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院为北京冬奥增添风洞力量

发布时间 :2021-11-30

​​      

       河北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基地。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HS140大跳台上。随着运动员宋祺武完成出发、滑行、起跳和着陆动作,此次跳台首跳顺利结束。当报出141.5米的成绩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党员王崇利和团队成员也互相击掌,内心澎湃不已:“这是中国首次在该项目实现140米的突破。”这个成绩,意味着王崇利及其团队的日夜奔波、辛苦付出有了重大成果。


  航空科技助力奥运


       时间回到2019年,王崇利所在的航空工业气动院,科技助力奥运备战,成立了以王崇利、李庆利、贺中华、祝纯伟、唐志鑫、门铁钧、纪涛等党员为核心的体育风洞科研训练保障突击队,利用先进的航空空气动力学原理,跨界对跳台滑雪、北欧两项、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等项目的国家队提供全面的科技保障支持。


  如何将航空科技与奥运训练联系起来,成为摆在这个团队面前的难题。竞技体育训练具有运动负荷强、重复频次高、持续时间长、训练科目复杂等特点,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训练特点和动作要求。突击队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跳台滑雪是一项融合了环境风、速度、力量、飞行姿态等多个条件的奥运项目,可以从气动院的风洞设备入手,利用空气动力学技术来模拟跳台滑雪各个阶段的风阻情况,辅助运动员进行日常训练。


  突击队一拍即合,大家充分论证了建设要求和理论数据,率先在河北涞源建设了国家跳台滑雪体育综合实验室。历时不到5个月,创造了同类训练设施建设的最短完工时间纪录。同时,为中国跳台滑雪项目量身打造了专用科研训练风洞,该风洞是世界最大、风速控制最精密、测试功能最全面的跳台滑雪训练设施。仅仅在风洞中训练了半年后,运动员宋祺武就跳出了141.5米的好成绩。


  “以我们跳台滑雪的训练风洞为例,根据以往的经验,运动员训练通常会受到季节、气候、温度、地势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难用科学的手段测量、记录运动员的各项运动数据。”在跳台滑雪国家队训练现场,党员李庆利介绍说。“如今,有了气动院为大家‘量身定制’的训练风洞,运动员们通过控制身体、调整姿势,可以实时观察风速、升力阻力等相关数据,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获得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一致好评。”


  紧锣密鼓 信念为先


       奥运备战有其独特的周期性。为更好地辅助训练,气动院体育风洞科研训练保障突击队的工作节奏与奥运周期保持一致。说起为国家队训练“保驾护航”的日子,党员唐志鑫滔滔不绝:“在国家队紧张训练的时候,我们突击队员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恨不得像孙悟空一样搞出几个分身。一边与设备工厂、突击队成员跟踪建设进度,一边接收体育总局、国家队教练员等传输过来的最新训练需求,手机、微信整天响个不停。为达到最佳训练水平,我们还常常驱车往返河北涞源,入驻训练现场,协助运动员使用训练设施,不断调整训练方案,保障训练效果。”同样记忆深刻的还有党员李兴龙。为了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他和李庆利、贺中华曾奔赴福建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开展工作。他们在教练艇上监测数据,没想到风急浪高,他们常常全身湿透又晕船:“名副其实‘乘风破浪’!好在我们坚持住了,数据也收集到了。”辛苦没有白费,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参加了所有10个级别中8个级别的比赛,取得1金1铜的好成绩。


  在对跳台滑雪项目进行科研支持的同时,气动院体育风洞科研训练保障突击队还建造了吉林北大湖可移动式跳台滑雪专用风洞,可以在国内多个冰雪运动训练基地之间移动运输,配合运动员在各地训练使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进入倒计时,突击队的工作日程变得更加紧张。利用航空科技服务社会,为体育训练插上科学的翅膀,增添风洞的力量;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向着党旗指引的方向,气动院始终在努力前行。​​​​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