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波兰电影,就一定会提到安杰伊·瓦伊达。长久以来,他代表着一代人的心声,其电影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虽然他的电影并非纪录片,但其作品如同映射在电影荧幕上的历史书一样。在瓦伊达电影人生涯的开始阶段,他的电影以战争题材为主,随着《大理石人》和《铁人》等电影的相继问世,影片开始展现团结工会以及在当时压抑的体制下的人间百态。瓦伊达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在日本,他拥有一大批忠实的影迷。2000年,瓦伊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瓦依达当初并没有想要成为一名导演。他在克拉科夫学习绘画,当他最终选择退出这门专业时才决定尝试电影制作这条路并报名了罗兹电影学院。然而,绘画仍影响着其电影手法——他非常注重电影的视觉效果,并在《灰烬与钻石》、《桦树林》和《婚礼》等电影中经常会提及一些经典的波兰画作。
《灰烬与钻石》是一部极富意义的作品,这部影片定义了波兰人如何看待战后自己的国家。在另一部电影《一代人》中,瓦伊达揭示了「哥伦布一代」人的悲惨命运。所谓「哥伦布一代」是指在1918年波兰重获独立后不久出生的一代人,其青春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无常》是波兰浪漫主义的残酷写照,而《大理石人》让观众意识到执政政府所散布的谎言,其续篇《铁人》,让团结工会与当时执政政府的斗争被人们所铭记。
瓦伊达在其电影中从未停止过去瓦解那个时代的民族神话。在一个尊崇民族英雄的社会中,他讲述了一个个英雄主义的故事,但却以他标志性的提问结束了故事:意义何在?他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但奇怪的是,这也成就了现在的他:波兰所有事情的顶级权威人士之一。
虽然历史题材的电影是瓦伊达的主业,不过他早期还制作过其他类型的电影。在新浪潮电影时期的电影《无罪的巫师》(1960年)中他展现了爵士乐一代青年人的桀骜不驯与边缘化。1968年瓦伊达的朋友,著名演员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不幸去世后,他在电影《一切可售》(又名:《全部出售》)中创作了艺术圈的一种悲凉自画像。在根据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的故事于1970年拍摄的《桦树林》电影中,瓦伊达专注于死亡的主题,并展示了爱神与死神的交织与纠缠。
电影《福地》讲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野蛮现实景象,该片是波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2007年,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卡廷惨案》是瓦伊达电影人生涯中最个人化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0年4月至5月,一个真实的大屠杀故事。当时约有22000名波兰公民被苏联秘密警察杀害。这起惨案对瓦伊达本人而言极具个人色彩,因为他的家人在这场悲剧中罹难。
【考考你】哪部瓦伊达的电影是你的大爱?
【文字 / IAM ◎ 插画 / 李天植】
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处
欢迎关注微信号:poland_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