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踩着风火轮,练就无影手,一双火眼金睛,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定分止争。法官的一天一天到底是怎样的?在第八个国家宪法日来临前夕,小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三位法官的一天。 上海寒潮来袭的早晨,立案庭副庭长乔蓓华的一天从诉讼服务中心开始。每日例行工作,处理案件,打电话给当事人,时间在倾听与帮助中走出宽度。忙完已经上午10:00,她才见缝插针地去喝口水。 2019年7月,由全国模范法官乔蓓华牵头的乔法官工作室正式成立,目前有20家多元化解合作单位,164位特邀调解员参与先行调解和矛盾多元化解工作,32位青年律师志愿者,60位青年法官、法官助理志愿者同时参与各类诉讼服务、无讼社区建设、基层街镇诉源治理等工作,成为了上海二中院展示新时代现代化诉讼服务特色的窗口,实现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的坚强阵地和锻炼青年干警司法为民能力的培育平台。 上午,乔法官工作室有在线调解工作,相关工作人员早早就调试好了设备。上线前,调解员徐老师手里还接着其他当事人打来的电话,他一边耐心地答疑解惑,一边和当事人约好了下次打电话的时间。 乔蓓华说,在线调解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上线时间到了,只要有手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开展调解工作,当事人不用再来回奔波,甚至很多当事人就选择在车里进行连线,大大提升了调解效率。 当晚,乔蓓华在华东政法大学以《从司法案例看法治精神》为题授课,上完课已经晚上8点半。从松江返回家的路上,她感慨着时间的飞逝:明年,她就工作30年了。 李非易是商事庭速裁审判团队负责人,作为一名青年法官,除了日常庭审,他还有些“非一般”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 调解结案是法官们乐见的结案方式,庭前调解、听证、开庭,是法官们的主场。 查阅法条、书写判决、翻阅书籍,办公室里的伏案,更是法官们的日常。 今天晚上,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在等待着他。为了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李非易正在进行着最后的精心准备。 18:00,在新浪司法的“聊点‘正’事直播间”里,李非易和主持人雪雁正在聊《宪法与我们的生活》。从婴儿呱呱坠地,聊到老有所养,宪法包罗了每个人的一生,而李非易将晦涩的法条“嚼碎”,和网友们分享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起了直播间内的热烈反响。 一个半小时的直播意犹未尽,下了播的李非易打包了一盒盒饭,匆匆赶回家去。明天,还有新的审判任务在等待。 王冬寅是民庭合同纠纷审判团队负责人,他在大家眼里是位亲切的师长,在百姓心里,是位可以唠家常的邻家爷叔。 骑着小电驴穿过凛冽的冬日清晨,王冬寅要去社区进行一月一次的基层普法工作。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开始后,乔法官工作室联合各审判团队在居委会开展每月一次的法律咨询服务活动。 一路上王冬寅头上戴着一个醒目且有点可爱的头盔,与他平时威严的法官形象相比,让人感觉有点萌萌哒。在法律咨询现场,王冬寅就像位家人,说情、说理、说法,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他的解释如同解开心结的钥匙,抚平着岁月里的伤痕。 王冬寅赶回院里时已经有点晚了,简单地吃过午餐,他又骑上小电驴去银行外调;作为团队负责人,除了办好自己手头的案子,还要带领整个团队一起成长,和团队一起讨论、分析案情,研讨案件的争议点。 王冬寅感慨法官这个职业有点像医生,无论面对怎样纷繁复杂的状况,都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特别作为民事法官,想做到案结事了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虽然有时做了很多工作,但当事人并不理解。王冬寅说既然选择了当法官,就要怀着敬畏与责任,帮助当事人选择在法律框架内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星光满天,王冬寅与助理叶绵绵还在讨论案情。此刻,审判大楼依旧灯火通明…… 这是三位法官普通的一天 也是许许多多法官的一天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