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展望篇,本想分国际和国内两部分来写,初步拉了一个提纲,才发现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果然是不变的真理,国际、国内的大事,其实就是一个钢镚的两面。大国深度博弈将是贯穿2022年的主线,几乎所有的大事都将围绕这个主线展开。我们无法回避,因为美国建立和主导的全球秩序,是一种单极的霸权体系,如果美国无法保持绝对的领先,这种体系就无法维持,因此遏制老二成为美国的传统,与老二是谁没有关系。中国要么倒退,退回到完全无法对美国构成挑战的位置,要么直面挑战。
随着疫情渐趋稳定,2022年中美两个大国将在政治、经济、科技、经济甚至军事上展开全方位深度博弈。政治上,相对于特朗普的直来直去,民主党在政治上更加老辣、更加虚伪、更多花样,2022年拜登政府还将在政治上“加戏”。经济战与科技战整合起来说,拜登要重建对美国安全的供应链,核心是 “去中国化”,这个被疫情中断的主题,在2022年会成为拜登政府的主旋律;中国也会加紧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补短板,建立“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虽然两国直接爆发战争的机会甚微,但两国在军事上的博弈将长期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长期、坚定的目标。如果说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金融战”则是唯一可能在短期内随时决出胜负的博弈。金融博弈,我坚持“谁的泡沫先破谁就输”的判断,因为泡沫破裂可能意味输家“失去的十年”,同时也给对手“肆意生长的十年”。金融博弈对资本市场影响最直接,中国房地产可能成为一个变量,我们在最后一部分讨论。
一、坚定“四个自信”,直面政治博弈
最近拜登政府针对中国接连使出了不少政治手段,比如闹得沸沸扬扬的“民主峰会”和“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虽然掀不起什么大浪,但反映了美国在“大国博弈”上的取向,也预示着2022年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激烈。
“民主峰会”这件事情,拜登显然有点急火攻心。看着很热闹,邀请了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恶心中俄的同时,还企图在“领导人民主峰会”期间,推动与会各国就“未来互联网联盟”达成共识,以民主的名义谋求技术垄断和网络霸权。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可能除了“五眼联盟”跟着起哄,台湾、科索沃、立陶宛这样急于表现的地区和国家受到“激励”之外,其他无论是受邀请的还是没有受邀的国家,对美国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看法。没有被邀请的、被美国打入“另册”的一百多个国家自不用说,即便是被邀的,也可能因为为被逼迫“选边站”而对美国产生反感。欧盟是美国的传统盟友,27个国家中仅有匈牙利未受邀请,结果惹怒了匈牙利,匈牙利直接使用“一票否决权”,阻止了欧盟想要为美国“民主峰会”提供支持的举动,欧盟许多国家内心反而会感激匈牙利替他们做了恶人,使欧盟不至于把中国得罪得太狠。再看中国必争的贸易伙伴——东盟,十个国家中美国只邀请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能否拉拢菲律宾等三国暂且不说,冷落了新加坡、越南等多数东盟国家,简直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在南亚,美国则邀请了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但“巴铁”在峰会举行前几个小时直接告诉美国不参加了。
另外一件事,就是对北京冬奥会采取所谓“外交抵制”。本来参加奥运会是各国运动员的事,但拜登却要把“官员是否出席”拿来恶心一下中国,完全是给自己加戏,非常无厘头。 “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的行动其实也起不到多大效果,到目前为止还只有澳加英三国跟随。日本很尴尬,东京奥运会中国支持了日本,现在日本如果跟随美国搞“外交抵制”,自己都过不了良心这一关。法国同样尴尬,2024年是法国举办奥运会,他不仅不会抵制,反而会高调反对抵制。最终参与美国“外交抵制”的国家一定是少数,美国自讨没趣,自取其辱的结局是注定的。
拜登搞的“民主峰会”和“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虽然不会有占到太多便宜,但中国不能因此放松警惕。与“政治不正确”的特朗普不同,民主党向来标榜“政治正确”,他们强调民主自由、人权、社会平等,主张加强妇女权益保护、反对种族歧视,主张低碳环保等等,政治上更加具有欺骗性。因为冷战时期,美苏长期博弈,最后美国在“政治博弈”中寻找到了突破口,东欧的颜色革命瓦解了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很多美国政客坚定的认为他们在政治博弈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香港问题,他们总能寻找并制造各种政治问题,“民主峰会”和“外交抵制”之后,拜登必然还会寻找其他的机会。
美国热衷于和中国“政治博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破解中国的“举国体制”,中国的举国体制在抗疫战中取得了美国无法想象的战绩,并由此展现了非凡的“动员能力”,使得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体制非常忌惮,而这恰恰增强了中国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政治博弈的背后其实是制度之争、道路之争和主义之争。
中国当然也讲“政治正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就是中国要讲的“政治正确”。“抗疫战”的胜利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四个自信”,为“政治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虽然美国的政治伎俩起不到什么实质性作用,但这反应了美国“孤注一掷”的心态,这是中国需要高度警惕的。美国逼迫伙伴们“选边站”的行为很危险,把世界推向分裂,这是特朗普开启的“逆全球化”的继续,这使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二、“供应链重建”的本质是逆全球化
