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美国反弹-日本谜团-中国动态-阿富汗人道危机

发布时间 :2024-12-07 22:10

​​孙春兰在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科学精准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确保人民群众“两节”健康平安

发布时间: 2021-12-07 22:10新华网官方帐号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7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我国防控以最小成本取得了最大成效,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继续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主持会议。

孙春兰指出,元旦、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事关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事关节日平安祥和。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确保人民群众过好“两节”。当前国际疫情严峻复杂,我国疫情防控的重点是守住国门、外防输入。要组建由当地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的口岸防控专班,完善防控技术指南,加强人员力量调配,严格闭环管理,倡导群众合理出行,严防因输入发生聚集性疫情。要加强基层防控工作,群防群控、专群结合,对重点人员和场所加密核酸检测频次,力求早发现,及时科学精准处置。接种疫苗是主动免疫的有效措施,要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老年人是易感高危人群,要做到“应接尽接”,提高加强针接种率。


时隔两个月强力反弹 美冠病确诊例过去七天日均再破10万起

来源:联合早报2021-12-12 05:00标准

年末假期到来,美国各个城市如纽约,购物商场内外人潮汹涌,私人聚会也大增,防疫形势严峻。(中新社)年末假期到来,美国各个城市如纽约,购物商场内外人潮汹涌,私人聚会也大增,防疫形势严峻。(中新社)

美国近几周的冠病确诊和死亡病例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南部州属,入冬后寒冷的天气驱使人们在室内活动,导致病毒更容易传播。此外,美国至今已有25个州属出现奥密克戎病例,抗疫之路再添变数。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冠病疫情整体反弹,过去七天的日均新增确诊数时隔两个月再破10万起,住院和死亡人数也激增,多州疫情形势再转严峻。

美国近几周的冠病确诊和死亡病例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南部州属,入冬后寒冷的天气驱使人们在室内活动,导致病毒更容易传播。此外,美国至今已有25个州属出现奥密克戎病例,抗疫之路再添变数。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截至周三的七天日均新增病例数已升至超过11万8500起,比前一周增加37.3%;同一周日均新增1000起死例,比上一周增加了27.8%。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数据则显示,全国的冠病住院率比上个月增加了40%。

自上个月底感恩节后,纽约州的七天日均新增确诊和住院人数分别上升了43%和29%。

病故者有年轻化趋势

为了防止冬天疫情大暴发,纽约州长霍赫尔周五宣布,在室内公共场所的人都必须戴上口罩。违例业者将可能面对民事和刑事的刑罚,每次违例罚款可达1000美元(约1365新元)。新措施从13日起实行,到1月15日再作评估。

在新墨西哥州和密歇根州,医疗体系已不胜负荷。医护人员还指出,病故的冠病患者有年轻化趋势。

圣胡安地方医疗中心的医生菲尔波特透露,病故的冠病患者中不少是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男性,他们多数都未接种。“你可以看到病房立即就被填满,而你无法停顿片刻来收拾失去这些病人的心情……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一半的工作人员走了。”

密歇根州疫情最严峻 住院人数激增88%

密歇根州的疫情最为严峻,过去一个月的住院人数激增88%,包括呼吸机在内的医疗物资再度面临短缺。

密歇根州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赫特尔周五在记者会上表示,该州的加护病房已经饱和,州政府向联邦政府申请调用呼吸机等应急医疗物资。

该州综合医疗保健组织Sparrow Health System透露,死亡病例当中有75%未接种疫苗,另一些病故者虽然接种了疫苗,但都已接种超过半年。

该州的接种率偏低(占人口约55.5%),按目前的增长趋势预估,现在已极度吃紧的医疗体系将“濒临崩溃”。

康涅狄格州的卫生官员日前说,未接种者感染冠病的风险要比接种者高出五倍,住院风险为12倍,死亡风险更达16倍。

专家一再强调,对抗冠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和追加剂。美国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口中有64.3%已完成接种,少于三分之一接种了追加剂。

截至周五,美国累计冠病病例逾4970万起,累计死例超过79万5000起。

陈迎竹:日本谜团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陈迎竹  2021-12-12 05:03

疫害当前的自律和配合度,确是阻断病毒的关键。奥密克戎大敌当前,日本案例能否对我们有些启发?

