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鹤教授在华西坝上的跌宕人生

发布时间 :2021-11-19

​​蓝天鹤教授在华西坝上的跌宕人生


以下文章来源于钟荷文化 ,作者金开泰

钟荷文化.

华西坝,华西人,华西情,钟楼荷塘世代相传!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蓝天鹤教授蓝天鹤教授

蓝天鹤,字瑞祥,号见东,四川荣县人。1903年9月1日出生。家贫、父无恒业,童年丧母,由祖母抚养。初就读于基督教会小学和中学,1927年华西协合中学毕业,考入山东齐鲁大学。

日军占领后,追查他在校的抗日活动,1929年被迫转燕京大学化学系,1930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受聘华西协合大学,1933年再入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吴宪教授研究生物化学,1937年返校,受聘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讲师,生物化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40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奖学金,入美国攻读,取得博士学位。1946年放弃美国洛克菲勒生物化学研究所的高薪重聘回国,任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受聘为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化学系讲座教授。

1948年任新成立的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53年被定为二级教授。1954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1981年为我国首批博士导师。先后任全国生物化学会理事、卫生部生化教材编审委员、《中国生物化学》等杂志的编委、四川省生物化学会名誉理事长等。

他是我国生物化学的先驱。早在抗战时期就与郑集、李骥教授合作,以自身代大白鼠,研究黄豆、鸡蛋与肉类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其结果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1940年在中国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中药鸦胆子结晶的研究》;他指导学生的论文《丙种维生素与结核》在美国《结核评论》杂志发表。五大学聚集华西坝期间,他与中大医学院郑集、齐大医学院李缵文教授一道,推动成都生物化学的研究与学术活动,促进该学科早期的发展与进步。


1940年赴美国后,首先在罗切斯特大学进修生物化学及生命经济学。1943年取得生物化学哲学博士学位、获金钥匙奖。其后在该校任讲师、副教授,国际癌瘤基金会研究员、美国肿瘤科学院院士。


他在《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有《维生素C与氨基酸的调控作用》的论文;并与A.L.Dounce合作,进行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核酶活性研究,一起提出应着重从细胞核深入研究肿瘤的见解。其论文均在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ACR)之《肿瘤研究》杂志和美国《生物化学杂志》及《科学》杂志中发表,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与后来研究DNA和癌变基因的方向一致。


1943年著有《毒气检验手册》及《有机化合物命名法》。40岁左右的他还应邀参加美国曼哈顿原子能计划工程医学部高级生物化学专家组,达三年半之久。该组同工200余人,他担任副主任。该组中国籍人员10余人,其他人皆未有行政职务。他对铀的生物化学研究论文被载入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报告书中。


1943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在曼哈顿原子能计划医学部与同事合影


1947年9月在《科学世界》——原子核专号上发表有《放射性物质对于生物之影响及其用途》。在美国期间曾为美国化学会、生物化学学会、实验生物学会、肿瘤研究学会、美国科学家学会、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员及该会100周年荣誉会员。


1946年回国后,在校任生物化学系教授。1947年鉴于学校经费困难,学校决定成立校募集基金委员会,他被任命为总干事,发布了《本校募集基金委员会的组织及推进计划》,他讲道:个人需要乳汁与食物,单位要发扬光大,不能超越经费与群众。华大已经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正期待救援者的来临。他把募委会比为引渡的筏子,过河的救生艇。全校上下建立了院系及校友各级严密的组织机构,计划募集15亿元,分经常费及特别费两种。经常费不限用途,特别费限制用途,如建筑、培训,研究、讲座、奖学金等。又拟定了奖励办法。


一九四六年蓝天鹤教授(3排左数第5)在美国一九四六年蓝天鹤教授(3排左数第5)在美国


除分发各类任务,发出捐册4673册外,他自己也尽最大努力,多方奔走,诸多事务亲历亲为,如甚至想到向成都的书画界募集,派刚到生化研究所的干事刘国武去联络,希望他们捐赠一些书画作品拍卖捐助。果然募集得到一些书画,卖出后作为募集基金。仁寿高利民兄妹遵父意捐赠302亩,他亲自参与签约、接收,并著文称:


今三十六年十一月,高君利民昆仲以祖遗田产三百零二亩捐赠本校,用作教育基金,共设置奖学金百七十名,于百年内完成之,俾为贫苦学子膏火之助。既有约,乃言曰:余所以为此者,从父母之遗志也。余因得知,高氏世居仁寿之观音乡,好善乐施,称誉乡里,有古君子诚朴守义之风焉。当其祖考在日,尝以节衣缩食,教民兴学,为富国强兵之本,告戒子孙,故高氏昆仲秉承遗志,笃守家训,慨然义举,自甘淡泊,是诚可以夙世劝俗,导扬国光矣!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高氏之谓乎!