中美两国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博弈,落脚点在“供应链重建”,美国和中国各自重建对于自身更加安全的供应链,是2022年两国最重要的任务。
目前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是建立在亚当斯密开创的社会分工及全球自由贸易理论基础上的,也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和倡导的体系。由于中国融入了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因此美国要打破这个体系,要搞“逆全球化”。从这一角度就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博弈,意识形态之争是表象,本质上是利益的冲突,只要你强大了,威胁到他的利益,他就要想尽办法遏制你,不惜打破他自己建立的体系。
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社会分工和自由交换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同样适用于各国之间,从而形成高效的国际分工。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物质财富,这是世界经济得以巨大发展的微观基础。
从大英帝国主导的年代开始,全球资本主义一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发展。在全球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形成了国际分工,进而建立起全球供应链体系,这种体系是以“效率最大化”为原则的。比如苹果的供应商就分布在在全球各地,最大的供应商群体在中国,有346家,其次是日本大概100家,美国只有69家供应企业,我国台湾共有41家供应企业。亚洲成为主要的供应圈,东南亚各国总计有百余供应企业;欧洲数目较少,只有德国有10家供应企业,其余均为个位数;另外在中美洲墨西哥也有少量分布,巴西则是拉美唯一为苹果供应组件的国家,企业数目为6个。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供应链体系,完全是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市场化的选择结果,哪里的性价比高、配套完善、离市场近、物流完善,就把供应商选择在哪里。但是,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美国突然觉得这样的“供应链体系”非常不安全,不仅让中国占了“便宜”,还很容易被中国卡脖子。因此,拜登要重构美国的供应链体系,要实现“去中国化”,要打造对美国更“安全”的供应链。把之前的“效率优先”变为“安全优先”。
美国人心里很清楚,不可能把所有的产业链都转移回本国,势必要选择能够替代中国的国家,政治上到处“拉圈子”,也是在寻找合适的产业链阵地。本来美国从特朗普开始就已启动这一进程,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美国的计划,印度、越南等国在疫情中的表现不佳,不仅产业链没有转移过去,疫情期间许多原本是这些国家的订单反而转向了中国,使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出口迅猛增加。随着疫情的好转,拜登在2022年将重启之前因为疫情中断的进程。
中国同样也在积极应对,以“高质量的发展”为核心的战略已经形成。2022年,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将成为中重点:
一是从“科技补短板”的点状行动,升级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建安全的产业链。科技补短板的行动三年前就已经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经从 “高端发动机、新材料、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生物医药”等点状的“补短板”,逐步形成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具体的来说,一方面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主要是限制资本在房地产、义务教育阶段培训、娱乐圈、互联网金融及互联网垄断平台等领域的无序扩张;另一方面,引导资本有序流入国家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2022年的重点将是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以能源安全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以及“适度超前”的新基建。和美国产业链重建类似,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同样是要实现不受美国制约的、安全的供应链,尤其是数字经济的高地和能源供给的安全。“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是产业升级;“双碳”的重点是能源,要先立后破,坚守能源安全的底线。在调结构的过程中, “金融去地产化、地产去金融化”的过程将继续,目的将是要从“房地产—金融”的循环,过渡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房地产业必须要服从国家整体战略。
