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遍《入殓师》,现在,剧中让我泪下的地方,不再是生死大事、与过往和解等等这些终极命题,而是剧中的各种小细节,例如小林向温泉老板娘介绍自己的妻子时的目光、泡完温泉的那一场雪……
当我自己注意到这个细节时,错愕了一下,然后释然:大抵自己的确较之以往,更珍惜平凡的生活了。
毕竟,事物因有限而珍贵,死亡的不可避免造就了生命的不可估价。从青少年时期,我就沉迷于思索生与死之间的事情,在当时的QQ空间里还写了不少关于生与死的文字(有机会再一点点搬到微博来),而从事殡葬之后,不再需要我寻找,无数的生与死便自顾自地堆积在我的面前,应接不暇。
最初看《入殓师》的时候,是当作从业的教材来看的,当时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一帧帧地看剧中的操作手法、物品陈设,去模仿、借鉴。但是电影里依然有留给我的疑问,例如开篇的故事中,逝者家中的屏风都是倒置的,到现在也没有查到让我信服的说法。
屏风中的汉字书法,明显是倒置的,为什么呢?依然有待研究
以及在有从业经验之后,能看到的一些明显的小纰漏:
即便经过按摩,尸僵状态下的手也是带有些许回缩的特性的,不会保持如此舒展
然而排开这些小细节,《入殓师》的真实性体现的相当到位:
我当初也是被类似的广告吸引入职,但是当时广告上写明了是殡葬相关职业
包括我自己也拟过类似的文案,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为避免广告嫌疑,抹去一些信息
即便如此,却还是这样的情况:
虽然近几年好一些……
以及殡葬行业也会有的淡旺季:
常见的情况是,气温剧烈波动的时候,例如冬入春、秋入冬的时间段,身体虚弱的人们会更难适应,殡葬业就会迎来“旺季”;而气候稳定怡人的时候,就是淡季。
说到淡旺季,这里也要谈及一个普遍的问题:殡葬真的是暴利吗?
对于踏实经营的公司,尤其是礼仪服务方面,真的算不上“暴利”。殡葬经营中有一个外人普遍看不到的问题:低频。对于看阎王爷脸色吃饭的殡葬业,经常会遇到连续几天甚至十几天、几十天没有案件的情况,而在这没有收入的时间里,依然要承担房租、水电、工资等各种成本——也就是说,对于单个案件,客户很可能是在承担服务提供方远超出这个案件本身的成本。于是似乎出现了一个死局:单个案件的消费者认为服务方是在敲竹杠;而服务方却还在嫌赚得少。
这真的是一个死局吗?其实也不是,从宏观上的政策协调,到微观上的改进经营模式,到策略上的延伸产业链等等等等,各方势力都在谋求破局之道。但是殡葬业也的的确确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粗放的经营中挣脱出来。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殡葬产品以及智商税类型的服务,就真的是暴利了。寿衣、寿盒之类,卖的就是个急需。但凡能提前淘宝看看,都能差出来数倍甚至数十倍。(但是现在东北也有某公司看到了这个bug,开始营造自己的品牌,并且线上线下统一价了,虽然它的品牌实质上也就是吉祥话的集合体,财啊福啊平安啊什么的)有兴趣的人更可以去集散地看看,例如曹县,例如六道口……
六道口一瞥
智商税类型的,就是阴宅风水什么的了——我并不是要掀风水先生的饭桌子,但是也请真有此需求的客户,至少做点基础研究,别冤大头当的太过分。毕竟我见过罗盘不会拿的、打着风水的旗号贴佛教符号的、拿罗盘摆弄半天,连个吉祥话都不给家属说的……
所以,虽然殡葬不全是暴利,但是的确眼下这个依旧粗放的经营环境,想一时半会排除所有的暴利因素依旧不太可能。
好在殡葬业也在慢慢地进步,例如剧中曾有这样的感叹:
生死大事,皆不由己?