日本至今通报的冠病感染总病例不到人口的1.5%,死亡病例只有人口的0.015%。(路透社)日本至今通报的冠病感染总病例不到人口的1.5%,死亡病例只有人口的0.015%。(路透社)


日本案例引起大量关注,但至今似乎没有被普遍接受的确定答案,然而审视一番,却能发现值得抗疫中的世人认真思考的普遍规律。

冠病疫情暴发且扩散以来,全球经历了两年艰难旅程,至今还没有看到尽头。

按照图表和国际专家的分析,去年底以来,全球疫情有个趋势,每两三个月上升,再每两三个月下降,如此持续至今过了三四波。但个别国家情况差异很大,从图表可以看出,有积极控制疫情的国家基本上都在去年中以后经历了差不多一年比较稳定的情况,直到今年夏天德尔塔毒株开始扩散开来。

跨越7月和8月的东京奥运会,在举世瞩目下病例暴增,然而就在很多人指责日本政府坚持举办奥运会是蛮干之际,日本病例却在奥运结束两星期后达到2万5000起的高峰,随后雪崩式一路下滑,一个月内少了九成,一直到现在每天只剩两位数到三位数的病例。

日本的案例引起大量关注。根据多方提出的解释,至今似乎没有被普遍接受的确定答案,然而审视一番,却能发现值得抗疫中的世人认真思考的普遍规律。

基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去年疫情扩大时,安倍政府不敢贸然扩权实施锁国等断然措施,而是以相对温和的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应对,强烈呼吁民众遵守防疫措施。在这情况下,日本一直维持在相对低的病例水平直到奥运会前,中间只有冬天的1月份和春末的5月份出现两个小高峰,分别最多日增6000多起病例。

相比其他没有严格封城的国家,尤其是人口更少的欧洲国家,日本的感染病例其实一直处于低端,但直到奥运之后才俨然被视为一个谜团。

日本专家对病例骤降也尝试提出本身的解释,一个说法是,研究者从当地部分感染者取样中发现,德尔塔病毒中一种为确保病毒复制成效的非结构蛋白nsp14出现突变,造成在复制过程中对错误的结果来不及自我修复,导致后代病毒出现自我伤害,进而在人体中的适应力大幅削弱,终于“自取灭亡”,这也是日本德尔塔传播链断裂的主要原因。

这个解释被国际媒体广泛报道,也引起学术界讨论,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日本感染者身上,以及只发生在日本病例中,连邻近的韩国都没有这种运气,因此国际学术界也只是将信将疑。

还有一个是盛行于中国大陆和韩国的阴谋论,即日本不进行大规模检测,因此病例也少。这解释不靠谱在于如果病例广泛存在,按比率重症病患必定占据医院病床,这是很难隐瞒的;此外,德尔塔病毒出现前的日本低病例也无法从“隐瞒论”去释疑。

日本至今通报的冠病感染总病例不到人口的1.5%,死亡病例只有人口的0.015%,即便有同样数目的未被计算病例,那也只是人口数的3%。以人口稠密和交通发达情况,无论怎么看都是世界最低,也因此可以说是真的奇迹。

既然不可能是通报作假,也很难相信是病毒特别放过日本人,比较靠谱的解释或许还要从日本人本身的行为去找答案。

有电视新闻节目访问一名日本年轻女性,对方说自己“无时无刻都戴口罩,因为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也担心冠病病毒”。一段6月份的街头拍摄影片显示,东京的池袋站、新宿站街头和站内,比起疫情前的人流量至少减了七八成。

另一部8月份在筑地场外市场拍摄的影片显示,疫前观光客水泄不通的街道一片冷清,只有著名的玉子烧店稍微有人排队。同样8月份另一部影片也让人看到,大阪闹区也出现罕见的冷清街景。

笔者相信这才是日本疫情曲线出现自由落体的最重要真相。

有分析认为奥运期间日本施打疫苗人数上升,但这同样不能解释像新加坡和欧洲一些疫苗施打率达到七八成的国家病例暴增的原因。

日本虽然没有强制封城,但日本人面对灾难时的高配合度,平日戴口罩成为习惯,在交通工具等场所不大声讲话,都成了追问原因的重要线索。

另一点也很关键。有医学家分析,日本人口近三成在65岁以上,但绝大部分没有肥胖问题,而且长期以糙米和健康食材为主的饮食习惯,让日本老人更有活力。营养学家的观点是,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要靠整体体质的健全,这或许正是日本重症和死亡病例极少的原因。

