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学仅仅过去1个月,让我们看看这短短一个月热搜上的新闻 ▽
15岁男孩被同学殴打致死。
图片
6名学生殴打1名女生。
图片
12岁女孩遭16人暴力殴打。
图片
校园霸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各地各种耸人听闻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愈演愈烈。
去年上映了一个电影,叫做《少年的你》,影片探讨的校园霸凌,当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这部影片也成功获得第93届奥斯卡奖公布提名名单,入围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影片中,遭受校园霸凌的陈念曾经说过那么一句话:“高考完,我们就变成大人了,但是从来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对于这些被霸凌的孩子,他们渴望长大,不是因为长大了,可以看到更好的世界,不是因为长大了,可以做自己理想的事,更不是因为长大了就可以保护爱的人。对于他们来说,长大了,就可以离开校园,再也不用被欺负了......
《少年的你》电影海报
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讨论少年时期的甜蜜与青春,可是每个人的少年时期不都是闪闪发光的,阴霾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找上门来。
那些经历过校园暴力或目睹过暴力事件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他们成年后的世界,还好吗?
# 知乎网友@何如
图片
# 知乎网友@舒大克
图片
# 知乎网友@夜郎不自卑
图片
# 知乎网友@洒洒洒
图片
很多家长会说,校园霸凌,无非就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
不!你见过无知的孩子好奇地扯下活生生的蝴蝶的翅膀吗,这种无意识的恶,是会让成人都毛骨悚然的。因此在校园霸凌面前,你能看到人类本性最黑暗的一面。孤立、语言暴力、身体伤害,甚至性侵、怂恿自杀、谋杀。
《少年的你》电影剧照
90后的小伙伴我相信都看过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去年这本书也被翻拍成了电影。小四的这本书,写的虽然狗血但是很真实,现实中的校园霸凌远远比书中的校园霸凌更残酷。我们先回顾下这本书的内容:易遥因为和全校很多女生暗恋的人气校草齐铭青梅竹马,惹恼了女校霸唐小米。被唐小米带着人欺辱霸凌,不仅将易遥的病情加以“改编”造谣散布出去,还对易遥进行了暴力整蛊。最终导致顾森湘这样美好的女孩被凌辱自杀,易遥也以跳楼结束了生命,甚至旁观者齐铭也走向了自尽。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截图
《悲伤逆流成河》的剧情有些人会说:太狗血了!因为一个男的还能造成这样的局面?那我告诉你现实确实可以这么狗血——2015年一位网友讲述自己曾经被校园霸凌的故事,原因和小说里的情节一样:投稿网友的同桌是学校校草,仅仅因为上课时,投稿的网友找同桌借了1支笔,导致被同桌的追求者造谣、校园霸凌。甚至她升了高中,校园霸凌和那些侮辱的词汇依旧没有摆脱。
校园霸凌的原因很简单,但是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可不简单。投稿网友说后来的自己,找男朋友不敢找那些帅气的、不敢轻易和异性说话,甚至面对同性朋友都充满了恐惧。
图片
以上不管是小说里还是现实,校园霸凌多发生在初中阶段。因为初中的青少年逐渐拥有更多的行为能力,但是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容易盲目从众,做事不计后果。如果成年人不对校园霸凌加以制止,任其发展,霸凌事件就会成为从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来的野兽,所过之处,无论加害者还是被害者,都会被这头野兽吞噬。但是,事实上,等到成年人发现校园霸凌的存在,往往已经晚了。
很多家长知道孩子被霸凌后的行为是什么,不是拯救孩子于水火之中,而是直接训斥孩子一通:你为什么这么怂?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你傻啊!
