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明(2018年宁波军转干部) 军旅文苑
部队干部大多有过军校经历,与之有着千思万想的惦念,有着千山万水的感慨,有着千言万语的思绪。
下面说说我的军校经历吧。
军校,是我经常梦回的地方,是我经常牵挂的地方,是我经常难舍的地方。
从军二十六年,感谢组织给予我5次军校学习深造的机会。
1
先说第一次上军校。
当兵第二年的8月底,我怀惴着自己梦想,承载着战友的嘱托,肩负着家人的希望,从舟山定海启程,独自踏上海军南京电子工程学院的求学之路,开始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
学院创建于1950年12月29日,先后13次易名、7次搬迁、3次撤并,1989年从太原搬迁到南京江浦。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接纳着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84位战士学员。
记得刚入学时是那么的紧张,整个人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从起床到出操,从吃饭到上课,从看新闻到晚自习,从洗漱到熄灯,感觉时间永远不够用。一切都是那么不习惯:天气炎热、菜肴咸辣、管理严格、外出不便。那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三年一定会很长很长。
不久,我们互相熟悉了。我们开始热爱这个集体,愿为她烦恼,为她献力,她为争光!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正是从那时起,她成了我们培植友谊的土壤,84颗火热的心在这里跳荡;正是从那时起,她成了我们播种绿色的天地,84颗树苗在这里茁壮成长;也正是从那时里,她成了我们起锚的港湾,我们轻轻荡起智慧的双桨,开始了寻觅知识的远航。于是我们所在的41队在学院中崛起,各种奖状锦旗挂满了队会议室的墙壁。
记得那次五笔字型考试,人人成绩优秀,教员导为我们队请功;还记得那次歌咏比赛,我们队的《小白杨》震惊全场;更难忘那次长跑接力赛,我们队威震群芳,庆功会上我们热泪盈眶。
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挺起胸膛走向操场。踏着月光,我们唱着一二三四歌回到宿舍。顶风冒雨巡逻站岗的时候,我也想家,乡愁是一首老歌;花好月圆时,我也有爱,远方恋人是一种期待。难以忘怀,1996年11月,在那面鲜红的党旗下,我心潮澎湃庄严举起了右手。
三年中,多少趣事令人难忘;三年中,多少场景惹人回想;三年中,多少回我们促膝谈心诉衷肠道;三年中,我们朝夕相处并肩携手;三年中,我们肝胆相照情深意长。三年的光阴怎么变得那样短暂?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好像只在眼前一晃。




临近毕业,大家交换照片,彼此在毕业纪念册祝愿留言。每当看到纪念册时,就有一种恰同学少年的感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青春真好!
毕业典礼上,大家列队从院领导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接着是与学院、系、队领导合影留念,随后是热闹的不舍的聚餐。
分配时,教导员宣读了去向,大家像种子一样被播洒在海军的各个机要岗位。
听师兄们讲,海军机要系统有个传统,无论你到海军部队的任何一个机要部门,都能找到师兄弟,他们都会热情地接待你,是这样的,不信你试试。
男儿有泪不轻掸,只是未到离别时。分手时,拥抱、落泪、难舍,大家齐唱《再见老师,再见同学》:“同窗分别怎不依依,美好记忆铭刻心里,离情满怀泪痕斑斑,老师们,同学们!再见!再见!……”歌声回荡在院内,唱响在母校的夜空。这一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入院之初……
同窗三年,一千个日日夜夜,还记得高数考满分的喜悦吗?还记得下学期开学就要补考的担心吗?还记得一起作业复习训练站岗的瞬间吗?还记得睡在上铺或下铺的同学吗?还记得假期从老家带回的特产吗?离别了,是否还有机会再见,大家心里都是未知数。
送别的汽车渐渐驶离母校,每名同学承载着知识、带着理想、充满激情、富有追求将跨入新部队、走上新岗位。亲爱的同学,一路多保重,期待喜相逢。再见了母校,请等候我们成长进步的佳音吧!
1999年母校撤并到海军工程大学,2004年校址归海军指挥学院管理,当时的关恒慎院长和高学敏政委几年后也先后任工程大学的校长和政委。队长张国强、教导员张维玉也已转业,祝福他们家庭安康!
