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好友老高发来了一条视频链接,留言四个字:
“热点,快追”。
当时手头正忙,还没来得及细看。周日晚上,猛然想起,才饶有兴致地看起来。
视频只有8分钟,讲了一个故事。
最近曝光,地点深圳,一个新型中介骗局。
今天,就写它了。
01 楼市寒冬,新型“赚差价”手段正在来袭
年仅29岁的夏小姐,今年1月找中介买了套房。
一次性付款,总价4150万,额外还付了33.2万中介费。
正准备欢欢喜喜、搬家入住时,竟得知房东只收到3900万房款。
250万差价,去哪里了?
夏小姐顿时怒火中烧,找中介质问。于是,中介拿出与房东签下的独家代理合同。
看完,夏女士更气了。
原来,这套房子刚开始的装修很一般,卖不出好价钱。
中介承诺房东,替他们免费装。唯一的条件,是委托他们独家代理。
房东心想,自己急着卖房换钱,不装的话,卖不出好价,还不如交给中介。反正,“羊毛出在猪身上”,自己也不吃亏。
于是,这桩买卖就此达成。
夏小姐在这波暗箱操作中,稀里糊涂多花了250万在“装修款”上。
沟通无果后,实在气不过。夏小姐将这件事发布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下子,成了热搜,关注人数超过2.6亿。
图片来自网络
02 钱,真的被中介“卷”走了吗
作为一个客观的圈内人,就此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夏小姐,买房太过冲动了。
我搜了下网上信息,这套房是深圳湾1号的。
这个楼盘,在深圳的地位,与上海的汤臣一品差不多。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总价上,深圳湾1号与汤臣一品不在一个段位(后者面积大)。但确实是响当当的“深圳豪宅标杆”。
项目分为北地块和南地块,北地块开发较早;外墙采用开放式干挂石材系统和开放式吊顶金属帷幕;内部装修集齐了多名国际资深设计师,如Concept、HBA、梁志天,梁景华等。
再来看周边配套。
融合了15公里滨海长廊、红树林自然保护湿地;周边还毗邻深圳湾体育广场、保利剧院、深圳现代艺术馆等。
的确是一流的品质,一流的配套。
我又在贝壳找房上搜了下,仅有2套挂牌。
图片来自网络
看了下户型,实在一言难尽。空间利用率不高,浪费面积大,对不起这个价位。
但毕竟“物以稀为贵”,再加上这么多年的火爆口碑,难怪夏小姐肯花4000万一次性购买。
只是,不管在任何时候,买房是要“做攻略”的。
今年1月,受到去年余温影响,深圳成交8356套新房,创造单月新高。
二手房呢,7008套。数据也相当高了。
全民抢房的时候,头脑发热,确实容易栽跟头。
夏小姐定房那天,恰好是1月23日,深圳“硬核新政”出台的日子。
再加上,像深圳湾1号这种超级豪宅,在还是新房时,很多人被它的外形与品质打动。
但在它变成二手房,不那么新时,大多买家却是冲着其名声去的。
没有人在意,是否住得舒适,只在意是否住在第一豪宅中。
“抢房潮”、政策变天、再加上心理暗示,促成了这桩交易。
只是,钱,真的被中介卷走了吗?
我看未必。
我们推导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中介与房东签好合同,装好修。夏女士看到装修效果,非常满意,掏钱买下。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装修款是谁出的?
这有三种可能:
一是,中介公司行为。
二是,中介自掏腰包。
三是,第三方公司找装修公司搞装修,中介拿到差价后,再返还给装修公司。
我们试想下,夏小姐买的那套房子,是240㎡的。能让4000万买家看中的装修,最少值100万。
无论是中介公司,还是个人,先出个100万的概率微乎其微。
很有可能,是第三方公司向装修公司“赊账”。
要知道,装修公司是轻资产运营管理。
一般会先收预收款,然后分阶段收钱。也就是说,先有定金,然后再“边干活,边收钱”。
那么,好好的正常装修不干,要顶着巨大的风险,先出个几十万装豪宅(剔除掉这笔装修生意利润后的成本费)。
然后,再等着买家全款到账后,中介拿钱回来,才能回收成本。
豪宅的交易周期,普遍偏慢。
假设,这套房子有半年、甚至一年卖不出去,那么装修公司的应收账款就是巨大亏空。
这说明什么?
说明装修公司的日子不好过啊。
在房价严控、利润空间收窄的大局势下,房地产上下游行业都举步维艰。
年初的深圳市场,表面看似热闹。
其实,都在步步后退,降低底线,在风险中游走。
正如,世上本没人喜欢踩钢丝,能走上钢丝的,都是被逼的。
看似简单的“中介吃差价”事件,映射出房地产行业背后,产业链上的每个细枝末节,都在发生巨变。
悄无声息,却伤了筋,动了骨。
03 写在最后
中介是靠什么赚钱的?
无疑是信息差。
为什么中介与客户之间的纠纷这么频繁?
恐怕,是因为信息差值多少钱,实在太难衡量。
但我想,在市场逐渐规范,回归平稳时,这类事件并不会过度发酵。
毕竟,现在信息流通性越来越强了,购房者越来越理智了。
纯粹靠信息差赚钱、不注重服务品质的中介,是走不远的。
那些正规公司的中介,也是能信的。
据说,那位肇事中介,已被公司辞退。
最后,感谢老高,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素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