简单总结,日本疫情急剧下降不属于魔幻事件。疫苗、口罩、天气或许都占部分原因,但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大量老年人体质健康,按中医理论较容易“扶正祛邪”;二是无论年龄,都在疫情高发期很自律地不出门,实实在在阻断病毒的传播链。

事实上,阻断传播链的现象在5月份的台湾也曾上演。当时台湾病例日增数百,引发很大恐慌,就在外界纷纷以为难以善了之际,病例却在短短一个月沉寂下去,一度也让一些人怀疑是政府不检测的结果。

然而据当时人们所见,商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瞬间一片清空,即便是必须搭乘地铁上下班的人群,在车内也几乎都戴好口罩不讲话,更有人观察到,一些乘客甚至尽量维持稳定站姿,避免握车内扶手。

日本和台湾社会文化有相似之处,疫害当前的自律和配合度,确是阻断病毒的关键。

奥密克戎大敌当前,日本案例能否对我们有些启发?

作者是《联合早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全球都打得到疫苗 才是抗疫治本之道

2021-12-12 07:59来源:台湾《工商时报》工商社论

感恩节过后,新的变异病毒株Omicron从非洲大陆的南非及邻近国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杯弓蛇影之余,各国政府无不在最短的时间内,纷纷做出坚决果断的措施。从以色列封国,日本的闪电锁国,但禁航令又急转弯,允许日本公民返国,乃至于美国出现本土性的病毒,进行社区感染的阶段。从去年圣诞节前,英国传出新的变异病毒株,肆虐全球一年。如今对于来势汹汹的Omicron,尽管轻症居多,但却会传染给儿童,原本逐渐恢复元气的世界各国,莫不戒慎恐惧,深怕稍有不慎,就会重蹈覆辙。

就在此时,2022年5月卸任,上个月被28国支持(但并不包括美国与中国大陆)、正式成为唯一合格的候选人,WHO秘书长谭德塞,能否受到两大强国的政治支持,无疑是WHO未来半年,充分发挥功能的最重要变数。再者,“新冠疫苗全球通路”(COVID-19 Vaccines Global Access, COVAX)这两年提供给贫困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的各种疫苗数量严重不足。反而在12月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会议),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将再提供10亿剂疫苗给非洲国家,算是以行动对于来自衣索比亚的谭德塞秘书长,展现最大的善意。

但从去年到今年,在百年一遇危机的关键时刻,世界卫生组织的制度性权力,从一开始受到欧美国家质疑,并未迅速通告新冠病毒,到不断呼吁富有国家捐弃成见,援助贫困国家,乃至于官方的“疫苗全球通路”迄今都难以发挥预期的功效,阻碍功能运作的结果,受害的是全球人民,尤其是贫困国家的弱势族群。最后,国际组织内部的政治因素,加上富有国家坐拥数十亿剂疫苗,以备不时之需;此次南非政府及早通报Omicron给世卫组织,结果却立刻成为先进国家的“拒绝往来户”,凸显“日头赤炎炎,随人顾性命”的炎凉世态。

回顾今年5月,当时全球的防疫工作,渐入佳境。国际社会因而陆续举办健康论坛和线上峰会,确立WHO在全球抗疫的地位。然而,没有疫苗生产能力的各国政府,曾寄希望于“新冠疫苗全球通路”,疫苗分配的机制,虽然备受瞩目,却未能充分发挥功能。究其根源,有两个问题: “经费预算”,以及疫苗研发生产的“专利让渡”。

其一,将疫苗分派到全球各国,是经费问题。欧盟5月21日于义大利举办的“世界健康论坛”(Global Health Forum),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抗疫、以及恢复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当时宣布,要在未来三年提供30亿美元。而改善贫穷国家人民的卫生健康为宗旨、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GAVI),则是在6月2日与日本政府共同主办,在线上视讯举行的世界疫苗峰会,获得各国政府捐赠为数24亿美元的承诺,从而使得“新冠疫苗全球通路”,获得累计96亿美元的捐款,用于疫苗的采购、分享和全球的运送。

