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专家刘科:如果挣不了钱,别打着“碳中和”概念拿国家补贴

发布时间 :2021-10-12

​​​


技术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无法提前预测,“碳中和”必须选择现实可行的路线来推进。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为应对这一世界性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各大经济体均提出“碳减排”、“碳中和”的目标。


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在围绕“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的演讲中指出,科学家要讲究事实,全世界13%的石油生产了所有的化学品,87%被燃烧掉。从规模上看,讲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并不具备减碳价值。刘科对此批评,“别打着'碳中和'的概念来拿国家的补贴”。


刘科认为,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寄托于能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也是一个误区,今天无法预测明天的发现,能源行业就是一个不断砸钱投入,但技术进步缓慢的行业。





刘 科

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




如果挣不了钱

别打着“碳中和”概念拿国家补贴


刘科:有些人认为我们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比如保鲜膜、化妆品等等。这些要能转化、能赚钱,可以去干,但是这些没法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的问题。粗略估算,一个三口之家一年平均排放碳22吨,但什么产品一个家庭一年也消耗不了20多吨。


另一方面,据估算全世界只有大约13%的石油就生产了我们所有的石化产品,剩下的大约87%的石油都是被烧掉的。如果把全世界的化学品都用二氧化碳来造,也只是解决13%的石油排碳的碳中和问题。所以说,从规模上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并不具备减碳价值。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对减碳的贡献是相当有限的。


所以说,把二氧化碳转化成任何化学品,如果能赚钱那可以去干,但挣不了钱就别打着“碳中和”的概念来拿国家的补贴。讲这个话我可能会得罪很多人,但我们科学家要讲事实,拿数字说话。我也参加过很多关于碳中和的论坛,很多时候甚至有些经济学家在讲的时候,没有数字的概念,只有一个粗概,说这样可以减碳、那样可以减碳,但是对减多少没有概念。这个也不能怪他们,隔行如隔山。



能源行业是一个不断砸钱

技术进步缓慢的行业


刘科:人们以为如果储能技术进步,有个魔术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风能和太阳能就能彻底取代火电。这个假设太大了,因为自铅酸电池发明至今一百多年来,人类花了数千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研究储能,可从铅酸电池的90千瓦时/立方米增加到今天特斯拉的260千瓦时/立方米,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的改变。要知道,汽油的体积能量密度是8600千瓦时/立方米。同时,迄今大规模GW(十亿瓦特发电装机容量)级的储电最便宜的还是100多年前就被发明的抽水蓄能技术。


科学技术的突破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只有发现了才能知道发现了。今天无法预测明天的发现。我经常举一个例子,火药发明之后近一千年才有枪的发明。枪的原理一旦明白后,其实很简单,但是你要说火药发明后就可以预测很快会发明枪,那就错得离谱了。有了火药后,不能当时就假设我们很快会发明枪,很快就可以统治世界这个假设太大了。这只是个比喻,不过能够很好地提醒我们在制定任何战略时,千万不要用尚未发生的突破和假设去决定可以做什么事


过去我们的科技水平整体落后于西方,一张白纸可以借鉴已验证的技术路线去结合我国发展需求描绘科技发展战略。但如今很多领域我们已经实现并跑甚至是领跑,这种情况下制定战略一定要充分论证。我们制定战略一定是以已有的、证明的、现实的技术路线为基础。



不同行业的进步不一样,半导体行业有摩尔定律,这么多年确实发展得很快,但是能源行业目前还没找到类似摩尔定律一样的规律,“碳中和”必须选择现实可行的路线来推进


有一个笑话是,比尔·盖茨跟波音公司总裁讲,假如飞机行业的技术进步跟计算机一样快,那现在人人都可以不用开车,改为开私人飞机了。波音公司的总裁说,假如我的技术跟你一样的话,这个世界就没人敢坐飞机了,因为那个年代计算机动不动就死机。所以说,大家不要认为某一个行业发展很快,其他所有行业就都一样能够快速发展。能源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砸钱但技术进步缓慢的行业。未来储能技术肯定会有新发明与突破,我们鼓励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但制定战略时,要以今天已经被大规模证明的技术为基础,没证明技术突破不能先假设这个技术肯定会有突破。



策划/张鹏会 李雯皓

新媒体编辑/王奕菲


系列回顾

刘科:全世界5年的电池产能,只够东京用3天

“房住不炒”定位下,房地行业未来会衰退吗?


- END -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