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认识这位作家,获得诺贝尔奖本身,及其对作品传播的影响,也是颇有意思的文化传播现象。
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年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当时属于桑给巴尔苏丹国)。1968年,古尔纳去往英国留学,后来曾短暂的在尼日利亚任教。他在英国的肯特大学得到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相关,尤其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相关的内容。
古尔纳主要以英文写作,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天堂》(Paradise),这部小说曾得到了布克奖和惠特贝瑞图书奖的提名。小说讲述了名叫优素福的虚构人物的故事。优素福的父亲经营着一间旅馆,欠着阿拉伯富商阿齐兹一屁股债。优素福年少时被典当给阿齐兹,以偿还父亲的债务,他随着阿齐兹的大篷车,遍历了中非和刚果等地,当大篷车返回东非时,一战开始了,阿齐兹被德国军队强征,卷入到一战。这部小说挑战了世纪之交西方世界对非洲的主流印象,被认为是一部多层次、暴力、美丽而奇特的作品。
这部小说在外国豆瓣goodreads上得到了3.51分的评分(满分5分),共675个评价,75条书评,书评我就不翻译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765618.Paradise
作为对比,我搜了下中国作家莫言和余华的作品在goodreads上的数据。
这是万年陪跑的村上春树的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古尔纳的出生地桑给巴尔,过去是东非的贸易中心,连接了东非和中东以及印度洋世界,从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的名字和长相上,也能看出他身上的融合色彩。
谷歌上搜索这位作家的英文名,得到11.8万条搜索结果。
2021年10月7日19点,通过Google Trend搜索这位作家,并没有搜到任何结果,可见,这是相当冷门的一位作家。
当天20点,Google Trend有了这位作家的数据,可以发现,搜索这位作家的主要是南非和尼日利亚的网友。将其和中国作家余华和莫言比较,可以发现,即使是在搜索热度相对比较高的2004年,古尔纳的搜索热度也不及莫言和余华。
这位作家的中文维基词条建立于2021年10月7日,英文词条建立于2007年,可见,他在国内基本上是鲜为人知的人物,在国外也并不属于非常知名的作家。
留着这些数据,一年后参考比较下,也许会得到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博彩公司:“猜一猜,今年谁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没想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