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马不停啼|王杨:自在人间逍遥客

发布时间 :2021-12-15

​​11月初的上海,叶落秋色遍地金。


王杨在视频的另一边神色非常放松,被疫情阻隔的联络方式没有打断他的热情。他强调道“我很舒服。”而立之年的他有着独特的自在和松弛,却也不乏青年的韧劲和脾性。


从2011年初次接触音乐剧到2021年,《南唐后主》、《丝路之声》和《灯塔》又一次将王杨推向了大众视野。


少年以身试江湖,行路青山十年歌。在2021年的尾声,适逢其会和王杨一起聊了聊,关于他的十年故事。



CONTENTS


彼岸海——01

镜中歌——02

逍遥客——03


彼岸海


王杨也走了很长的路了。


从在校《西贡小姐》到文艺院团《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再到毕业后的第一部商演音乐剧《一步登天》,大学刚刚毕业的王杨凭借着天然的禀赋和多次的机缘巧合,在迷雾中的中国音乐剧舞台上迈出了自己青涩的脚步。彼时年轻的王杨借着稚拙的勇敢,一头闯进现实的世界,在看不见光的日子里一边摸着石头一边过河。

“他们就说,因为你可能要来北京面试,如果面不上,那么你这个车旅往返的交通费我们是不负责的,我说没有关系,我说我一定会面上的。”现在回想起来,他感叹了一句——“那个时候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那时候(演戏)对我来讲都属于我不挑,没有任何的要求,只要有戏,然后只要我能去,价格只要吃得起饭。我之前要求特别低,当时说,哎呀只要不饿死就行了,只要每天管我三餐饭就行了,给不给演出费我都去演。”王杨想起这段往事,语气里多了些调侃。

站在来者的角度去审视过去的自我才会发现,这种未经矫饰的青涩与莽撞,反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少年意气。


在上海的日子,离开了华特迪士尼大剧院的王杨,像大多数沪漂一样,靠着自己不算丰厚的积蓄维持生活,“还要自己交社保”,他笑道。幸好行路起伏,不改少年心气。

与此同时《狮子王》也让王杨赚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可以攒下来,而不是每个月花光的钱”。彼时2016年,中国音乐剧正处于低谷,“如果放在这个时候(上演),我觉得应该还是不错的。”他遗憾地感叹。然而市场的低迷并不妨碍《狮子王》带给他坚持的底气,这条看不见光的路,终于从尽头裂开,透出熹微的光。虽然恍惚,但确实真切地照亮过舞台的一隅。


这对刚在社会立足的他意义不可谓不重大,经济的改善带来的是心态的转变,“好像是不是可以有选择地去接戏的程度。”这个时期开始学会说“不”,成为了王杨和现实生活交锋的第一步。



镜中歌


在王杨的准则里,他对自我认知的重构是从《狮子王》开始的。

不加掩饰的锋利感和未经抛光的表达方式在王杨身上共存,前者是刻在骨子里的个性,后者则是不被世俗同化的坚持,二者合一让他看起来不全是温言软语的样子,但也谈不上攻击性的外显,更多是呈现在不容僭越的原则之上。


“演员和制作团队,

       是一个双向的选择。”


“以前只是单纯对剧本有要求,这两年对接戏的要求上升到主创、团队、导演。(甚至)如果是我没有办法交流和沟通的演员,从戏和角色的方面质量来考虑的话,我也不会去接这部戏”,他语气中的诚恳削弱了文字本身的锐利。


如何不卑不亢地完成自我边界的构筑,在入行六年之后,王杨在这个永恒的课题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在后《声入人心》时代,音乐剧开始在大众视野崭露头角,更高的关注度带来更大体量的观众,同时也将粉丝文化带进了音乐剧市场。走过中国音乐剧的矇昧日子,在这终于迎来曙光的时候,在身边人都以为是大鹏一日同风起之时,想要休息的王杨选择了离开。“我身边会有朋友说,你可要想好啊,现在和大热音乐剧演员们合作,你演戏关注度肯定会越来越高的。我说跟这个其实没有关系,我说我比较看重的是我当下的一个心态。”短暂的告别带来的沉淀对王杨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回想起来,其中既没有热血漫画描绘的一声特效重获新生,好像也并非是某个瞬间的大彻大悟。也许只是在这些时间里,自我意识在体内缓慢生长,慢慢剥落多年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留下的茧,身体和心灵重新探索到每一寸知觉,最终找到了崭新而舒适的自我定义。


