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初那十年,也是我军与国际一流水平加速赶超的10年。这10年时间里,得益于网络的普及以及诸如Discuz!系统的不断发展,军事类BBS成为了思想交流的一个好场所。从早年的舰船知识论坛,再到后来的铁血网、飞扬军事、超级大本营……爆发出了很多有点意思的东西,当然那个年头出书的人也乐见这些BBS的发展,他们从港澳搞来书号,然后逮住一个BBS抄就是——成品书零售10元一本,批发5元一斤,也算是把那些有意思的东西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本文要提及的这个东西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之一。
目前看,这一个点子的产生有这么几个来源。
超时空要塞中的VE-1机型,增加大尺寸预警雷达的双座版VF-1
《超时空要塞》中的VE-1机体
这个项目是冷战时期的一个脑洞,压根没造出实机出来。
当然,按照时间算的话,这个要比《超时空要塞》还早,没准河森桑就是受这个项目的影响设计的VE-1。
国外网民PS出来的F14AEWC照片
这时候虽然离瓦良格开始重建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已经拦不住网民们畅想“未来的中国航母”了。
当时在大连的“瓦良格”航母,对该艘航母的改造工作尚未开始
苏联时期虽然规划了多种航母预警机,但其中没有一款固定翼预警机达到可以用于实战的状态。只依赖直升机平台改装的预警机?那滞空时间和探测范围都是有限的。
雅克-44当时还仅仅是个模型
安71翼展太大、垂尾太高,没法放进机库里
而那个时候距离我国舰载战斗机项目上马甚至都有一段时间,一般网民自然也不能知道某舰载固定翼预警机项目了。
科研人员与T10K样机合影,该机来到中国也是稍往后一些时候的事情了,歼15项目那是更往后的事情了
至于这架验证机……那得更往后了
事实上,在瓦良格项目之前,国内一直流传着一个基于法国“克莱蒙梭”级航母开发国产新航母的传言。这传言也是有根据的,毕竟“克莱蒙梭”号航母曾计划在上海的造船厂拆解,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克莱蒙梭”号航母于1955年开始建造,1961年服役。“克莱蒙梭”号航母在1997年退役后,法国政府考虑环保等因素并按惯例决定将其送往别国拆卸。但出乎意料的是,“克莱蒙梭”航母的命运却一波三折,并几经转手,至今又被迫回归法国。2003年,一家西班牙公司同法国签定购买航母合同,并答应将其拖至买方港口进行拆卸。法方不久发现,该家西班牙公司将航母私下卖给了土耳其,从中转手牟利。法方立即取消了合同后,一家德国公司又成为新买主。由于上述两家公司就转交拆卸权产生分歧,导致“克莱蒙梭”号航母长期滞留在意大利西西里海岸。2005年,法国军方再次找到了买主,以4亿卢比的价格与印度公司达成协议,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阿朗拆船厂将接待该航母。去年12月22日法国国防部宣布,“克莱蒙梭”号退役航母即将启航并经2个多月的行程抵达印度。——《“有毒航母”被迫返回法国》“有毒航母”被迫返回法国( 附图) _行业动态_中国船舶网 (cnshipnet.com)
“海空卫士”王伟生前绘制的油画《夙愿》,其中这艘航母有可能是“克莱蒙梭改”(但也有说法是国内比照“小鹰”级设计的航母)
而在这个传言中,基于飞豹战斗轰炸机“开发”了一系列舰载机。其中就有基于飞豹战斗机加挂雷达吊舱的“预警机”变种。这一观点我第一次读到应该是在2000年的《当代小学生》杂志上。(对,没错。那时候的小学生看的杂志讨论的内容就这么“硬核”)
根据当年的猜想PS出来的飞豹“预警机”
当然事实也证明了这个东西更不可行——最直接的一点飞豹这个机体压根没考虑过要上舰,要上舰的话得重新设计。人们可能是觉得飞豹这个机体长得像英国的F-4K(甚至发动机都一样),就“想当然”了。
长得像?里面的差距可非常大的
既然是要做预警机,那么肯定不能是单座机,因为飞行员一个人不可能同时驾驶飞机还看着雷达标注空情,为执勤战机下达命令。虽然说近年来随着AI的发展,在电子游戏《皇牌空战》里面的一个虚构设计——虚拟雷达官能够实现“双人机组”的目标,但是考虑到我说的是近20年前的事情,那时候的AI连“人工智障”还没达到呢,因此肯定是不行的。
《皇牌空战:未知空域》中经过改造的苏30SM战斗机
该机后座的“无人机核心”,可以实现对目标的捕捉与分析
然而你要考虑下快20年前的AI发展情况,03年国防科技大学基于红旗轿车研制出一辆功能不够完善的自动驾驶汽车
还是国防科技大学团队,他们改进后的无人驾驶汽车在07年实现了高速公路路况下的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和战场感知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考虑到正经预警机的乘员组一般拥有一个不少于2人的空情观测与指挥小组,因此,一台基于重型歼击机至少是三人制机组,而考虑到该机必须要长时间滞空,因此最好布置一名副驾驶员轮换操控飞机较为稳妥。于是,那就得是一个四人制机组。
四人制机组……需要四个座,由于当时国内对侧卫系的认知主要是单座苏-27S和双座苏-27UB两种构型及其三翼面变种,因此那么类推的话,四座苏27应该长这个样:
相同时期网友PS的四座苏27.当然这个图最初是揶揄某位据传生活作风非常不好的网民的,再说明眼人一看这个结构就没法装人嘛!
