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一天CCTV-9(记录频道)宣告《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定档。此消息一出,屏霸各大平台。
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海报
纪录片摄制组走近真实的抑郁疾病患者,追访医学界、科学界专家与学者,从个人、家庭、社会多角度呈现对抗抑郁的经验、路径与方法。向普罗大众科普抑郁,消除公众对精神类疾病的妖魔化印象,驱除病耻感,让大众能够更开放地接纳抑郁。
■本片一出,引发网友的同感和关注:
央视公众号文章下方网友留言
■关于#抑郁#的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话题#抑郁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阅读量5.8亿
话题#我们如何对抗抑郁#,阅读量2.3亿
话题#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抑郁症#,阅读量1727.2万
这部纪录片是少有的将“抑郁症”摆上台面的剧集。单集24分钟,共6集,以不同主题为我们揭开抑郁这层神秘的面纱。
01
什么是抑郁症
片头“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会这样?”是张国荣遗书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18年前哥哥的纵身一跳,让大众深深记住了“抑郁症”这个名字,原来抑郁症会伤及生命。
■到底什么是抑郁?
蔓玫是一个有着东方女性独有温柔与细腻的女生,她说:
“时间没有了,呼吸的感觉,你触摸的感觉都没有了,全部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那个刻度和质地。很多人会以为,抑郁时郁闷,是忧郁,是很强烈的一种忧伤在作祟。但不是的,它到最后是一个被压抑的感觉,像一个很大的一个黑洞,然后所有东西都被吸进去了,是那样子一个感觉。”
一个在大学迷失的青年苏麒说:
“感觉自己在没有底的黑洞往下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撞到底。”
一个曾主持汶川大地震报道工作的新闻人张进说:
“每时每刻,大脑都像灌了铅,或者像被一只无形之手拽住,昏昏沉沉,思维缓慢,说话磕巴,胸口火烧火燎的难受,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说过任何事情都很犹豫。”
抑郁症的成因很复杂,到现在依然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会产生抑郁症。纪录片中拥有30年临床治疗经验的医生田成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抑郁的判断依据?
每个人都有抑郁情绪,但不是有抑郁情绪就等于有抑郁症。抑郁情绪是我们正常情绪的一种。对于如何判断得了抑郁症,纪录片中给了我们这样的建议: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能患了抑郁症,建议要及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抑郁严重时,会产生自残自伤行为。
一块小小的墙皮也能成为自伤的工具。
02
抑郁离我们远吗?
我们将抑郁症比喻黑狗,来源于丘吉尔的一句话,“抑郁就像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被抑郁症这条“黑狗”咬住不放的人,与年龄、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社会地位无关。
■有青年人
钟华,未成年人,确诊抑郁症后休学
■有老年人
老袁,在儿子患了抑郁症离开人世后,他也确诊了抑郁症
■有医生
陈雪,资深助产护士,给准妈妈普及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课程,但在孕期期间,依然躲不掉抑郁情绪的影响
■有编辑
周墨西,资深编辑,产后新生命需要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
■有工人
王向荣,早年辍学,背井离乡在东莞工厂打工,因为生存压力导致患上了抑郁症
■有媒体人
乙辰,在父亲去世后陷入过度悲伤,再加上工作上的一些挫折,让他确诊为重度抑郁,体验到了亚木僵状态
■有大学教授
曹林,起初工作压力大,后来又确诊糖尿病压力更大,最后确诊了抑郁症
过去,抑郁症被人称为“富贵病”,但事实上每个群体都可能发生。在中国科学院团队编撰的一份调查报告里,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但是能够主动去关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是中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一群人。
所以公众对精神心理健康知识还是缺乏的,普及精神心理健康知识尤为必要。
03
不要妖魔化抑郁症
在过去,人类对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一直心存畏惧,常常把它同罪恶联系在一起。
直到18世纪下半叶,它们才开始被看作是一种疾病,而不再是魔鬼附身或者道德问题。直到今天,误解和担心依然存在很多方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前几年公布的数据,中国抑郁症就诊率不到20%。”
■消除病耻感
造成就诊率低的原因,不得不谈谈病耻感。因为病耻感,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患病,觉得患了抑郁症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纪录片中,子烨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已经很难受,想向父母求救,但父母置之不理。直到在家里发疯一样摔东西摔门,威胁他们带她去看医生,才得到了就医的机会。
吴姐患有抑郁症,在接受采访时,家里人不希望她生病的事被知道,催着她赶紧回去。
钟华做了一份有关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看法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仍然浅薄,有各种误解甚至污名。
病耻感,是我们挥之不去的“伤疤”。
病耻感分为社会病耻感和自我病耻感。社会病耻感是指公众对患者持有歧视性态度;自我病耻感常常因为社会病耻感导致的羞愧、恐惧、自罪、丧失自尊等负面情绪感体验。这导致了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延误治疗。
■为抑郁症药物和治疗正名
如何治疗抑郁症,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答案都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药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也最经济的方式。
另外,治疗方式也很容易被污名化。被误解最深的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因为名字带电,让人觉得很可怕,以为是一种惩罚措施,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
纪录片正是通过普及精神健康知识,改变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扭曲认识,让更多人知道,抑郁症只是一场心灵感冒,不要妖魔化它,抑郁症患者需要社会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从而,驱除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让他们及早接受治疗。
04
抗抑郁这条路你并不孤单
■在片子中,有一部分人通过坚持和努力,已经稳定或康复,恢复到正常生活:
一开始不被父母理解的子烨,加入了抗抑郁社群,成为度过青春营主编,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仍在深渊的抑郁少年。
大学教授曹林,拿出了搞科研的精神,从慢走开始过渡到跑步,这一跑还跑进马拉松。
■还有一部分人学会了和抑郁症和谐相处:
蔓玫,大学时期确诊重度抑郁,她用绘画表达她的情感,她将她的画与抑郁相处的经历集结成书——《抑郁生花》。
庄超,和抑郁症相处了20年,他早已学会如何和它和平共处。他学会了接纳自己,通过倾听爱人和自己的内心,了解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群人为普及抑郁症而努力:
抑郁症夺走了毛爱珍28岁的儿子,但是她记住了儿子说的一句话:“你就努力扮演好毛爱珍这个角色吧”,于是她投身抗抑郁的事业,成为了抗抑郁社团的组织者,在各大场合演讲向大众普及抑郁。
曾经重度抑郁住院治疗的乙辰,在康复后在医院收集被人丢弃的空药盒,搭建了一个“药盒人”在商场展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公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还有科研人员对抑郁症的精准治疗一直努力着:
虽然现在抑郁症无法精准治疗,但是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医学微表情识别、脑成像大数据联盟、蛋白质质谱测序、5-羟色胺神经递质、迷走神经研究等等,让抑郁症的识别和治疗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可能。
越是遇到困难的时候,生命力也越顽强
哪怕在黑暗的环境里,也一样能开出坚毅的花总有一天,这朵花能
冲破阴霾,迎来阳光普照
图片来源网络
-END-
*以上图片均来自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本文转载自:昭阳医生官方公众号(ID:zyxq120)
作者:昭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