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荣光 圆梦大洋
——“海上联合-2021”翻译眼中的关键词
中俄“海上联合-2021”军事演习已圆满落幕,联演期间,几名随舰翻译24小时轮流备班,坚守战位,其中有多次走出国门的老兵,也有初担重任的新人,对他们而言,中俄联演代表别样的含义。
▲编队值班翻译正在与俄方沟通交流。王游 摄
专业·精准
今年海上联演,首次不在岸上设置导演部和联合指挥部,均在海上通过电台沟通,翻译人员不仅要听得准、说得准、反应快,还要全面了解武器装备和部队行动情况
上等兵顾婧冉是此次联演中最年轻的一位翻译,今年是她第一次以翻译身份参加海上联演,本来自信满满的她,没想到第一次与俄海军交流时便“卡壳”了。
舷角、锚泊点、单双纵队……顾婧冉第一次单独值班看到操作台上这些陌生词组时,脑袋一片空白。之前虽做过相关功课,但直到执行任务时才发现,翻译出来的话总是词不达意,需要跟俄方翻译反复询问。
此后,顾婧冉反复认真理解联演流程,熟悉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含义,把自己融入演练之中。第二次值夜班时,她感觉游刃有余多了,各项指令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俄海军翻译跟她开玩笑说:“你好像和上次不是同一个人。”
▲“海上联合-2021”中方参演舰艇滨州舰。韩成 摄
“军事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联演的一个纽带,要具备专业的军事素养。”曾先后9次参加中俄联演翻译工作的王雪梅告诉记者,中俄海上联演实战科目逐年增多,导调情节更加灵活,大到演习指挥筹划,小到编队、实弹等军事术语,都需要军事翻译站在战斗员的高度思考理解,做到百分百准确。
圆梦·荣光
今年的参演战舰中,除了南昌舰,还有两万吨级的新一代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等,充分展示了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
登上南昌舰,赵梦云终于圆梦了。
在2019年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她站在观摩舰上,远远地望着这艘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心中充满自豪与渴望。
▲“海上联合-2021”中方参演舰艇南昌舰在海上劈波斩浪。韩成 摄
“今年中俄海上联演,我有幸跟随南昌舰一起蹈海踏浪,一起穿越大洋,零距离见证新一代巨舰的威武雄姿。”赵梦云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海军翻译,连续多年随海军参加访问、演习等活动,亲历了海军舰艇的发展进步,非常骄傲、自豪!
▲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21”军事演习的中方水面舰艇在向预定海域编队航渡。孙金钢 摄
人民海军走向远海大洋,每一道航迹都留下了友谊和赞许。顾婧冉在莫斯科留学期间,她的很多俄罗斯同学都很喜欢中国,他们常说中俄像兄弟一样。说起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国外的同学们都会为中国军队竖起大拇指。
默契·友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中俄海上联演前期磋商时间仓促,在双方没有面对面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顺畅沟通,这是建立在充分信任和默契的基础上
“您好,我是中国海军翻译,有些事情需要沟通。”天还没亮,赵梦云尝试通过电台呼唤俄方其中一艘舰艇。没想到,对方舰艇军官很快应答,并认真记录上报情况。一大早,俄方指挥员便派出一艘快艇把海图、水文等文件送到中方指挥舰。
“这次虽未谋面,但一切都很顺利,尽管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结果总会带来惊喜!”赵梦云感慨道。
▲东平湖舰锚泊在俄彼得大帝湾。韩成 摄
“这种默契和友谊,既体现在工作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王雪梅介绍,中俄很多翻译都成了老朋友,拿起电话就知道对方的名字,有时话不用说完,对方就明白什么意思。
以前王雪梅习惯自带一些茶叶,作为与俄方官兵互赠的纪念品,今年不能见面,虽有些遗憾,但是她相信一定会再次重逢……
作者丨解放军报记者 韩成 特约记者 孙飞
来源 | 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