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歌声》:惊悚元素与市民审美的再度狂欢
——1937年新市民电影在国 防 电影运动背景下的新发展
作者简介
摘要:作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惊悚影片和中国有声电影史上的第三部高票房影片,无论它具有怎样的恐怖特色,也不论它曾获得怎样的历史评价,在我看来,《夜半歌声》既不属于左 翼电影,也不具备国 防电影的属性,它只是一部新市民电影:将极具市场卖点的歌舞场景与惊悚元素结合在一个传统的三角模式当中,引领着新市民电影在1937年的新发展。
关键词:《夜半歌声》;新电影;左 翼电影;新市民电影;新技术主义
《夜半歌声》部分演职员
《夜半歌声》的戏中戏结构,为大篇幅的歌舞元素配置开拓了足够的铺陈空间;而影片将故事发生背景与当下保持安全距离的影射手法,与明星影片公司的《姊妹花》如出一辙。
在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上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朝鲜电影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课程助教随拍(2021年5月16日)
《夜半歌声》的新市民电影性质,决定了它在兴起时有条件地抽取借用左翼电影思想元素,而在1937年国防电影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又从后者那里及时提取新的思想表现元素。
《夜半歌声》中的这个场景,在反映了中 国 社 会 肉 刑普遍、私 刑 滥 用的同时,又作为阶 级冲突和阶 级压 迫的暴 力 见证,广泛地进入194 9年以后的中 国 大 陆的电影影像表达体系。
《夜半歌声》所有的打斗场面,其实来自左 翼电影的暴 力元素。而左 翼电影的阶 级 暴力,是将旧市民电影里的个 体 暴 力转化为集 体阶 级 暴 力的结果,但似乎扬弃了其恐怖元素。
左 翼 电影里的男性有钱 阶 级(富 人),基本上是道德 败 坏的好色之徒,而国 防电影已经用民 族 矛 盾取代了阶 级 对立,因此,这一点也恰恰证明《夜半歌声》是标准的新市民电影。
为《夜半歌声》作词谱曲的田汉和冼星海都是当时左翼文艺界的代表人士,但作为市场化的出品公司,却决定着影片生成的内在质量,即抽取左翼-国防电影元素的新市民电影。
张善琨和他创办的新华影业公司,不仅分别取代了黎民伟和联华影业公司的历史地位,而且,其成就贯穿抗战全面爆发前后的中国早期电影历史,成为一座无法忽略的文化地标。
【参考文献】袁庆丰.《夜半歌声》:惊悚元素与市民审美的再度狂欢——1937年新市民电影在国防电影运动背景下的新发展[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7(05):81-85.
引用请注明原出处
感谢阅读
欢迎切磋
图文编辑:朱穆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