其二,疫苗的“专利让渡”,是政治问题。“专利让渡”涉及跨国医药大厂的意愿,半年前的德国政府反对,欧盟抱持保留的态度,美国政府则是摇摆不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21日,透过G20的视讯会议,承诺让疫苗成为“公共财”。由于印度、韩国、南非获得疫苗的授权生产,是有当地的医疗科技做为基础;就算让渡出来疫苗的专利,还是涉及到最需要的非洲大陆和贫困国家,究竟有没有能力自己生产的问题。换言之,WHO现有“疫苗全球通路”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功能之发挥,势必在新的变异病毒株之强力侵袭下,再次受到考验。

展望本月底前的圣诞节和新历年,对各国政府来说,就算能够汲取这两年的教训,采取果断的措施,以有效控制新的变异病毒株。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欧美国家因应的方式是全面施打第三剂,甚至研议强制全民接种疫苗;然而,贫困国家、地区、族群则担心,将会再次陷于一年来,没有疫苗可打的窘境。就算进入“次世代疫苗”的研发阶段,疫苗专利让渡的争论,缓不济急。世界卫生组织能够做的,除了争取更多的资金赞助和疫苗捐赠,还要强化现有的机制,以进行疫苗的分派。然而,可以确定的是,除非“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只有大家都打得到疫苗,否则类似从南美洲、印度、非洲蔓延出来的变异病毒株,将会永无宁日。

多次未如实反映流调致感染者未被及时管控,杭州一病例被立案

杭州公安微信公号2021-12-11 18:55

杭州公安微信公号12月11日消息,因确诊病例庄某在接受医学流调中,多次未如实反映与他人接触史,致使另一名无症状感染者未被及时隔离管控,拱墅区公安分局今日依法对该庄某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

杭州两棋牌室经营者未落实关停,因阻碍执行职务被行拘

“平安拱墅”微信公号2021-12-11 17:02

责任编辑:谢春雷责任编辑:谢春雷

为何边境口岸城市多次出现“破防”? 新冠疫情应对专家回应

澎湃新闻记者 胡丹萍2021-12-11 16:48 来源:澎湃新闻

12月以来,我国新一轮疫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口岸城市及临近地区。为何边境口岸城市多次出现“破防”?12月11日下午,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分析了其中原因。

梁万年首先表示,要判定我们国家现在的本土应该是安全的,去年4月份以来四十几起疫情,几乎都是和国外的病例输入相关联的,所以境外输入防控是重点,这一点需要明确。
梁万年认为,我国的口岸、边境从数量上是众多的,点多、线长、面广,尤其是一些陆路口岸,往往缺乏一些天然屏障,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新冠病毒既可以通过人来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物进行传播,这种人物都可以传播,对防控增加了难度。”梁万年表示,这种病毒疾病谱真正有显性临床症状的占比和无症状占比的比例,和一般呼吸道传染病是有区别的,也就是无症状感染者占有相当的比例。即使在有症状当中,它不会像SARS、鼠疫等疾病,有比较特征性的、明确的症状和体征,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典型性症状,就是轻症病人。医务工作者、老百姓难以识别和发现。同时,这种疾病的传播途径是容易实现的,既有呼吸道的传播,也有接触传播,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传播途径,尤其是可以通过物品和冷链进行传播。针对这种情况,从科学上来说,人类对这种疾病、对这种病毒的了解和认识仍然缺乏,有知识空白点。
梁万年表示,综合以上因素,外防输入有相当难度,但是外防输入必须成为我国防控的重中之重。