当然也感谢网络的发达,网友们很快知道了苏-27IB这个机型的存在,也知道了后来的苏霍伊“并列双座三杰”——苏32FN、苏-34和苏-33UB。而当时讨论的主要是舰载机,因此苏-33UB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苏-33UB“蓝色21”,当时国内有期刊称之为”苏-27IB”
苏-32FN“蓝色47”和苏-34“蓝色45”
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系留的苏-33UB
彼时,国内军事论坛对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与瑞典“爱丽眼”预警机报以了极大的兴趣。两款预警机都是采用了相控阵雷达,“费尔康”采用了分布式的布局,“爱丽眼”紧凑的“平衡木”天线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的目标。
智利空军的“费尔康”预警机,分布式雷达设计非常明显
瑞典“爱丽眼”系统可以整合到比较小的平台上
考虑到机体是“小小的”重型歼击机,只有两个人负责雷达观察与空中指挥,因此雷达系统尽可能要紧凑,部分角度可能需要原机体自带的雷达进行补盲,因此网友们提出了两个方案。
方案A:在机背位置安装平衡木雷达:
直接加雷达,简单粗暴
然而这个设计先不说承力结构变化的问题,巨大的雷达已经使飞机的外部气动外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影响也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
方案B:在机腹加装伸缩式平衡木雷达吊舱,这个方案比较有名,曾经刊登在《舰载武器》杂志上:
这张图非常有名气,然而现在在网上真的很难找到了
这个方案遵循了一个分布式探测的原则——机头雷达和机尾尾椎雷达分别负责探测前半球和后半球的目标,“平衡木”吊舱负责侧部补盲。看上去似乎很完美的样子,然而这个方案问题实际上更大。
虽然方案B说的很美,但是必须要知道的一件事情,方案B的基础是原装苏-33UB机体。当时大家天真地认为把弹射座椅拆除,然后布置四个坐席和两个雷达工作台就行了。这个想法的确很美,但是人和设备是要占据空间的,虽然苏-33UB机头空间非常大,但那是对于两人制机组来说的,挤进去四个人还是很挤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逃生系统不完备,万一出现故障那只能“人与战机共存亡”了。因此,需要重新布置机头内部空间,并设置逃生通道与弹射座椅。
EA-6B的座舱设计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笔者自己借鉴EA-6B驾驶舱布局重新PS的机体图片,留出了弹射座椅逃生的空间
众所周知,特种作战飞机是耗电大户。美国海军的“咆哮者”为了完成自身电子压制与电子侦察的功能,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提高机体的发电能力。即便如此,在全挂载作战时,该机的一些电子战吊舱还需要利用冲压涡轮给自己发电以保证能够正常工作。
F/A-18G“咆哮者”战机,该机设计时着重考虑了机体供电能力的提升
美制AN/ALQ-99干扰吊舱,吊舱头部用于发电的冲压涡轮清晰可见
美制NGJ-MB吊舱,其自发电部分占据了比较大的空间
之前啰嗦了那么多,实际上最主要的问题是要重新进行结构设计。之前网友们进行的构想都是基于简单的图上操作所进行的,但实际的情况并没这么简单。这必须要从侧卫这款飞机的机身结构说起。由于苏-33UB的生产过程照片较少,很多时候我们采用近似结构的苏-34照片进行解释。
首先是机头模块,我们的设计是四座座舱,而现实的苏-34和苏-33UB机头模块都是双座设计的,弹射座椅滑轨就在模块的后山上。从图纸和实拍照片上看已经是不好再加两个座位和对应的仪表台了。
生产线上的苏-34机头模块
空翼网转载的俄国苏-34机头模块图纸。很明确,这个机头模块只能装下两个人
这也就意味着,在修改机头模块的时候,其后部的中央结构模块也要进行对应的修改,而这个部位又是连接两翼、后机身、吊挂进气道与发动机吊舱的重要分段,对其改动必须要慎之又慎。
要实现四座目标,不仅机头模块要调整,其后部的中央盒体结构也要调整
从此不难看出,中央盒体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其开刀应慎之又慎
因此,开发四座型机体的难度远比“单改双”要难得多,至少相当于重新走一遍“并列双座座舱开发流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4)发自灵魂的质问——有必要用它嘛?
实际上说到底,这个案子之所以不做,是因为他高不成低不就。因为该机的研制过程和消耗资源并不比重新研制一款专业的预警机要少;该机形成的战斗力也仅仅是略强于一些在研中的预警无人机,与专业的预警机相比还是巨大的。
某实验基地实验中的固定翼预警机全尺寸模型。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也会拥有专业的固定翼专业预警机
在研中的预警无人机在机动性能上并不比战斗机改造的预警机差;又因为是专机专用,在使用效果上也不差。
所以说,有些东西看看得了,真的没有那个必要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