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国产女装品牌的价格太离谱了。
在天猫店逛了几个品牌,之禾、msmin、还有几个所谓设计师女装,价格贵到离谱。
选几个面容冷硬的模特拍点所谓高级感大片,卖个离谱价格,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态。
好一个大牌。
不管东西怎么样吧,这气氛是烘托到位了。
我是忠实的时装爱好者。十四五岁就在穿Valentino,以一千条连衣裙的收藏享誉SKP。
即使买过这么多时装成衣,还是被这些国内设计师女装品牌吓到。
价格离谱,设计奇怪、毫无剪裁可言。我看到的就是一堆鼓吹面料的营销,让人想从心底发出一声冷笑。
于是激情码字。
都在说原材料涨价和限电。
别搞笑了,我也是办工厂的,限电又不是只有女装行业限。原材料涨价大家都涨。
涨了多少,涨没涨得这么离谱,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十年前我们一盒线香188,现在228,这个涨价幅度很正常,消费者哪个骂我离谱?
请问你们涨了多少?
一件大衣四年前卖6000,现在卖40000。
同等价位我可以买版型设计更出色、品牌背书更强大的Lanvin、Dior。为什么买你?
没有品牌加持,没有好版型,为什么卖这么贵?
倒不是说不能涨价,涨价范围合理,消费者都能接受。
一边呼吁大家买国货,一边疯狂提价。
然后哭诉国产品牌处境艰难。
请问谁吃到了红利?
消费者没有吃到。
说回设计本身。
某些品牌一直强调东方特色,加几个盘扣、几个汉字就当成设计元素了。
甚至某品牌卖到高价的理由是“只适合少数高层次人群”。
请问中国元素是大红大绿大喜字么?
这些设计就像是出去镀了一圈金的小设计师们搞出来的。
自以为高级,实则没有灵魂,根本不爱女人。
很多人的观点,就是不能说某品牌贵。
只要说了,就有人diss是我买不起。
这就很有意思。
我知道Bonpoint的童装贵。但是好看、舒适、洋气,并且是全品类,所以给朋友的孩子买衣服都选BP。
首先是单品能打,让我对品牌有了忠诚度,然后再实现一次次复购。
商业逻辑这样才是通的。
但是这些女装品牌是怎样做的呢?
先是砸钱营销,营销自己是大牌,就是贵。
消费者买到手发现不过如此。
于是来pua消费者品味不行、钱不够多,消费不到这个层次。
这是本末倒置。
做品牌的人,如果如果过不去傲慢与贪婪,做不出好产品。
见过太多创业者,有点钱后就去搞禅修,满口廉耻仁义道德,骨子里还是想赚一票大的,一毛不拔,极其苛待员工与客户。
因为他们创业就是为了致富。
有钱以后,也想讲讲情怀,但是改不掉吝啬本质。
穷人创业,本就是以命换钱。
有几个金枝玉叶肯出来创业做品牌,接受全网质疑审视?傲慢与偏见,富人更难抵抗。
做品牌很难做高级的原因,也在于此。
主设计还没有达到圆融、自在、见天地的状态,就不要硬凹这样一个人设。
品牌能够与消费者一起成长是最好的。
什么是一个正常的品牌价格?
假如我是一个女装品牌,不管设计师是圣马丁回来还是在爱马仕工作过,我的制版师是多牛的老师傅,他们也不会成为我的王牌。
我的王牌就是一件件衣服。
我会用产品把品牌逻辑和消费场景搭出来。
我的衣服是给什么人穿的,穿去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
在这个人群的消费价位上,我会把价格定得再低一点。
这就是最终定价。
然后去倒推这个价格能不能包住成本。
如果不能,说明这个单品有问题,还要改
这是一件单品投放到市场的逻辑。
那么很多品牌实际怎么做的呢?
先设计单品出来,选品、定价、吊高了卖
我听过很多创始人说,我家就是服务高端客群的,不做普通人生意。
这傲慢注定了失败。
一个品牌用价格倒逼消费者承认自己是大牌,这逻辑本来就是错的。
前面谈了女装设计师品牌的商业逻辑有问题,那么下面来说作为消费者的看法。
人人都知道爱马仕贵,他家的衣服确实贵、不值,但是皮具、鞋子,是非常好用的。
尤其男鞋,品质很好且价位合适。
我送过几双给年纪大的男女长辈,合脚、舒适,他们平时也消费berluti等专业鞋履品牌,也承认爱马仕的鞋确实很好穿,做得不错,价格也有优势。
东西好不好不是你们品牌和粉丝自己说了算的。
要由真实的市场检验,即使拿给完全不懂品牌的人、小孩子、老年人,把东西做到他们看到用了都觉得好、舒服,然后再来谈定价问题。
设计个丑东西出来,卖个贵价就说自己是大牌了?你们真的理解品牌吗?
鼓吹面料用得多好,抛开剪裁设计版型,光谈面料,这根本不成立。
时装做得不美,就是一片遮羞布。
却卖了时装成衣的天价,这合理吗?
现在某些国产品牌,得不到普世消费者认可,就开始鼓吹是消费者的问题。
是因为消费者不懂,消费者财力不够不是目标客户。
请问谁是目标客户?一个品牌的设计没有自己的灵魂,摘下标签有人看得出它是XX品牌的作品吗?
品牌的灵魂不是价格赋予它的,而是作品带来。
那天我在小红书上发文,下面有人评论,说我就是要支持国产品牌卖高价,你买不起不买就是了。
我只有一句回复:
我不会跪着购物。
国内有好的女装品牌吗?
当然有。我们下次聊。