整个募集结果,成绩卓著,募得总计约值30亿元,其中法币8亿多,美金1847元,加币100元,田地360亩,另有刘文辉捐10亿修建乡建楼。


1948年秋任教务长、同年任了华西边疆研究会会长。1947年曾在会上作了《生物化学研究》的学术演讲。这年11月学校欢送戴谦和夫妇服务40年后回国,他也热情地致祝词,深切表达了对戴谦和夫妇的敬重与爱戴。


“……猗与先生,来彼西航。妇亦比肩,同参翱翔。爰振蜀材,光我中邦。致知格物,妙理阐扬。余事雕琢,青琐文章。……春风卌载,惠溢门墙。于斯万年,祝君永康。”


他回国时带回了美国、加拿大捐赠的大量的仪器设备与药品,总值1万万余元,积极筹办生化研究所,并将英国伯明翰大学客座教授第一年的薪酬600英磅全部用于研究所建设。1948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创办,10月29日在华大正式成立国内最大的生物化学研究所,45岁的蓝天鹤任所长,并招收研究生6名。


蓝天鹤(右)创办生物化学研究所,图为生化所工作人员蓝天鹤(右)创办生物化学研究所,图为生化所工作人员

研究所分为生理化学组,包括辐射生理化学、辐射恶瘤学、毒物化学等;病理化学组,包括血尿化学与组织化学;营养及食物化学组,包括营养学、食物学、食题分析、临床营养学等。研究所受到伯明翰大学的热切关注,该校校长及医学院院长都对中国文化有极深的认识。


研究所成立前后成果卓著。他在华西边疆学会上作的“生理化学系的辉煌成就”的报告中介绍了张玉钿的《受四氯化碳毒白鼠肝内磷酸酶之改变》,称鼠肝内磷酸酶较正常减少,肝长大且有退化现象,肾亦有同样结果;高德华的《瘤病人医疗队中接触酶的改变》,结论为瘤病人血中之接触较正常人血中者减少,将来或可籍此以诊断瘤症状之转变;郭舒云的《测定瘤病人血清血酸性碱性磷酸酶的改变及镭和深度X光辐射的影响》,结论为瘤病人血清中酸性磷酸盐酶较正常者增高若干倍,碱性酶略为增高;李士锷《大豆蛋白的酸性水解》,目的为利用大豆蛋白制成水解蛋白素以代替舶来品,已制成了黄色水解蛋白素粉末,不久可望问世;徐仲吕的《黄连的抗细菌作用》,证明对金色葡萄状球菌有显著阻止其滋生,但无杀灭之作用。这些论文都已送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科学年会上报告,不久即将在年会专号中发表。


蓝天鹤一生尽管起伏跌宕,但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家国情怀,使他的思维及语言体系总是保持着科学、真实与自然,对于社会、政治却没有特别的敏锐。尽管在美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究,而且还负了一定的行政职责,但只从事自己的那一份研究,正如他后来所说:当时各组分别研究,皆不知情,直到原子弹爆炸后,才恍然大悟。


1948年任教务长之时三青团邀他作干事,在时局变化已经相当明朗的情况下,他完全意识不到会搭上即将在风浪里沉没的船,轻易接受了。1949年5 月在时局正在发生巨变之际,他发表了《对华大今后的展望》,概述历史,期待未来要有更多校舍,更多的仪器与图书,充实各系和各部门,除了原有院系,还要扩充新的院系。要更加努力,担负起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责任。对学校未来抱着一片赤诚。


同年在给35届毕业生的题词称:


在时局不安的今日,能完成大学阶段学业的人,是如何幸运的事,我们不当为时局的动荡而灰心,更应当为国家的前途而努力。我们研究学问,不但要有科学的精神,还要具有崇高的修养,不要以你目前所学所得的满足,因为学问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时常思考,时常反省,我们要做得到勤奋、有恒和不随便。无论求学深造或做事,都是你成功的条件。


在他的心里或许一直是:作为一个科学家无论在什么制度下,担负起发展高等教育都是神圣的责任。


1949年解放军入成都前,在友人已为全家办好签证、购好机票的情况下,他也意识不到尔后的风险,一心牵挂和惦念着学校、牵挂和惦念新成立的研究所;而且就他回国的这几年在学校也是行政业务一把抓,教学与科研都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础,有成批的学生,信任的同行与得力的助手,对前景满怀信心,便毅然放弃移居英国,决心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1950年成都新政建立后,学校属地派出所以曾任三青团干事的历史,将他定为“历史反革命”。但他依然受军区后勤部邀请,参加了“西南卫生工作团”,进入西藏,研究防冻及航空人员的营养问题,曾受到西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的表彰。在道孚八美,他与徐仲吕一道发现了野生醋柳,富含维生素C,而且稳定,为以后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蓝天鹤(右1)与徐仲吕(中)分析醋柳—— 图片选自百年纪念册蓝天鹤(右1)与徐仲吕(中)分析醋柳—— 图片选自百年纪念册