《科学》刊文最早患者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国家卫健委分析反驳

中国网2021-12-11 16:47

字号12月11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CGTN记者:有个关于溯源的问题请问梁院长。我们注意到,近期《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最早的新冠病人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一位女商贩。这一情况和早先溯源联合研究报告中提到的早期病例有关内容有所不同,多家媒体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转载,并由此认为华南海鲜市场就是新冠疫情源头,请问对此您怎么看?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中国网 图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中国网 图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谢谢你的问题。我们高度重视新冠病毒溯源工作,也特别希望能和国际的科学家们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分析,在全球多国多地共同开展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但是,我们坚决反对将溯源政治化,预设立场,寻找甚至编造证据来得出溯源的结论。你刚才提到的文章,我也关注到了,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的话,这篇文章还存在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我给你举例。
首先,文章引用的论据是一段不明来源的视频采访,作者一是没有核实视频当事人的身份,二是没有对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所提到的12月8日最早发病的新冠患者进行调查核实,在道听途说的情况下就断定我们所认为的12月8日这个患者不是最早新冠病例的行为是非常不科学的。
其次,单凭“住在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就证明社区传播始于华南海鲜市场”这个推论也是不讲科学、主观臆断的一种行为,在明明知道这些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没有流行病学联系的情况下,用所谓的研究方法,对有关报道进行“片面罗列”,以得出自己“预设的结果”,我认为有偏颇,并且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提到的最早新冠病例,12月6日到8日曾带家人去医院拔牙,而不是他本人去拔牙。他本人在12月8日这一天开始出现了头痛、头晕等感冒样症状,随后出现乏力、肌肉酸痛、气促等不适症状,后被证明是新冠肺炎。《科学》杂志这篇文章提到12月11日发病的一位华南海鲜市场的女性商贩并不是最早的新冠病例。我们认为,华南海鲜市场可能不是新冠疫情的源头,这个结果在今年1月份,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是经过共同确定分析思路、共同制定分析方案、共同分析研究结果、共同对结果进行解释,这“四个共同”所得出来的。对于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是深度参与的,并对结果是充分认可的。许多早期病例与市场无关或者与其他市场相关,因此当时我们中国和世卫组织专家组达成了一致意见,即“华南海鲜市场可能不是疫情暴发的起源地”。联合研究报告是非常科学且权威的,我们应该予以坚持。谢谢。


国际特稿:全球人道危机迫在眉睫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廖慧婷  2021-12-12 05:00

9月27日,在阿富汗坎大哈一家医院内,剩下为数不多的医护人员正为营养不良的儿童提供治疗;由于病床吃紧,有些儿童必须睡同一张床。(法新社)9月27日,在阿富汗坎大哈一家医院内,剩下为数不多的医护人员正为营养不良的儿童提供治疗;由于病床吃紧,有些儿童必须睡同一张床。(法新社)

根据联合国的预计,明年全球每29人中,就有约一人需要人道援助,写下新高纪录。冠病大流行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打击、平民百姓依旧最受冲突影响,赤贫人数正在急剧上升。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本月初发布的《2022年全球人道主义概览》报告指出,全球明年预计有2.74亿人需要人道援助和保护,比一年前增加了17%。联合国和伙伴组织正在寻求410亿美元(约558亿新元)的援助金,以便救济全球各地1.83亿最需要帮助的人。

联合国警告,如果不采取持续和立即的行动,2022年可能是“灾难性的”。阿富汗、叙利亚、也门、埃塞俄比亚和苏丹是需要最多援助资金的五个主要危机地区。当中,在塔利班重新掌权的阿富汗,所需人道援助金额为45亿美元(约61亿新元),是一年前的三倍。

阿富汗情况最严峻逾半人口需人道援助

联合国称阿富汗的情况为全球最严峻的人道危机之一。目前在阿富汗,每天有越来越多人处于饥饿边缘。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动荡、反复的经济冲击,以及27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造成的。阿富汗前几届政府都获得美国支持,当时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依靠外部援助,国际援助就占了国家预算的75%。然而,塔利班再次掌权后,美国冻结了阿富汗中央银行近95亿美元(约129亿新元)的资产,之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暂停了资助,令阿富汗的金融危机恶化。

联合国难民署(UNHCR)亚太地区国际发言人巴洛克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阿富汗目前的境况十分严峻,绝大部分需要人道援助的阿富汗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粮食不足问题。他说,阿富汗人口3900万,现今已有超过2400万人需要人道援助,其中约1000万人生活在饥饿边缘,“这个数字每天继续攀升,令人感到十分担忧”。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43岁的莱拉(假名)原本当清洁工养家,但雇主在塔利班上台后逃离家园。她独自一人要抚养六个孩子,却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到喀布尔市集乞讨。她早前告诉法新社:“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尝试行乞,让我感到非常羞愧。

