光从流媒体重新回归到院线,要让更多的大片能在院线首映。
我以前曾经说过:只要我们的制作形式和观影的形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院线市场就能够一直火下去。而且,为了继续院线电影这个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数电影人和技术人员都在努力。电影百年,曾经历过断断续续各种冲击,但是院线电影一直都是影片最好的营销阵地。
作为影迷,也作为从业者,我在这二三十年看到:每次我们的市场遇到危机的时候,总是会出现关键的人物,在关键时刻,拍摄出一部关键的作品来。就像2002年,张艺谋拍出了中国首部真正意义的大片《英雄》,从而开启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片时代,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电影市场真正开始起飞。如今,疫情之下,我们的中国电影市场依旧被很多“英雄”所拯救,正是因为中国电影人心里有一股不服输、不认命的热气。
但,什么是英雄?很显而易见,逆境中拿出勇气向前冲的,就是英雄。从《英雄》到《长津湖》,将观众拉回电影院的,都是鸿篇巨制。这里就是要呼吁全国的制片方拿出勇气,去更多的投拍大制作电影。毕竟,虽然中小成本作品风险小、成本回收压力小,甚至可以以小博大赚点钱,但只有持续不断产出的大制作精品电影,才能把流失的观众重新吸引回影院,才能让中国电影进一步回血乃至崛起。全国影院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只要你们拿出诚意、拿出勇气,何愁没有观众?
最后,在此借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特别呼吁我们更多的制片方能够站出来,做市场的英雄:“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的事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董小姐聊电影」出品
董文欣,济南百丽宫影城总经理,16年影院从业,策展人,影评人,好电影的自来水。「董小姐聊电影」记录一个影院经理眼中的心水佳作和时代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