而现在,多多少少已经有一些公司在做生前契约了,提供了一些决定自己身后事的机会。但苦于国内忌讳谈死亡的大环境,卖得大都不是特别好。前几天我还向自己公司交了一份相关提案,领导否决了,大概也是觉得带不来多少收益吧。
随着剧情的发展,又一个真实的细节:
不仅容易受伤,而且逝者没有凝血细胞,一旦出现外伤,就会持续渗血。这对遗体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及对于我,非常戏剧化的一幕:
大悟的第一个工作:一位死去多时的独居老人
我的第一个工作,也是这样。当时是九月下旬的天气,法医勘察完现场离开时,说根据腐败情况以及标志性生物(苍蝇的宝宝),初步判断大约过世11天。以下灰色部分重口,选读:
我切切实实地见到了巨人观,老人犹如发酵的面团一样鼓起来。地板上流淌着油脂以及酱油色的尸液。由于逝者的韧带组织已经无法起到连接作用,不能直接抬起,当时我们集结了大约六七个人,计划用床单将人兜起来。我抬肩膀,由于外界的气温较高以及腐败产生的热量,触感并不是凉的,就像企图搬起一个巨大的果冻。我稍微一用力,明显看到胳膊掉了,仅剩皮肤连着……
足以看出气味浓郁
尸臭是极具辨识度的味道,谁家夏天盛肉的冰箱意外断过几天电的,可以认为就是那个味儿,但浓郁好多倍。
所以口罩和手套是必须的。但当时我只戴了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所以没啥用。。。
这段心理描写也十分逼真……
处理完逝者的小林,总是认为自己身上有味道,包括在洗澡时,死命地揉搓、洗头——这真的是太真实了。
处理完第一个案件的我,回到宿舍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澡、洗衣服,尤其是头发当中似乎存留着更多的味道。尸臭的侵彻力达到了精神层面,以至于此后的好几天,我的鼻子都能闻见似有似无的味道。
作为殡葬人的我,也经常遇见这样的问题:
殡葬三连(误):抬死人、烧死人、埋死人
在这里真的十分感谢支持我工作的亲友,包括父母亲戚在内,都十分痛快地认同了我的职业。
前几天,还有一位老太太畏手畏脚地低声问我:你怎么干这个工作?
我报以微笑,很通俗地说:我自愿选择了这个工作,也帮助到了很多可以帮助的人,我觉得挺好的。毕竟人都要死,这活总得有人来做。
真的,很感激殡葬这个职业,给了我很多思考人生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帮助别人的平台,让我觉得我对于社会,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贡献。
我见过很多殡葬从业者,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职业。例如曾有一位上年纪的火化工,还很真诚地劝我,年纪轻轻别老干这个。其实我认为,任何一个职业都一样,如果没有一些自我成就的觉悟在里面,总是不行的。很感谢带我入行的公司,它的企业文化里,有一句话是“我从事的是一项功德事业”。老百姓讲,做事要凭良心。同样一个案件,可以应付了事,也可以调动所有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实实在在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帮助亲人迈向走出哀伤的第一步,踏踏实实拿自己应得的酬劳。殡葬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而且无独有偶,在思索职业的意义时,我也是经历了与男主十分接近的心理过程:
礼敬尊体的过程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环节
我最早入职的殡仪馆中轴线上,有一尊后羿射日的雕像,我当时不明白它的意义,也没有人给我答案。
后来,在第一次完整地观摩了整场的礼体服务(当时公司对沐浴、穿衣、化妆等一系列近似小殓的环节称为“礼体”,礼敬尊体之意)后,我写下了这么一篇日记:
帝尧之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把土地都烤焦了,庄稼也干枯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帝尧请来了大羿,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
初到XX市殡仪馆时,我对于馆前的后羿像没有太多的感触,只是简单的以为,这象征着对生的渴望,对命运的抗争。直到今天,看了A老师做礼体。
那是一个看起来精疲力尽,疲惫不堪的躯壳:他的双腿不正常地扭曲着,仿佛诉说着多年病痛的折磨;他身上的衣服歪歪扭扭,也许家人尽力了,但是却掩不住生命离去时的突然与匆忙;他满脸胡茬子,因没有牙齿而凹陷的双唇微微张开,似乎刚刚才因为疲惫,喘过了最后一口气;他面色黑黄,一脸倦容……然而随着A老师一系列的剃须、洁面、化妆、整理之后,逝者的倦怠没有了,疲惫消失了,面颊也饱满了,衣服也扭正了。他的脸庞上,重新浮现了活人一般的气色,那是如父亲一般的慈祥。那种和死亡抗争后的满脸倦容和精疲力尽不复存在,剩下的,是宛如熟睡一般的安宁。
我想,这就是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在和死亡斗争吧!生命总有一天会结束,但是死亡的降临大都是充满了突然:倏忽而来,不容分说。虽然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这种平等是冰冷而残酷的,不论这生命,是曾有过怎样的绚烂,抑或怎样的不堪。人们或努力或苟且,然而面对死亡的侵袭,终究会败下阵来。我们做的,或许是用着最大的执着与顽固,让生命不再于死亡之前狼狈,让每一个逝者的离开,都带着体面与尊严。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用着另一种方式去延续。
于是,我又想起了后羿,想起了他面对着十个太阳的绝望,更想起了他弯弓射日时的庄严。烟花于绽放中美丽,生命在斗争中精彩。死亡是强大的,是不可战胜的,而我们,是人们面对死亡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尘埃落定,这里没有硝烟。但这里有生命奋斗之后留下的战歌,有我们为了尊严,面对着死亡,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我想,我应该是入对了行吧!