“我的孩子都待在家里,不知道我在乞讨。我必须挣钱来喂饱他们……我们已经连一杯面粉都没有了。”

世界卫生组织上个月警告说,到了今年底,阿富汗预计将有320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出现急性营养不良情况;其中,100万名儿童若未及时获得治疗,可能会丢命。

儿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剧增 全国医疗体系正濒临崩溃

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ICRC)阿富汗坎大哈代表处负责人伊格纳西奥·加西亚接受《联合早报》电邮访问时透露,今年8月中旬至9月,由ICRC支持的坎大哈米尔韦斯地区医院内,该儿科重症监护室接收的营养不良、肺炎、脱水病患已增加超过一倍。“每当我经过儿童病房时,我都感到心碎。我们担心的是有更多人完全没有接受治疗,许多家庭没有经济能力到更远的医院求医。”

加西亚直言,在阿富汗人道援助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该国的医疗体系正濒临崩溃。

他说,当地的医疗机构经常面对运作超负荷和资金不足问题,这样的窘境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更为严峻,许多医疗机构已经停止营运。“导致粮食危机的现金短缺,同样意味着医疗机构无法购买启动发电机所须的燃料、救护车无法运作、没有食物提供给患者,还有医护人员至少过去三个月都没有领到薪水。”

医生:阿富汗妇产科病房“犹如地狱”

阿富汗一名妇产科医生感叹,现在的妇产科病房“犹如地狱”。

在阿富汗中部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努丽(假名)告诉英国广播公司:“妇产科是任何医院最幸福的病房之一,但在阿富汗已不再是如此……现在这里就如地狱。”

单在9月的两周里,努丽就目睹五个新生婴儿死于饥饿。医院不时断电也是致命的问题,好几个待在保育箱的早产宝宝在停电时去世。

每当在医院开刀时,她都嘱咐医护人员手脚要快。“那天我们在手术室时又断电,我跑去找人帮忙,幸好有人车上还有燃料,把它给了我们用来启动发电机,但这样工作压力真的很大。”

努丽也面对三餐饭都不能保障的问题。“就连身为医生的我也不够食物吃,我负担不起,也几乎耗尽积蓄。我不知道为何还来上班,每天早上我都问自己这个问题。但也许是因为我对更美好的未来仍抱有一丝希望。”

侧重提供粮食现金 非食品物资和水等援助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在本月初的一次简报会上表示,阿富汗各地仍在继续进行援助分配和需求评估,援助侧重在提供粮食和饮用水、现金、非食品物资和个人卫生用品等。

联合国先前寻求逾6亿美元(约8.2亿新元)的紧急援助金,以便在今年9月至12月为约1800万阿富汗人提供人道援助。巴洛克表示,虽然该紧急援助金超额达标(6.83亿美元),但难处是需要人道援助者也远远超出预期。“现在我们有多600万人需要协助……其实最好的援助方法之一是为他们提供一点现金,但阿富汗的银行体系几乎崩溃,因此障碍重重。”

加西亚透露,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目前正支援阿富汗的23家地方和省级医院,包括在这些医院工作的近8000名员工,希望防止阿富汗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崩溃。这些援助包括提供医院的运行费用、六个月的药品和医疗用品,并确保这些医院每月能继续提供75万次的会诊。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也为受旱灾影响的农民,以及女性当家的家庭等提供援助。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也刚在周二发起为阿富汗寻求20亿美元(约27亿新元)的募捐呼吁,以紧急应对阿富汗的人道需求,协助避免医疗、教育等必要服务崩溃。

虽然国际救援组织正竭尽全力提供援助,但据《纽约时报》报道,经济师和救援组织纷纷警告,如果阿富汗的经济继续走下坡,这些援助对于抵御人道灾难的作用有限。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阿富汗负责人达达里表示:“任何人道危机都不能只靠人道救援来应对。”他警告:“如果我们在接下来几个月失去这些必要服务体系,要重建它们以满足国家的基本需求将非易事。我们正在目睹(国家经济)迅速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巴洛克则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关注阿富汗的情况,给予阿富汗人更多的支持与援助。“每一点帮助在阿富汗都能为需要支援的家庭、儿童等产生正面的影响”。

