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装备主要集中在10号展馆,还是以模型居多。既有核潜艇、驱逐舰、两栖攻击舰等大型水面战舰的,也有快艇、鱼雷、声呐等小型兵器的,还有海上作战系统的。它们大多出自中船重工或者船舶工业的研究所,但也有少数来自航天、民企等其他部门。如果算上航空航天电子等军工大集团展出的岸舰导弹系统、对海防御体系,已经够得上一个小型海事展的室内展了。
▲ 海上体系化多功能综合电子蓝军系统
▲ ET39鱼雷和船坞登陆舰等大型军舰的模型,远处还有ET40鱼雷、ET80反潜导弹
▲ ET60鱼雷和常规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模型
▲ “梭鱼”便携式多用途无人潜航器
▲ 水陆两栖艇
▲ 蛙人运载器
▲ 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所的“雷电”“猎鹰者”无人艇
▲ 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所和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合作的“地平线”两栖车。笔者查了一下,郑州宇通重工的主营业务是大型军用和民用工程机械、环保、专用车。一家航天企业和一家车企,联手打造海上装备(虽然还是两栖车),这说明跨界很流行,下海上岸满天飞。
▲ 一艘三体战舰的模型,外观介乎美国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和正在试验的三体无人艇之间。这个设计思路应该是很好的,但模型比较粗,看来是刚着手研制
这些海上装备中,最大亮点当然是JARI-USV多用途无人作战艇。它被很多媒体和军迷称为“全球最小的‘宙斯盾’战舰”。
▲ JARI-USV多用途无人作战艇,采用喷水推进方式
▲ 艇艏的弹炮结合武器站
但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有些过了,因为“宙斯盾”舰的含义不仅是配备四面阵相控阵雷达、舰空导弹垂发系统,还包含舰内的高性能指挥控制系统。这艘小艇虽然有垂发装置,但只有四个单元,而且看露头导弹的头部,就是一枚对海对地攻击导弹。它的防空显然是艇艏的弹炮结合武器站,但是两枚近程舰空导弹,肯定是无法对付大规模攻击。即便是垂发系统改为发射小型防空导弹,增加单元数量,它也很难应对饱和攻击,成为一个“神盾”。根据介绍,它在两侧还有鱼雷发射管,武备真的是很全很全啊。虽然采用的是双体滑行艇的船型,但在42节航速下,这艘体长只有15米、体重只有20吨的小艇,还能保持多大平稳性,让舰上的雷达、光电、导弹发射器和机关炮维持高水平工作,值得怀疑。
▲ JARI-USV多用途无人作战艇的舰桥上电子设备众多,前面还有垂发单元
▲ 顶部类似激光雷达的设备
舰桥上那么多电子设备,也让笔者困惑。特别是球形光电转塔后面一个多向接头的顶部,看外形是一部激光雷达。自主型无人车上经常有这种设备,精密测量周围地形地物,因为它们单靠卫星定位、导航等,无法应付地面环境。那么这艘无人艇,是打算脱离遥控,到狭窄航道进行全自主航行?或者是肩负了某种夜间近距离的高分辨率探测任务?这种探测与前面搭载的导弹,甚至机关炮,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它是一艘高度集成化的“展品”,告诉大家我能集成这么多设备、具备这么多功能,你可以随便选择、搭配。它最有可能的产品,应该只是保留部分设备与能力,有明确的作战目标和对象。比如去掉鱼雷,以相控阵雷达、光电转塔为探测设备,舰桥顶部加装无人机干扰设备,配合前方垂发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艇艏武器站简化成射速、弹箱容量更高的机关炮。这样一艘快艇在港区、沿岸工厂附近巡逻,可以应对蜂群无人机的攻击。或者把后面的卫通换成拖曳声呐,增多鱼雷,垂发和艇艏武器站换成反潜火箭深弹,作为反潜快艇使用。
除了室内展出的无人潜航器,室外的“彩虹”6无人机机腹下,也摆放了一条无人潜航器。从侧面可以明显看到从前往后分为六个舱段,而且在第四个舱段上写有“AUV快速任务重组型”。