死亡往往会使亲人的容颜变得冰冷而陌生,产生疏离感。恢复亲人以往的容貌,有助于家属宣泄情感、平复悲伤
我曾经写下的感触:
人生逆旅,百代过客,一梦终醒,亦悲亦乐
所以十分敬佩电影制作者下尽功夫,贴近事实的还原,我看到了太多太多的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细节。有半夜的突发案件:
24小时值班的情况下,甚至很多案件都是凌晨。凌晨人的呼吸心跳会减至最弱,是猝死的高发时段。(虽然剧中这一次是自杀)
也有过一次乐事:某次凌晨,接到通知发车去接收遗体,说是溺水。走到半路又通知说救活了。这样的奇迹,哪怕是经历了从熟睡中挣扎起床,我现在想起来仍旧开心。在此也衷心致敬冲在前线的医护人员,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奇迹创造者。
这也许也是我入职后唯一后悔的地方,有些后悔没能学医。于是我在培训中,也和同事们一起学习了一些急救知识。今年还用CPR救助了一位哭到休克的家属。
虽然不私自收受谢礼,现在也很少亲临一线,但是记忆中每一句感谢,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
感谢工作,给了我不一样的平台与经历;感谢死亡,提醒我生命的可贵。
这次《入殓师》重映,真心觉得是一次带着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观看的好机会。给忌讳死亡的我们,一次认真探讨生命的契机。生与死,本是一体两面,回避死亡,会错失很多生的开悟。
也许,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没有意义,来都来了,又去无定时。在这长短莫测的时段里,我们追求不了长度,只能尽己所能地拓宽。
传达感情时莫要矫情,以防追悔莫及;日常生活也莫要略过,享受每一时刻。
我们所度过的每一个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这篇文章里,我没有提及太多的主线。关于生命的疑惑,我并没有作答的权威,更何况,不亲历亲为,复读前人的觉悟也是徒劳。也许有一天,我们终将和解,与长辈、与命运、与自己……不为别人,只为下一刻轻装上阵的自己。
攘攘熙熙,门外纷乱世;安安静静,屋内太平间
写在后面:称《入殓师》为殡葬行业的教科书之一,毫不为过。但是实际上,这部电影也给很多人带来了误解,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认为殡葬人的工作不需要接触活人。
殡葬活动本身就属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殡葬就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尸体的行为。况且现在的殡葬活动,在逐渐将工作重点向协助家属宣泄情绪、缓解悲伤上面——不是说对逝者的服务不再重要,而是不再仅仅单纯地以逝者为中心。毕竟,殡葬要追求生死两安。
另外一个误解,就是单纯以为入殓师就是殡葬工作的所有或者大部分内容。实际操作中,现在的殡仪业务里,入殓的工作比例是较小的。另外还有业务洽谈、安排告别、防腐整容、仪式主持、花艺制作、遗体火化、灵骨安葬,甚至前期的临终咨询和后期的祭祀服务也在逐步上升。
而如果在说上产业链就更多了,火化机、废气处理装置、寿衣、寿盒、冰棺、墓碑石材、园林景观、各种仪式用品、小随葬品,再加上管理系统的开发、互联网端的搭建,以及向安宁疗护、哀伤辅导、生命文化、生命教育方向的延伸……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很小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大概那句话真的影响了我的人生方向——从出生起,我们就一秒一秒地走向死亡。
对呀,生死之间,才是大事。
万物皆有新生,彼时你不能少;百岁终归大限,他年我也会来。
这里是做殡葬的小陈,希望永远不为您服务。但如有疑问,可随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