急需援助危机地区

■ 叙利亚:叙利亚因为内战引发的危机持续了整整10年,导致至少38万人死亡。叙利亚人口约1750万,其中1340万人需要人道协助。联合国估计,超过90%的叙利亚人生活在贫穷线以下,660万叙利亚难民已逃离海外,境内流离失所者则有670万人。联合国指出,受到基础设施受损、缺乏关键物资,以及日益加剧的财政困境(平均家庭支出目前超过可支配收入50%,去年8月则是20%)影响,叙利亚提供的基本服务仍严重不足。

■ 也门:据联合国估计,到了今年底,长达七年的内战将直接或间接导致37万7000人丧命。自2015年初开始,沙特阿拉伯领导的联盟和伊朗支持的胡塞反政府武装力量之间的战争,对也门的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冲击。粮食不足一直是也门面对的挑战;该国有1620万人面临急性粮食短缺问题,即便按目前所提供的人道援助,仍有四成人口饿肚子。

■ 埃塞俄比亚:气候变化、军事对抗、疾病暴发,以及不断恶化的经济,加剧了对该国约2590万人的人道援助。该国的420万境内流离失所者中,许多人前往城市地区求助,也导致收容这些弱势群体的社区压力倍增。

■ 南苏丹:10年前宣布独立以来,该国正面临最严重的粮食不足和营养不良问题。宏观经济冲击、连续三年的洪灾、暴力事件的增加,导致人口约1120万的南苏丹,需要人道援助者多达840万人。联合国难民署将洪灾归咎于气候变化,它警告,连续三年发生洪涝已侵蚀该国人民应对灾害的能力。

救援资金逾半未到位

人道救援组织经常面对资金不足的问题。《2022年全球人道主义概览》指出,截至今年8月,联合国难民署寻求的救援资金只有不到一半到位;最欠缺援助资金的人道救援项目包括伊朗(34%资金到位)、叙利亚(39%)和南苏丹(41%)等。

虽然每个面对人道危机的国家所需的援助不大相同,但在很多情况下,若因资金不足等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援助工作,孩童和挽救生命的必要服务往往遭受最大的冲击。

以南苏丹为例,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上个月公布的一份资料指,如果救援工作无法到位,该国逾200万人将无法获得基本卫生服务。而在阿富汗,约有50万名宝宝需要接种常规疫苗,无法提供疫苗意味着该国孩童将面对患上更多疾病的风险,当中包括小儿麻痹症(polio)和麻疹等。

阿富汗五岁以下儿童半数营养不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预计,到了2022年,阿富汗五岁以下儿童,每两人就有一人因为粮食危机等而营养不良。如果持续不发薪给教师,加上持续处于严重贫困水平的话,将有1000万名儿童被迫辍学。

数据显示,截至7月阿富汗有约370万名儿童失学。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当时就警告,若没有及时并充分获得援助,这些儿童可能被招募为“童兵”、贩卖和从事被剥削的工作,当中超过120万名儿童也将更容易受到暴力侵害、与家人分离、被迫早婚和被性剥削等。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上个月发表文告表示,童婚在阿富汗有上升趋势。该机构取得的可靠消息指,当地有些家庭甚至为20天大的女儿招未来女婿,以换取嫁妆。

“18岁前结婚的女孩继续上学的可能性更低,但面对家暴、歧视、虐待和精神状况欠佳的风险更高。她们也更容易受到怀孕和生产并发症的影响。”

在阿富汗卖木柴的米尔育有五名孩子,他因为没额外的钱请工人,只能让儿子辍学帮忙看守店面。13岁的詹莫哈默德说:“我已经放弃成为土木工程师的梦想。在店里工作很辛苦,但我别无选择。”

如何“绕过塔利班”直接援助阿富汗人成挑战

对西方国家而言,它们面对一个挑战是如何“绕过塔利班”直接为阿富汗人提供援助,以免援助金最后流入塔利班手里。世界银行周五表示,阿富汗重建信托基金(Afghanistan Reconstruction Trust Fund)的捐助国已经同意解冻部分款项,将基金15亿美元(约20.5亿新元)中的2.8亿美元(约3.8亿新元)转移给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