离开了舞台的王杨选择去发展音乐剧教育事业,“《帅小伙的蔬果店》再让我回到舞台的时候,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回到舞台的他多了几分游刃有余,然而对于距离感的把握仍然是现阶段音乐剧粉丝经济之下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如果粉丝说是来看王杨的,

那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他软了软语气,“我还是很希望就是说,大家记住的永远都是你这个角色,永远都是这个人物,而不是我演了很多,然后都是王杨。对我来讲,演一部戏,然后让观众记住这一个角色,哪怕五年十年我就演了这一部戏,我也没有什么遗憾。” 隐匿在那些角色背后的王杨,仿佛快意恩仇的江湖过客,在闹市留下打斗的踪迹,然后往渺远山河深处远去。


《南唐后主》无疑是他今年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机遇与危机并存。能量分配是个大问题,每场演出演员必须全情释放,但是生理上的代价是声带和嗓子的剧烈损耗。


感性和理性的双重审视要求王杨必须将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割裂,通过第二自我分离凝视第一自我,精确到严丝合缝的把握,才能完成自我与他我的平衡。这个过程本身对于音乐剧演员而言,也是一次飞跃式的成长。


逍遥客


对他而言,关于职业道路的规划,得益于前辈的帮助和自己的付出,大多数时候都是明亮而清晰的。“其实我去演戏无非就是两种情况,要么是钱给的够多,要么就是剧本非常好,我真的很喜欢。”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在他的身上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最大限度内的坦诚和诚恳远比模式化的完美主义表达来的珍贵。



在舞台事业趋于稳定的时候,更多的想法开始从舞台的背面渐渐探出枝芽拔节生长。想做导演,想尝试更多可能,甚至在离开舞台的那半年,成立公司做音乐剧教育培训,都成为他的另一个工作重心。

但是就目前的音乐剧行业生态而言,站在观众的立场上看到的状态是大部分年轻的面孔在这个行业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接纳,甚至于大多数时候来自于观众的反馈都并不是太过正面。“首先,这个行业是需要新鲜血液的。如果刚毕业的学生,也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又正好需要这个机会,那我愿意给他这个平台。”

从寻路人到引路人,他走了十年。

说起来倒也没有太多高深莫测的含义,就像他在微博里写的那样,“希望大家都能越来越好,实现心中的那个自己。”这种对于行业的责任感和对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关怀贯穿他在舞台下的B面人生,年轻的演员难免青涩,但是站在观众的角度,他们没有义务为行业发展的代价买单,所以他希望观众能在剧场里不留遗憾,也很感谢所有的观众支撑起这个行业以及创作者的明天。


“音乐剧能有今天,

     真的离不开大家。”


所以,王杨也说:“我也希望现在能不能有这样一个解决方法,能够给年轻的演员们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去成长,让他们去滋润,但是就看怎么样把这个度去把握好。”同时对于行业现状的锋利审视,对于抓马抛出关于轧戏的思考,他也毫不避讳,“你能不能轧戏,其实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有这个能力。你可以保证每一场戏,都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那么你再去接很多戏,这个是合理的。”



面对行业,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始自终贯穿其中。面对观众,敏感的共情、换位的思考在中国音乐剧快节奏爆发的时刻显得尤为珍贵。面对自己,精细而审慎地去挑选剧本,“不为演戏而去演戏”,是对自己事业的慎重。其实说到底,都是源于对舞台艺术的敬畏。


王杨自然知道,有些时候,这样的他会显得太过自我,不管不顾,而且不从属于工业化的表达也会得罪一些人,“但是对我来讲无所谓,我不害怕。”



少年安得长少年,如果初心不改,那么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一身傲骨,快马扬帆。

回首江湖,王杨依旧是落拓不羁,锋芒不敛的人间逍遥客。


Gift From DRAMA


转发/评论本条微博将有机会获得

《南唐后主》卡司签名帆布包

《南唐后主》明信片

王杨签名拍立得


策划|Nailo 红茶

撰文|陳詩薇

拍摄|栗子 红茶  圈圈

审阅|Lotus

图片|DD Sharrie (部分来源于网络)


-END-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