为什么?我告诉你到底为什么!因为被霸凌的孩子不敢说出来,而旁观的孩子也无动于衷。
为什么不告诉家长老师?因为孩子会怕啊:如果我声张出去,我只会被欺负得更惨;如果我报告家长老师,可能下一次被欺负的就是我了。
图片
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人看过一部经典律政剧《Legal High》,它有一集特别篇,专门探讨“霸凌”:日本初中生和彦受到校园霸凌,恐高的和彦在霸凌下跳楼昏迷,校方掩盖了所有霸凌的事实,想要单纯和解私了,母亲拒绝并为了他聘请了主人公古美门律师,最终使他摆脱霸凌。
据日本教育部门调查,日本校园一年会发生近40余万起校园霸凌事件,很多青少年会为了逃避校园欺凌,而选择在9月1号这个开学的日子自杀。
图片
有人总说,面对校园霸凌,别怕他!打回去!那么被“霸凌”是不是“勇于面对”就能解决?首先我们要了解下“霸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有回答是残酷的加害者:因为他们将恶带给这个纯洁的校园。
有回答是无动于衷的老师:因为很多受害者曾经说,当他将自己悲惨得被霸凌的经历告诉老师时,老师的回答是:“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你为什么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也有回答是欲盖弥彰的学校:也许认为这样的事情不足一提只是小打小闹,也许是为了学校的名声,很多学校将霸凌的事都当做年轻气盛不懂事爱冲动做一个简单的处理。
其实,我觉得以上只是校园霸凌的一部分,校园欺凌的本质,是更恐怖的东西——那就是氛围。
《少年的你》开始讲述的是陈念被霸凌之前,那个被霸凌者——胡小蝶。胡小蝶,一个乖巧的女孩,却因为校园霸凌选择跳楼自杀。
她自杀前和陈念的对话,我至今都清楚记得:“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这是胡小蝶的最后一句话,是崩溃?是悲痛?还是绝望?不,我觉得是冷漠。或许陈念,以及那些围观者,大家的确没有对胡小蝶进行实质性的校园霸凌,但旁观者也是霸凌者的一部分,这些旁观者选择了对霸凌视而不见,甚至害怕自己也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而站在了霸凌者的阵营,于是旁观者的冷漠恰恰让霸凌者有了“观众缘”,大家的默许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所以,胡小蝶的跳楼自杀,施暴者是逼她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走上楼顶的那段楼梯,每一个旁观者都将她往死亡的终点推了一把。
《少年的你》电影剧照
《少年的你》电影剧照
氛围不只存在于校园,也存在于办公室和家庭。我们走入社会,首先学会的就是察言观色,很多时候违心地随波逐流。因为多数派自然地被认为是正确,意见相悖的就会被排挤。也就是因为《少年的你》中的陈念,在死去的胡小蝶尸体上盖了件衣服,那些施暴者认为陈念再为死去的被霸凌的胡小蝶“说话”,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因此她成为了被霸凌者的继承人。
很多人在回忆自己学校的校园霸凌时,都说的是别人的故事,然后说自己对于那些被霸凌者的同情。回想当年,自己作为旁观者,看着受害人的视频,没有呵斥传播者和施暴者,而是转发给下一个旁观者,还加上几句“好可怜”来表示自己的同情心;看着学校操场受害者挨打,叫来自己的好伙伴观看,虽然眉头紧锁,但最终又让更多人看到了受害者的窘迫。但是作为旁观者,回想当年自己的“目睹”,仅仅目睹,有没有后悔?
# 知乎网友投稿
图片
一位牧师在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曾经留下过这么一首短诗: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
图片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看1999年的日本绘本大赏获奖作品《假装没看见》,作者用压抑的炭笔线条讲述了 “校园霸凌”旁观者的心理历程。
从忐忑注视,胆怯帮助,再到大声疾呼,煎熬漫长的经历,带给了我非常震撼的触动。主人公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平凡普通,面对校园霸凌想法改变的过程,也是他战胜心理恐惧的过程,特别振奋人心。
随着故事渐入高潮,我很想接过作者的炭笔,在黑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它就如同振聋发聩的启示,寓意一切校园霸凌都将随着一声正义的高呼戛然而止。
图片
我们庆幸自己没有成为校园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但是都曾经做过无声的旁观者。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会不会也会成为一个旁观者,看着另一个孩子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我们是成年人了,我们有足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影响孩子的能力。
我希望面对校园霸凌,我们能够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做那个无声的旁观者,你的发声可以在爸爸妈妈这里,如果你有能力可以阻止这场悲剧,如果你不能,爸爸妈妈可以协助你做你想做的正义。
愿校园霸凌可以从旁观者的口中,破开一个口子,让光照进来,将校园霸凌的阴霾从此泯灭,拯救和挽回那些被霸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