如今,我们毕业整整21年了。大部分同学改行了,大部分同学转业了,一部分同学偶尔见见面,一部分同学还没有机会再见,与大部分同学都保持着电话和微信联系。
我经常问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再到母校看看?我想,一定会有的!当那一天来临时,我要看看那幽静的林荫道、笑声琅琅的宿舍楼、错落有致的阶梯教室……母校,我期望着与您再相逢!
2
2000年3月份,我们76名同学有幸相约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基层政工班五队,共同学习半年。
在这个队里,真没想到毕业两年半后又与童升平、杨超、刘海峰、巨宏伟4名南京海电院同学欢聚一堂,大家别提有多高兴,校友加校友,感情更深了几分。
在通向位于半山坡的教学楼110级台阶的中间,冬青树簇成的“使命·忠诚·献身”6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一眼望去顿生庄严与神圣之感。
“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方永刚教授生前是我们的教员。他在这110级台阶上攀登了20年,经年累月的脚步踏实了他人生的根基。他强烈的使命意识,高尚的师德师风,真学、真信、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心灵的昭示,树立了无形的榜样。我还保存着他与王雨霏教员共同著的30万字《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一书,封二还有他的“请盛文明弟雅正,方永刚,2000年5月”亲笔题字。
我后来得知,这是他1997年出车祸后,在头和脖子都拧上固定螺丝的情况下撰写的专著。在感动之余,我更感到重任在肩。感谢他无私给予我们的爱,祝愿他在世界那一边过得好,深深祝愿他的家人平安!
到教室学习,每天连续上下110级台阶是基本功,队长焦志忠、政委秦兴武风趣地说,这是你们这些“海军蓝”将从事政治工作的一个阶段的起点。
是的,做好政治工作,需要扎扎实实地走出一串无愧的足印,练就一双坚实的翅膀,为未来的翱翔做准备。
毕业后,我们每名学员都带着一本毕野青、倪玉教员编著的《政工写作宝葫芦》,开始了“依葫芦画瓢”。我回到原单位改任警通连副指导员,真正意义上开始从事政治工作。
3
2002年6月,大队政治处汪文林主任征求我意见,想让我到西安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指挥与管理专业中级培训班学习。
当时,妻子随军在驻地,已怀孕两个多月,我也征求她这件事。她对我说:“你尽管上学去,送我回老家就行了。”8月底我送她回老家后,就踏上开往西安的火车。
我们七队126名学员(海军19名)分别来自总参、总后、总装、海军、空军、二炮和北京军区等单位。尽管学员来自全军,可大家像新兵般认真,像老兵般沉稳,像一家人紧密团结,交流工作经验、畅谈心得体会、切磋研究成果,尤其在独特的对台军事斗争政治工作推演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各司其职,该出手时就出手,也让我这名海军彻底见识了三军联手的力量。
五个多月的学习时光,在亲切的军号声中作息,使我又一次回归军校生活。
12月中旬,妻子临产,请了7天假,火急地赶回福建霞浦老家,女儿出生第三天就回到学院,感谢妻子,感谢女儿,没让我过多耽误学业。
一代代的西政院教育工作者,谨记“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院训,三尺讲台竞风流,为全军培育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他们是学子们的骄傲。“满脑子都是事业”的王也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侯敬智,“三尺讲台献青春”的吴教练、余子明,“延河岸边一纤夫”张万赋等等就是代表,这些起耳熟能详的恩师,言传身教给予我们阳光雨露般的知识营养,教会我们做人做事做文。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学院在延安修建了教学基地。“延安现场教学”是学院的必学课程。40年过去了,去延安的路渐渐被称为“铸魂之路”和“信仰之路”。
队长南志文、政委何元茂带领我们重走延安路。站在窑洞里,坐在石桌前,观看着油灯,一个个精神遗产,鲜活地呈现面前,强烈撞击着心灵,感到心潮澎湃,幸福多么来之不易,现在的条件虽然比当年好上千万倍,但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永不过时。
步入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历史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延安三十年”“艰苦奋斗”“共产党员标准”“三大作风”的专题讲解,让所有学员深思、振奋。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毛主席为抗大制定的首条教育方针,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在抗大纪念馆里,摆放着一幅复原的会场画面:会场上方悬挂着“造就成千成万的铁的干部”的横幅。大家谈到:“作为新时期的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做传播、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播火者、擎旗人。”
面对鲜红的党旗和巍巍宝塔,我们在这里举行了宣誓仪式:“作为一名政工干部,我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诤诤誓言,响彻在延河水边、宝塔山上。
4
2008年8月底,我由教导员任上到广州兵种指挥学院第九期部队政治工作班学习。
学院的前身海军第二水面舰艇学校,是在叶剑英元帅的关怀下,于1977年12月12日组建,坐落在风光旖旎的白云山风景区西侧的石井镇,先后更名为海军水面舰艇学校、海军广州舰艇学院、海军兵种指挥学院、海军特战学院。此轮军改,海军特战学院又被改为陆战队水上综合训练中心。
漫步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里,到处散发着绿意盎然的清新气息。距大门出口50米处在有一株周总理亲手植下的榕树,共冠若伞,婆娑芬芳,树须入土,迎接和目送着一茬又一茬的学子;富有海军五大兵种文化内涵的浮雕墙、雕塑、主题公园等人文景观错落有致;教学楼楼道墙上挂满了毕业于学院的英模、将军;现代化的教学楼、学员宿舍楼在绿荫环抱中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置身其中,沐浴着书香,处处受教育、时时受激励,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军事谋略思维、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个多月时光,我们共学习了政工、党创、战略、外军、三战等18门必修课,10门选修课,28位教员为我们授课。许多教员数十年如一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严谨笃学,潜心育人。感谢教员的无私奉献!