二是以“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应对“逆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迭代提供应用场景,推动供应链和产业链优化升级。中国有条件在极端“逆全球化”条件下,通过建立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并以此吸引全球高质量的商品和资源要素,增强供应链黏性,稳定产业链布局,进而打通国际循环。搞“双循环”不意味闭关锁国,美国在拉“小圈子”的时候,实际上也失去了部分“圈子”,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最大限度建立国际循环。在今年10月罗马G20峰会期间,拜登急不可耐地开了一场“全球供应链弹性峰会”,参与峰会的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墨西哥、意大利、韩国、荷兰、新加坡、西班牙、英国、刚果(金)和欧盟的领导人。这里面,可能替代中国加入美国供应链的国家要特别关注。拜登在会上说,“既然我们已经看到这些全球商业链条可以有多么脆弱,我们就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这次疫情不会是我们面临的最后一次全球卫生危机,我们还需要提高我们在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甚至有计划攻击时的韧性。” 拜登专门提到了应对“有计划攻击”,所指对象不言而喻。有意思的是,G20国家中,中国、俄罗斯、法国、巴西、南非、阿根廷、沙特、土耳其没出现在这次“全球供应链弹性峰会”名单中,或许这为中国构建国际循环留下了空间。虽然“双循环”的含义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国际的圈子也要足够大,才能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大国博弈,谁先建立起不依赖对方的“安全”的供应链,谁就将占得先机,这需要一定时间。但各自“安全”的供应链,对世界并不一定意味着“安全”。一方面,“安全”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逆全球化”将导致全球财富的减少,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放缓的风险。那些在比较优势理论下尚有一些出口机会的小国,在“逆全球化”潮流下将失去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夫妻战略”之下,虽然“夫妻”双方恨得牙痒痒,但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生意还得做。各自“安全”的供应链为“脱钩”创造了条件,冲突的机会反而加大。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孟子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安乐的国度里,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国博弈”,或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契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将祖国统一作为大国崛起的奋斗目标无可厚非,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也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单单是一个台湾,即便是武力统一也不会存在难度,但偏偏有一个强大的“敌国外患”从中阻挠,这使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具挑战,在经历了四十多年高速和平发展之后,中国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这样一个这样强大的“敌国外汇”来激发斗志,提高内部的凝聚力,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美国军方高层和国会今年以来反复谈论解放军武力夺取台湾的可能性,美国印太司令部的海军上将戴维森3月曾预测,中国大陆“试图在这个10年,甚至6年后控制台湾”。这反映出美方对解放军采取武力行动可能性正在增加的焦虑。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上将6月向国会表示,中国不太可能近期武装夺取台湾,但北京“在非常认真地做准备”。
12月8日美国国会正式表决通过了《2022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确定明年美国国防预算为7680亿美元,这比拜登政府提出的预算要求还增加了250亿美元。美国国会一般都要压减政府预算,但这次反而要增加美国的国防预算。按照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的说法,今年的这个法案,就像“激光照射”一样聚焦在中国身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其中的“太平YANG威慑计划”。拜登政府要求今年为这个计划拨款50亿美元,而法案当中实际要拨付71亿美元。这个钱,主要用于美国在太平YANG方向的战场建设,包括美军在关岛、帕劳、天宁岛、澳大利亚等地新建军事设施。显然,美国也在认真地进行相关的准备。
尽管美国不太可能为了台湾直接卷入到台海冲突中来,但我们一定是按照最坏的情形来做准备,包括上面提到的“安全的供应链”,尤其是要确保非常时期的能源安全。军事斗争的准备将贯穿2022年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
四、大国博弈,决战在金融
无论是政治博弈、经济战、科技战还是军事博弈,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J. Rickard预言“如果我们不想与中国和全球化合作,重建供应链至少需要10年时间”;美国印太司令部的海军上将戴维森预测,中国大陆“试图在这个10年,甚至6年后控制台湾”。如果说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金融战”则是唯一可能随时决出胜负的博弈。金融博弈,我坚持“谁的泡沫先破谁就输”的判断,因为泡沫破裂可能意味输家“失去的十年”,同时也给对手“肆意生长的十年”。
为了护住“中房美股”两个史上最大的泡沫,中美两国采取了完全不同手法,美国“托”住不让跌,中国“压”住不让涨。在全球货币宽松的背景下,护住泡沫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但是“中房美股”的本质是债务,未来发生的金融危机一定是债务危机,2022年金融博弈的看点也在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