到了1957年,他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思维和语言,在“教授治校”还是“党委治校”的激烈争论中,他认为二者并不矛盾,从长远说党要管理学校,自然要在教授中发展党员,随着党员教授走上管理岗位,二者不就统一了吗?他那里会想到,随着运动的开展,又联系到历史问题,被划为“右派”,降级降薪,安排为实验员使用。文革中就被作为“双料货”对待,在劫难逃,身体及精神都受尽折磨和催残,耳朵被打聋,肋骨被打断,白天被罚劳动,拉架架车,还停发工资。


即使这样,他晚上依旧到图书馆看书,碰到青年教师请教,亦热心帮助,准确指点该查的书籍,赤子之心不改,热情关照青年如故。但是那深厚的科学功底、广泛的科学人脉、新的科研机构与设施,加上自己年富力强的人生岁月,还是在现实的“群众专政”的洪流中付之东流。


直到1978年得到平反后,他总算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自云:“人生七十何云老?健步还须更上楼。”“科学高峰同努力,强兵富国振中华。”1981年已到78岁的入耆之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重新投入了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他亲自撰写了高校教材《生物化学》第二版中的3章。指导研究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受体体外放射分析”获198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耆耋之年还努力增进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是参加学校接待了众多的来访学者,如三次接待了多伦多大学教授刘宗正,美国Vermont大学教授、美籍华裔生物化学专家邱正夫。邱在我校讲学后,他赠诗云:


“政夫真学者,生化最专精。海外人称颂,寰球亦知名。心诚怀祖国,胆识胜群英。飞渡锦江畔,高论慰吾生。”


蓝天鹤接待邱政夫博士——图片选自百年纪念册蓝天鹤接待邱政夫博士——图片选自百年纪念册


与国内同行专家交流就更多了。另一个工作是为学校的出国学习者推荐、搭桥。当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打开了派出学习的大门。而出去的老师对外知之甚少,许多人只有请他推介,而他则来者不误,尽量把我校新出去的老师向他曾参与的学会、认识的朋友推介。


1986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在学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成立会上,他倡议设立“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励基金”,并以自己和1980年4月6日病故的夫人、生物化学教授张玉钿的名义将节省下来的一万元人民币和几百册外文书刊捐给研究所。或者就是这些一以贯之的科学理念与行为使他1989年被组织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夫人张玉钿夫人张玉钿


夫人张玉钿(1908—1980)四川乐山人。


1934年华大化学系毕业, 1935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研修营养学1年。回校后任讲师。


1947年任副教授、代理化学系系主任。1947年赴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进修。


1949年回国后任教授兼生化科主任。著有“成都菜蔬水果维他命丙之分析”、“肝功能试法之研究”、“血色蛋白之含量”、“肝糖元累积病”、“当归对小白鼠肝脏及子宫代谢的影响”等论文,讲课井井有条。个人心直口快,使她1957年也遭遇无辩之冤,夫妻同难。可惜,获得平反不久,72岁便与世永别。

郑元瑛郑元瑛

张玉钿病逝后,蓝天鹤与同为荣县人、年青时的挚友郑元瑛教授结为伉俪。


郑元瑛(1909——2003),1932年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1938年燕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毕业,获化学硕士学位。回成都后任初高中合并的私立华英女子中学校长,1941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家政系进修。


1944年取得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1945年仍回华英女中任校长直到1949年。其间任华西大学家政系、营保系教授兼系主任,并任四圣祠、华西大学教会董事、会长、主席等职。


1953年院系调整后,任医学院营养系主任,1954年4月医院营养科主任成立时兼任科主任,在学校开设营养卫生的教学、科研,在医院为病人加强营养,配合治疗、康复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人结合后,相互关爱备至,经常坐三轮车观看成都的变化。1987年(丁卯年正月初十)曾作诗《与元瑛结伴六载感赋》云:


“春风又绿锦江滨,六载相依白发新。结伴情深人不老,百年长寿更相亲。”


子女们相处和睦,耄耋之年家庭其乐融融,直至1991年11月23日安息,享年88岁。

蓝天鹤郑元瑛与女儿 -图片选自百年纪念册蓝天鹤郑元瑛与女儿 -图片选自百年纪念册


2006年在蓝天鹤教授逝世15年之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研究室及他的学生们筹资在逸夫楼内为他立了一尊铜像,对他表示深切的怀念。刘国武先生赋诗云:“生化先驱者,美名四海扬。满地桃李树,铜像永流芳。”



谚曰: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蓝天鹤教授跌宕起伏的一生,是华西坝上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既见证了华西坝巨大的变迁,又为我们留下了一串悲喜交集、爱怨交织的历史故事,提供了大学建设中应该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眷念与传承。



参见:

《百年耀千秋:参加过曼哈顿工程的蓝天鹤》;

蓝天鹤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

郑元瑛《生物化学家蓝天鹤》及老华大校刊相关资料。

照片多来自蓝天鹤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



撰稿 | 金开泰





转自:钟荷文化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