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过娄烨导演的片子,如果说有所了解的也就是《春风沉醉的夜晚》,但今天的观看感受让我对这位导演的作品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我没去看长津湖,也没去看我和我的父辈这些献礼片。这两部或许比《兰心大剧院》更受大众喜欢,也收获更多好评,是观看门槛低,拍摄精美也很用心的优秀商业片。但这种抱有强烈的感人目的,和爱国情怀的影片这几年涌现的太多了,我麻木了。
从多视角,把很多个单个故事编制在一起,绘制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伟人,值得赞美的精神力量,这符合大多数人的观赏需求和触动点,我也不例外,但这种电影带给我除了感动和震撼以外的思考是很少的。或者是我骨子里对“小众”“独特性”充满虚荣般的偏爱吧。至少这两部是成功的商业献礼片,之前被邀请去看了《峰爆》,虽然我真的很喜欢去朱一龙,也很想有感而发一些什么,但套路的人物关系,套路的剧情设定,套路的情感发展,特别是最后充满英雄主义抛却常规逻辑的结局都让我敲字的手僵直,好像明白了如鲠在喉的感觉。
说回正题,兰心大剧院找了巩俐真的太正确了,看的时候我一直想起LV漫步城市系列的音频,巩俐是那么具有中国北京女性的魅力,一种完全符合对北京女性充满“偏见”幻想的美感,端正大气的五官,自信飒爽的体态,都令人着迷。于堇这个人物形象更是我的理想型,俗套点说“柔软又坚定”是我心中最符合她的形容,娄烨对于这个角色神秘感的保留,又增加了未知的魅力和吸引力。杀手和知名女演员,反差极大的两个身份,将于堇这个人物一劈为二,但两重身份里却有丝丝连连,甚至你不清楚是否已经割裂出第三,第四重身份身份。于堇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正义角色,她是美国间谍,一直在为美军工作,在最后的日军暗号上撒谎是她骨子里作为中国人对国家来自血脉里的忠诚。这种微妙的爱国情感比主旋律让我更有化学反应。
这种骨子里爱国本能也是白玫从刻意接近到爱上于堇的理由之一吧,我真的很喜欢白玫和于堇这条线,倪则人毋庸置疑是一个工具人,用来掩饰于堇的真正目的,但于堇对他有情么,似乎在探视的时候也充满温情,但我认为表演的部分是更多的,又或者说于堇知道利用倪则人后会导致他的死亡,是愧疚之情让他们看起来还有情谊。谭纳是工具人么?是的,谭纳是于堇作为沪上名伶回沪的第一层保护壳,于堇是真的爱他,但这种爱并不能战胜她作为间谍的宿命。在最后于堇到船坞酒吧赴死,她没有逃避我认为谭纳不是主要原因,这个结局是她的宿命,她在写信给休伯特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死,谭纳可能是她对世俗的爱意留恋不舍的一部分。白玫和于堇的爱,是一种高于肉体性别的精神共鸣,看似不同的立场角度,她们的人生经历,生活处境却又高度重合。谭纳倪则人是于堇的棋子,于堇和白玫是军阀们的棋子,所有人都是战争的棋子,被争端与宿命操控的可怜人。我不觉得娄烨导演想要上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昨天看到了娄导的一段采访:
我被这段话深深打动,他没有想要从一个人物的经历上以小见大的目的,没有很高的立意,当然也没有迎合大众发欲望。他只是讲述了这个人物,让她变得丰满。和王家卫值班角色当做一类人的符号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角度,这让我觉得很有趣。作为观者,一个义务教育毕业的学生,会不自觉的在影片里找所谓“意义”,写到这我不禁反思,过于探究意义和答案的我是否本身就是对这种电影的亵渎?
抛却意义,聊聊娄导这次的拍摄手法,首先看到电影我就有感受到这不是纯正的黑白电影,没有那么强烈的,后来查了资料也确实是灰阶的表现手法。我在看的时候就有一种感受是看起来好像不像民国时代了,总偶尔会感觉在现代的上海街头,我以为这是影片不足的地方,后边查阅资料感受或许娄导想要的就是这种年代模糊的观看感受。这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彩色:
手持拍摄我没有太多想说的,似乎有一批人特别不喜欢这种拍摄手法,但我还挺爱这种微妙的抖动感。比较特别的是娄导没有使用配乐,我是一个对于电影,游戏,各类影视作品,都非常关注配乐的人,我很喜欢研究这部分。视觉是最能带来冲击力的,听觉是最具有感染力的,嗅觉是最具有记忆性的,娄导放弃了这种能最快将人带入情感氛围的方式,用缓缓叙述的方式展现着这个故事,我印象中只有在排练和电影的结尾两处有配乐,这两者一处是客观环境下的音乐,另一处是概念化表达的音乐,在谭纳怀里死亡的于堇,轻松愉悦的舞台表演,在结局通过一个转场回归到了戏中戏的结构。虽然使用少却最大程度上的调动了积压的情感感受。
这部电影我能给到8.0,本以为可能会看的犯困,没想到意外的让我很激动,要说有点不足的可能是赵又廷的表演部分确实有一点出戏了。想先看一下《花样年华》,或许之后会看下娄导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