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大剧院》是娄烨继18年前的《紫蝴蝶》之后,再次聚焦老上海谍战风云的电影。相对于《紫蝴蝶》的混乱与病态,《兰心大剧院》的失控指数似乎有所降低,开始往类型片的方向使劲:戏中戏架构、时空交叠、暴烈枪战等等一应俱全。在正片亮相之前,我们甚至可以构建出一个相当华丽的想像空间——从好莱坞早期黑色电影到当下的“飒女”动作片,《兰心大剧院》似乎要包圆了。
赶紧打住!从前那个热衷于自嗨的娄烨,绝不会轻易让一部电影看起来那么“简单”,考验观众几乎是他永恒的艺术追求。这部被期待了两年多的《兰心大剧院》,在形式感上如疯魔般的大胆实验,超过了其以往任何一部电影。
在当下世界影坛,除了《罗马》、《恺撒必须死》等少数登上艺术巅峰的作品外,鲜有导演敢用黑白影像进行叙事,《兰心大剧院》完成了这项可怕的挑战。从影像效果上看,影片贯穿到底的阴冷和挥之不去的朦胧感,创造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常规印象中的老上海,每个角色都如幽灵一般穿梭于危机四伏的时代。只是,这种以强大野心堆积起来的氛围,并未让整个故事爆发出应有的张力,出离任性的剪辑再次显露出娄烨“渴望商业,难舍艺术”的纠结与分裂。
人物表演被过分的视听形式感所淹没
令人费解的剪辑方式,在片名出现之前就开始了。声名煊赫的女演员于堇(巩俐饰)出现在30年代末的上海,她正在和导演谭呐(赵又廷饰)排练一出戏。但很快,这一幕就与影片当下的时空——1941年的上海混淆起来。
在整部电影中,于堇在舞台上的虚构情境,与现实中所遭遇的事件始终处于无缝缠绕的状态。在连绵阴雨的笼罩下,情节碎片不断涌来,最终,影片在被艰难拼凑出一个故事梗概后莫名收场,很难搞清娄烨究竟是想让人寻求一种整理情节逻辑的快感,还是沉溺在“不明觉厉”的氛围中为他的艺术挑战啧啧称奇。
影片对女主人公于堇的期望极高,恨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她加载最多的角色意义。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从香港回到上海的于堇,在狗仔队的包围下,在法租界的豪华酒店入住。从此,她陷入了疲于奔命的危机陷阱。作为女演员的她,不仅要在舞台上伪装成另外一个人,还要在生活中承担无数角色,她是一个妻子、情人、养女,也是一个游走在刀锋上的间谍。除此之外,她和一个日本情报官的已故妻子长得很像,与一个伪装粉丝的年轻女特务有着诡异的情愫。
只是,这个貌似神秘而复杂的女性角色,在片中并未被清晰的故事细节支撑起来,与之产生关系的男性角色也点到即止,大量的留白只能让人脑补出于堇在每一条情节线上的处境。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即使海量篇幅都瞄准了女主人公,但你依然很难走进这个角色的内心。除了于堇的养父——间谍书商弗雷德里克稍稍提升了情节张力之外,于堇与多数角色的对手戏都以状态为主,看似饱满的情绪都悬浮于半空中。我们很难彻底否定演员们的表演努力,但游离感从未消失。
另一个造成这种游离感的原因,是娄烨再一次将手持摄影用到了极致,但效果并不理想。摄影师曾剑在《推拿》中展现了令人叹服的摄影才华,但在《兰心大剧院》中,摄影风格与情节的粘合并不精准,过度的手持跟踪拍摄和庞杂的环境元素堆积,让本就黯淡的黑白镜头始终处于摇晃状态,眩晕感从未消失。炫技式的转场镜头并不如《鸟人》那样行云流水,也大大减损了演员的表演魅力。
《兰心大剧院》浪费了一群实力派演员已是不争事实,再多的“质感迷恋”也拯救不了这个结果。最可惜的当然是巩俐,尽管这位能力超强的女演员也拥有着相当数量的特写镜头,但就如娄烨当年在《紫蝴蝶》中用瞎了章子怡一样,他既没有捕捉到巩俐的魅力释放点,也没有过硬的剧本来为角色赋能。
巩俐扮演的老上海女明星,从衣着到妆容都与那个时代的女星相去甚远,全靠巩俐的气场苦苦支撑,但效果就如中年时代的好莱坞女星琼·克劳馥,你相信她曾经艳光四射魅力无穷,但不相信她此刻仍可以呼风唤雨。在黑白光影的局限下,巩俐的表演被严重抑制,你始终怀疑影片是为了追求形式感,而导致表演素材不足。如若表演素材充足,那么一定是在剪辑上出现了不可原谅的失误。
《兰心大剧院》并不像是一次严谨的艺术探索,更像是“正常”了好几年的娄烨,向所谓艺术片迷们的一次投喂,狠狠释放了自己憋了太久的玩心,但调皮得并不可爱。这部电影如此慌乱、草率和突兀,娄烨自嗨过后,不知还剩些什么。
转自《荔枝锐评》(《兰心大剧院》:自嗨之后还剩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