▲ “彩虹”6无人机机腹下的无人潜航器,从侧面可以明显看出它的模块化舱段设置
▲ 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可以翻译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前面“梭鱼”便携式多用途UUV(Untethered Underwater Vehicle)可以翻译成“无缆水下载具”,其实都是“无人潜航器”。
在这里,笔者忍不住要吐槽一大段。英语中不像汉语,有舰、船、艇、车、飞行器、航天器等分类,而是非常杂乱。有按载人运货分的,比如car和truck;也有很多叫vehicle的,比如UGV是“无人在地面动的交通工具”,UAV是“无人在空中动的”;vehicle有时还指“手段”工具,比如“Art may be used as a vehicle for propaganda”,意为“艺术可以用作宣传的工具”。实际上中文每个字、词的含义,远超过英文中一个单词、词组,很多单个汉字,就对应多个英文词组。学会三五千汉字,面对绝大部分书籍包括专业书时,就能读对看懂个八九不离十。而英语单词,由于逻辑性经常是跟着词根、读音来的,不掌握非常多的专业词汇,稍微科技点的书就没法看懂。因此英文里经常见到缩写,比如GPS。这时就看谁名气大,就用谁了。一旦碰上同样的缩写,比如给钻地弹药起名“地面穿透系统”,给无人车和无人值守器取名“地面巡逻系统”,都会是GPS。但是组合在一起的汉语词汇,逻辑性、丰富度更强。据说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是最薄的。这可不单单是因为汉字笔画是二维码,英语单词是条形码,字词在历史传承中留下的逻辑关系,也是重要因素。但是现在国内很多翻译者,往往只按单个英文单词的最常见意思来翻译,不认真看整个词组,结合前后文、语境和专业知识来理解,因此翻译上的错误、疏漏很多,不严谨的歧义就更多了。常此下去,逻辑思维能力也会退化啊。
显然,这是一种模块化设计的无人潜航器,最后的舱段是推进模块,二五舱段是姿态控制模块,第四舱段是通信导航模块,推测第一舱段里布置声呐、摄像头等载荷,第三舱段布置电池和侧扫声呐等设备。
从模型外观的细节看,它应该还只是个模型,但做得比较细致,多半是总体设计上已经比较成熟,一旦有需求或订单,就能完成研制、完善细节。比如它计划由“彩虹”无人机携带,投放时应该在尾部加装一套减速伞,头部下方的探测单元也应该有保护罩。
▲ “彩虹”6无人机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见本刊上期。外形和发动机都说明它是走高空高速的路子,和空投的反潜装备似乎不是最佳组合
另外,这种潜航器与“彩虹”6搭配,稍微有点奇怪。相比“彩虹”4等的其它兄弟,“彩虹”6显然是一款更注重高空高速性能的无人机,用它投放鱼雷、无人潜航器这类载荷,唯一的优点是它能更快赶赴远海某地,尽早实现对水下目标、异常情况的探测。而且无人潜航器投放后,多半需要通过无人机中继来保持数据链畅通,因为单凭自主化行动,它只能完成水文、海底探测这类任务。如果是反潜,这样做尚且有点优势,但这时和声呐浮标相比,无人潜航器就未必有后者更合适了。
▲ “翼龙”2无人机的左翼下除了空地导弹,还有声呐浮标吊舱和电子战吊舱
因此笔者猜测,这款设计更多的是为整个“彩虹”家族配套的,并非“彩虹”6的最佳搭档。用“彩虹”4携带它进行海下监测、搜索,精确定位目标,然后由“彩虹”6携带鱼雷攻击,是更好的组合。
其实无论JARI-USV多用途无人作战艇,还是“彩虹”“翼龙”无人机搭配无人潜航器,电子设备在其中占据的分量,都不比平台低,甚至更高。陆海空天电,“电”是空间时间覆盖最广的,因此笔者每次看展览,都会尽量关注电子类展品。
更多内容,请参见本刊第11期杂志。本刊从1996年到本届航展的报道文章,请参见手机版《航展 1996-2021》。
关注公众号,在“服务”里点击“微店订阅”
在淘宝店搜索店铺“兵器知识读者服务部”
可以购买本刊印刷版杂志
微信搜索小程序“兵器知识手机版”可购买手机版
投稿邮箱:bqzs@co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