我们五队65名同学中,有我南京海电院的同学卢伟、刘波、赵明灯;有大连舰院政治系的同学李绍华;有同一个县、同一个新兵连的老乡黄全祥同学。还见到了在学院工作的王健同学。又见到了在其它队学习的杨超同学,与他算是三次校友加同学了。学员两个人住一个房间,我与来自上海猎护一支队的贾航海同宿。班长是来自厦门水警区的朱峰教导员。来自广州地区的梁丽山、胡鑫、戴卫春、刘应伍、李志明等同学盛情邀请我们吃饭。
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期待明天会更好!感谢军校,让我们有缘再相会!
金秋10月,正是秋高气爽登山时,刘发伟队长、张汉煌政委带领全队同学拉练至白云山,当我们挥洒汗水把红旗插上顶峰时,俯望广州城,郁郁葱葱,车水马龙,高楼鳞次栉比,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叹南国的绿,感慨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在虎门参观见学期间,当我们步入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抚摸着炮台,驻足销烟池,眺望伶仃洋,仿佛又见到当年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和林则徐禁烟的壮举,心想:有海无防,再大的中国也会受人欺凌;也深感我们这一代军人肩负的责任和神圣使命。
今天,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10月23日,习主席出席开通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指出这是一座圆梦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当时的院长严跃进大校,前几年就任舰队的参谋长、副司令员,现在已退休,祝福老院长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毕业后,我回原大队被任命为副政治委员。许多同学也陆续走上了团职岗位,祝愿同学们在新的征途上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片辉煌。
5
2012年11月,我又被组织安排到海军大连舰院政治系党的创新理论班学习一个月。
这是我相隔12年后,再次步入大连舰院,算是回炉吧。在这期间,我与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面对面,与更多教员相逢,与更多同学相聚。
校友战友亲如兄弟,是军校把我们团结在一起,你来自沿海,他来自内地,我们同学习,我们同欢乐,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同吃一锅饭,我们同睡一间房,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团结成一个钢铁集体。
世界上有一种特别的爱,那就是老师对学生不厌其烦的教导之爱。世界上有一种特别的情,那就是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人生,如大海行舟,有正确的指点,就会不迷失;有正确的教诲,就会有底气。恩师的指点与教诲,常常陪伴我们一生。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每一次的回炉,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差距、能力的不足、肩上的使命。尽管今年转业了,但我期待着到更高学府、拥有更多学习深造机会!
每一次的军校生活,都让我暂时放下手头工作,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她每次都给予我更丰富的知识、更崭新的理念、更长足的劲头在新的岗位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每一次利用学习之机,我都不放过游览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品尝特色小吃,感叹改革成果,让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荣誉,每一次做政治工作,每一次文章上报刊,与军校的培养哺育,与教员的教诲鞭策,与队干的期望激励,与同学的祝愿促进,与肩上的使命催促,与组织的培养信任分不开,他们让我奋勇前行。
生命中有了军校的经历,一辈子也无法忘却。军校生活,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军校生活,让我们不输给懦弱的自己,让我们敢于成就一个不平凡的自我,让我们学会在集体中一起微笑,一同面对。
我的军校梦如影随形,我的从军路无怨无悔,我的后半生顺其自然。
军校伴你我他一生,祝福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